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左思《咏史八首》写作的时代背景及门阀制度
(2014-02-14 13:09:19)
标签:
文化左思门阀制度华表咏史八首 |
左思是西晋著名文学家。约生于公元250年,卒于公元305年。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曾做过秘书郎。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三都赋》。三都赋构思十年,写成后,皆争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
他的另一个代表作是《咏史八首》。从咏史八首<</span>其一>中“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我们可以判断咏史八首写于西晋立国后,东吴灭亡前。这样推算该诗应写在公元265—280年之间。
左思的咏史诗感慨激昂、情理交融、深切感人。但他不是为怀古而咏史,他是借咏史来抒怀,借咏史来喻今,借咏史来讽今。
左思的咏史八首,是借咏史揭露和抨击不合理的、黑暗的、腐朽的门阀制度,抒发自己空有文才武略,因出身寒门而仕途坎坷,不能施展抱负的愤懑心情。
为了很好地理解这八首诗,我们需要粗浅地了解一下门阀制度。门阀制度是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直到隋朝诞生了科举制度,开创了“学而优则仕”的先河,才促使了门阀制度的没落。
为了很好地理解门阀制度,我们先介绍一个小常识。
天安门前的“华表”不仅是装饰品,它还具有劝诫皇帝的功能。如果皇帝要出宫游乐,那么蹲在华表顶端的“望天吼”就会劝诫皇帝要及时回宫,要勤政爱民。当然古代没有高科技,望天吼也不会真的发声,这是喻意而已。华表是谁发明的?华表是尧王发明的。你去参观临汾尧庙,你就可以看到在尧王的议事厅前竖着两根柱子。当尧王和他的大臣们议完事,发表议事结果后,如谁有不同意见和建议可写出来,张贴到这两根柱子上。这两根柱子就叫“华表”。可以看出“华表”是尧王用来征求意见用的。
孰料,封建社会的官宦人家也在大门外竖了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阀用来张贴“功状”,阅用来张贴“经历”。于是后世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做“阀阅”或“门阀世族”。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门阀制度的发展时期。门阀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体现就是魏的选拔人才制度,叫“九品中正制度”。这个制度把人才分成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级由“中正”来评。中正是有名望的推荐官。中正评议人才的标准有三:1.家世,2.道德,3.才能。由于中正常是“二品”,而能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而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的选拔之权,“家世”几乎成了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势/士/族”的森严的等级制度。这样一来,那些无德、无才的贵族世代为官,而有才能、品德好,但出身寒门的优秀人才仕途坎坷、抱负难展就成为必然。这就是左思咏史八首的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