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像中的两性“中年危机”

(2016-11-04 15:55:43)
标签:

杂谈

三年前,应大象公会的邀约,写过一篇介绍“失踪白种女人综合征”(Missing White Woman Syndrome,MWWS)的文章。所谓“失踪白种女人综合征”,指的是如果一个读者或者评论家仅仅从美国的媒体上来观察和蒐集失踪人口的现象和数据,那么他一定会得出一个印象:漂亮的、白人女性是最容易失踪的一类人。

事实上,根据美国FBI的犯罪信息中心(National Crime Information Center,NCIC)的统计,2010年美国失踪女性人数为355,243;失踪男性人数为337,660。失踪女性人数比失踪男性人数大概多了5%;但从媒体报道的覆盖来看,失踪女性获得的报道数倍于失踪男性。

除了性别,种族是另一个容易被媒体倾向性报道的因素。NCIC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白人和西班牙裔失踪人数为418,859。尽管NCIC没有单独发布白人女性的失踪统计数据,但不难算出,失踪的白人女性大约占据了失踪人口的30%左右(这还没有剔除部分不被认为是白人的西班牙裔失踪人口),但她们获得的媒体报道覆盖比例却超过90%。

换言之,失踪的白人女性在全部失踪人口的占比,并不比现实生活中白人女性在社会总人口中的占比更高。但是,媒体大量的报道集中在失踪的白人女性上,营造了白种女人更容易失踪的假象。

这种现象其实并不罕见。像在中国大陆,如果仅仅通过媒体报道来观察和蒐集社会中的婚配现象和数据,那么将轻而易举地得出中国社会女多男少,特别是都市“三高”女性严重过剩的印象。道理很简单,大篇幅关于“剩女”的报道超过9成集中在都市的“三高”(高学历、高智商、高收入)女性上;相对地,关于“剩男”的报道则寥寥无几,屈指可数。而事实上中国大陆适婚人口中,社会底层的男性才是绝对过剩,根据人口统计数据,适婚男性比女性多了3000万左右,差不多相当于多出了整个加拿大人口。

同样道理,如果仅仅通过媒体报道来观察和蒐集两性“中年危机”的现象,那么就很容易得出“女人的中年危机是自卑,男人的中年危机是自大”的印象。没错,这里说的就是侯虹斌几天前的文章。在我看来,侯老师文章的立论基础仅仅是基于媒体的报道,而罔顾社会的现实。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6/11/ninja147823686484997.jpg

例如,要得出“男人的中年危机是自大”很容易。近半个月来,关于某中年公知大V在微博上大言不惭夸口轻松诱奸普通漂亮姑娘的八卦刷了屏。同时,狗仔卓伟的集中爆料其中曝光“有一位老艺术家,非常有名,获奖无数,塑造了很多具有书卷气息的形象。一贯的形象也是一个好老公好父亲的形象,但生活中却以追求女孩子为乐,为了达到目的还要破坏别人恋情”。

也就是说,在侯老师写文章的前一个星期,某公知大V与某老艺术家就占据了同期关于中年男人报道的9成以上,这两个家伙的自以为是、厚颜无耻俨然就成了“中年危机男人”的代表,而同样处于“中年危机”的隔壁老王、对门老张、楼下老江、楼上老姚的鸡毛蒜皮琐屑事完全没有人会注意到。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