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指向培育学生思辨力

(2019-11-29 16:34:29)
分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指向培育学生思辨力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姜群,13485195702

 

摘要:培育学生思辨力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题中之义。在价值判断与选择、对话与研讨、回望与内省中,可以生成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思辨、慎于思辨、善于思辨。借助思辨,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润泽学生道德与法治生命。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价值澄清;思辨力

 

“互联网+”时代,道德相对主义盛行,多元的价值观冲击着、考量着学校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作为教师,应将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思辨力作为第一要务、使命,以便让学生在多元社会形成良好的价值思辨、选择能力。所谓“思辨力”,是指学生能根据自己所学,能结合自己经验等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对真善美、假丑恶进行正确判断。在价值思辨、选择、澄清过程中,学生调动自我道德与法治思维,对之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从而养成学生敢于思辨、慎于思辨、善于思辨的能力与习惯。

一、判断与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力

道德与法治思辨力,不仅是学生思维方式体现,更是学生思维品质表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两难性、两可性问题,引导学生判断、选择。一方面,通过学生的澄清反应,把握学生道德与法治思维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价值引导,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质疑、甄别等,从而培育学生自主选择力。

比如部编版七上《认识你自己》,这一镌刻在古希腊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箴言,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价值思辨。认识你自己,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是一个阿基米德点。如赫拉克利特说,“我寻找过我自己”;蒙田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等等。在人类思想史上,对这一反躬自问性的问题,每一个哲学家都给出不同答案。作为教师,应允许学生持有不同思想、见解、主张,这有助于学生定位自我、评价自我。而当学生形成“镜中自我”(他人眼中的自我)之后,同样有助于学生评价他人。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一些情境,如科尔伯格经典故事海因兹偷药等;运用一些案例,如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出示一些名言,如怎样看待“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怎样看待“君子之交淡如水”“多个朋友多条路”等。导引学生自我认知,从而让学生定位自己、他人的价值坐标、关系坐标。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些问题很难有统一化、标准化答案,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选择,诚如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所说:“这是一条‘林中路’,每人各奔前程,但却在同一林中。”基于道德与法治教学,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尽管每一个人的判断、选择不同,但却必须遵循最为基本的核心价值观。舍此,人的选择就有可能会走向法律对立面、人类对立面。

二、对话与研讨:培养学生自主建构力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是师生之间简单的言语来往、你问我答。教师习惯于灌输,学生习惯于接受,他们犹如“美德袋”。指向培育学生思辨力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着力于引导学生对话、研讨,从而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建构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思辨,启迪学生质疑,从而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实践。

教学中,教师既可以运用澄清反应法,也可以运用价值单策略。一般来说,价值澄清反应一般通过话语组织形式,是一种显性对话策略;而价值单一般是通过文字形式,是一种隐性对话策略。因为,有些问题适合于在公共场域进行深度研讨,而有些敏感的问题则适合私密沟通、交流。比如部编版七下《青春时光》单元,教师既可以运用价值单,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的变化。教师要把握好“性”“两性”等敏感话题,引导学生悦纳自己身体变化。而对于学生在运动、学习、娱乐、社会实践等方面问题,则可以运用团体深度研讨法,在全班范围内引导学生深度研讨。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身体、心理变化,不因为自己身体、心理变化而自卑,同时也不嘲笑别人身体变化等。作为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思辨一些敏感话题,如“不希望爸爸妈妈干涉我的事情,但在遇到麻烦时又渴望他们出现”,如“自己的心理话不愿意跟别人说,但又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等。在对话与研讨中,引导学生把握青春期的矛盾心理,如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勇敢与怯懦等。

为让道德与法治研讨走向深入、走向深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选择主题,赋予学生深思熟虑的时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结构性交流。通过对话、研讨与交流,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深化学生道德与法治理解,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内化与践行,形成道德与法治实践智慧。

三、回望与内省: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力 

引导学生道德与法治思辨,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明辨是非能力。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回望、内省,促成学生积极审视自我学习、生活。这种回望与内省,是对实践的批判、暗示和引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会进行引导学生自我追问、发问,诸如“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有没有类似的经验”等。回望与内省,有助于培育学生自主反思力。

比如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期,发生了鲜明的身体心理变化,容易与父母等存在认知、价值冲突(俗称“代沟”)。教学部编版七上《爱在家人间》时,笔者引导学生用情景剧的方式交流话题——“误解的爱”:明明和朋友约好了周五放学后去打球,但是明明的爸爸妈妈不同意,于是明明和爸爸妈妈就争吵了起来,一个是针尖,另一个是麦芒,母女俩毫不相让,结果是明明还被爸爸打了一个耳光,故事戛然而止。“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事情?”“你是怎样面对(应对)的呢?”这样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内省与回望,学生畅所欲言。有学生认为,爸爸妈妈是为了自己好,可怜天下父母心;有学生认为,明明在周五放学后适当放松、休息一下也可以,况且还答应了人家,做人应当诚实守信,因此爸爸妈妈同样需要换位思维,站到对方立场上思考问题;有学生认为,自己遇到这种事情,都是因为和爸爸妈妈商量,态度好,因而协商效果好,等等。通过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在处理日常冲突事情时,能辩证地进行思考。只有通过思辨,才能达成学生相互理解。

回望与内省,能培育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反思力。通过反思,学生能以新的眼光、观点、思想打量自我,从而获得更为理性的认知。过去或是非理性的做法,或是错误的做法,都将在思辨性检视中获得新的认知与感受,形成明辨是非、换位思考的智慧。这种认知、感受与智慧,能助推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生命的生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