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和中国留学生在一起》柴瑞林/文

标签:
文化女作家-柴瑞林代表作《深宅暗室》 |
和中国留学生在一起
一早,有中国留学生打来电话,下午会餐,每人拿出一样“拿手”菜。一方面庆祝圣诞节,一方面祝贺同学家长的到来。现在正是暑假,大家正好有时间团聚。澳洲人们做饭用暗火,烧电为餐,要烧中国菜不行,只有凑合了。
我知道孩子们是迎接我的到来。莘莘学子,远渡重洋,为了学业过着艰苦的日子。在十分寂寞的异邦他乡,谁都希望祖国来人。我的到来使他们欢声雀跃。莘鈊
时间过了许久,他们的“拿手”菜都送过来了,一样样摆在桌子上。我一看有麻辣鸡爪、水煮牛肉、牛肉炒三丁、中华丸子、珍珠汤、青菜海味汤、……太丰富了,真难为他们了!孩子们喜气洋溢,举杯祝贺,出口幽默,令人感到新鲜而幸慰。
他们是欢愉的源泉,是我辈的骄傲,是祖国的希望。祖国因有他们而富强。今天远渡重洋和他们欢聚一堂,受到他们的尊重和关心,是我的运气,是我的福气。
在说话中了解到,他们大多来自贫困地区,大多缺钱花,奥元的价值比人民币高出6、7倍,他们的生活可想而知。据说他们不能到外边吃饭,自个做饭。他们上课紧张,抽空做饭,真不容易,但是锻炼了他们的生活能力。
尽管这样他们还尽量节省钱,想等待家人来团聚。其中一位上海姑娘省下钱,给妈妈买了一只戒指,寄到上海家中去。她说妈妈晕车,当然不能坐飞机来澳大利亚。妈妈操劳了一辈子,应该有点享受了。上海姑娘的行动带动了许多同学,他们纷纷买纪念品孝敬父母。在海外体现着中国的传统美德。
过了几天,中国留学生又要在一起吃饺子,请我们过去。这时候已到吃晚饭的时候,买饺子馅还没回来,距市场又远,没法子了,几个同学先烧了几个菜。同学们早饿了,三两下就吃光了。不知道谁送来几根黄瓜,来不及切成菜,被大家折断吃了。你看这事闹得,是谁想到要吃饺子,也不早说,三更半夜,出了这么个主意。我心中暗暗叫苦。
饺子馅终于买回来了,还买来一捆大葱、一棵大白菜,这一下大家忙活开了。有和面的,有洗菜的,有持刀等待切碎的。人多手稠,刀不够用,找来一把尖刀。尖刀不是切菜用的,切菜人的“技术”又不够熟练,大半天过去了,还流着水的大白菜才切了一小半。以后不知谁找来一把像样的菜刀,才算把一半大白菜剁碎了。有的人专门等着给剁碎了的白菜挤去多余的水氛,挤时由于沫儿太细,一部分跟着进入下水道。该切葱了,永儿上阵了。中途找到我悄悄说:“妈,葱太辣,眼睛不行了,你先代我切一会。”我一看,永儿手持的正是那把尖刀,心想,这一下难了。无论怎么犯难还是接过那把尖刀。
几个同学早把饺子皮儿擀出来了,饺馅还在摇篮之中,却有一个女孩剥了好些大蒜拿过来,请切白菜的同学给切碎,以便吃饺子调用。我坐在一旁想告诉那女孩子等馅搞出来再剁蒜也来得及。这么一来,时间又过去了很多。
拌馅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上手了。有放盐的,有放大料的,一个女孩提出一桶色拉油,打开桶口二话不说就往里倒,吓得大家直叫:生油,生油!女孩说要加的,要加的!什么都加上了,一男孩用力搅拌,一女孩在旁边指导:“只能朝一个方向搅拌。”男孩问为什么,女孩说朝一个方向搅拌出来的馅,不松散。
饺子才包满一盘子,就有人端去下锅了,因为锅里的水早都滚开了。
孩子们如同窝的蚂蚁,忙碌得“鞠躬尽瘁”。莘莘学子,知识装得满脑袋,在生活上却这么幼稚和笨拙。
第一盘饺子一上桌,同学们一致“推荐”阿姨先尝。我看盛情难却,捡了一个出来,一边走一边吃一边说很好很好。等我再看那盘子时,早被大家尝光了。有人说这一次饺子比上一次好吃,说明他们以往还搞过包饺子的“盛大”活动。
接着第二盘、第三盘饺子“问世”,谁也没有正儿八经坐在桌上吃饭,可饺子都很快地“不翼而飞”了。
等到后来,饺子虽已包完了,灶上下饺子的人却只剩下一员了,其余的人都坐在一起闲聊起来.原来,他们之中有一位中国卫生部的干部,大概这次活动是他趁的头,钱也是他支垫的,但吃饺子时他出去给家人打电话,等他回来,饺子虽然还给他留着,摆在桌子上。他事先还准备了一瓶好酒,打算吃饭时和大家一起享用,看看大家都饭后闲聊了,也只好罢了。一个人吃起了饺子。这顿“战争性”的饺子宴结束以后天已快亮。
回到住处躺下,我却很难入眠,他们那可爱的形象、“稚气”可掬的话语,久久在我脑海里盘绕。我记得当年我和我的同学也有这种经历和故事。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代一代的何其快啊!
来到澳大利亚和同学们、共同在学校给学生安派的厨台做饭。
在澳大利亚买粮食很贵,每斤大米18元人民币,每斤面粉17元人民币,并且不好。这里的“全麦面”有三之一的麸皮,粗拉拉的,弄不到一起。最难的是切了,飞快的钢刀切不断麸皮,煮不熟,咬不动,真是要命。我做熟了,他们都说好吃。如果我们吃西餐当然很齐全,可惜我们吃不惯。在这里生活只有对付了,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很快乐。
在暑假里学生们接受学校的实习安排,分批进行实习。他们实习要走很远的地方,结合实践体验。学生们说代实习课的老师很喜欢中国学生。除教好课外还教他们用英语说话的技巧。我在朱教授家中见过这外国教授。我们去时他已经到了,和大家一见面就聊起来。中国学生说话时时得到他的纠正。看得出来他是位耐心的人。有一天,几个女学生去他家作客时,一位女孩送他家一京剧脸谱,他夫人回赠一金项链。另一女孩送他家一双筷子,他夫人回赠一银质手链。他们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饭菜,请来亲戚陪伴,对他们很重视。我说他是一个很好的国际友人,有利于你们进步。
和大家在一起的日子里建立深厚感情,他们把什么都告诉我,我成了他们大家的妈妈。接下来孩子们同我几次会餐、照相留念。我该回国了,真舍不得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