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及应用语言学模拟题答案专业课一:现汉和古汉合卷模拟题答案(四)
(2013-11-16 19:23:58)
标签:
北语语用北语语用真题对外汉语教育考研笔记 |
分类: 专业课模拟题 |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及应用语言学模拟题答案
专业课一:现汉和古汉合卷模拟题答案(四)
现代汉语
一、汉语拼音:digao wudao guanli shuishouzhang litou baobei xiangweier zanmen bingkuaier rouruan
严式音标:
问题一:上声的音变规则
1.上声音节单念和在语流的末尾时调值是214
2.上声+上声→阳平+上声(214+214→35+214)例如:美好
3.上声+非上声→半上+非上声
4.上声+上声变的轻声→阳平+轻声
5.上声+非上声变的轻声→半上+轻声
6.(上声+上声)+上声→阳平+阳平+上声
7.
上声+(上声+上声)→半上+阳平+上声
8.如果连着念的上声字不止三个,要根据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紧密度划分出语义停顿来,由语义停顿确定出音节段,再根据上述规律进行变调。
问题二:儿化是一个音节中云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就叫做儿化韵。例如:小车儿 小孩儿
作用:1.区别词义。眼——眼儿
二、1.调值是音节高低升降曲折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
调类是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调值:55
调类: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2.区别:(1)确定的依据不同:调值是由音高变化构成的,而调类是根据调值归纳的类,确定调类的依据是调值的多少。例如:普通话和方言中,调类往往相同,而调值却不相同。
(2)与声调的关系不同。调值是声调的内容,如实地记录了声调的音高变化轨迹。调类是声调的分类,是声调的名,成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是对众多音节的声调根据调值的多少进行的分类。
三、1.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
词:端午节 或
2.短语:玻璃窗——偏正短语,可以拆分为“玻璃”“窗”
大卡车——偏正短语,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大的卡车
语素:吩,是音节
端午节,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
四、1.反义义场中的词总是成对的,但是两个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这样就形成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2.具体分析:
(1)按表义积极(程度中)还是消极(程度轻)划分,讲反义词分为两类。这两种反义词对两种句式的反映不同。
“~不~” 、“有多~”:一般来说,表积极意义的“好”可以用上述格式,“好不好”“有多好”。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问“坏不坏”“有多坏”。
(2)否定特征不同:很不~
一般可以说“很不好”,但不能说“很不坏”。
五、颗——粒
1.二者都是单音节量词。
2.理性义:搭配对象上看,“粒”计量比较小的球状的事物,如珍珠;“颗”计量球状的事物,比“粒”所搭配的对象要大,如星星、石头等。
一粒沙子
从前——曾经
1.“从前”是时间名词,“曾经”是时间副词
2.二者都可以作状语
3.“从前”是名词,可以修饰名词性成分,作定语。从前的故事,“曾经”不能。
4.“从前”跟介词组成介词短语,在从前,“曾经”不能。
六、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分为两部分:
1.词法,研究范围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形变化。例如:语素怎样组合成词。“人”“民” →人民
2.句法,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例如:短语、句子的内部结构如何。“思维敏捷”——主谓结构,“小王思维敏捷”——主谓句中的主谓谓语句。
七、1.拿着放大镜看书
2.我催着他干活。
3.你去请老王来工地开会。连谓+兼语句
4.告诉他一个消息。
5.他看完信,出去了。
连谓句的结构特征:1.句子的谓语部分连用的几个动词性成分顺序不能颠倒。
兼语句的结构特征:1.包含有一个兼语成分。
八、问题一:短语按照功能可分为名词性短语和谓词性短语。
非名词性短语——谓词性短语:很漂亮 教育同学 已经走了 来客人
问题二:汉语短语构成手段:
1.语序:成人教育(偏正)学校外面(方位短语)
2.虚词:所见(“所”字短语) 黑的(“的”字短语)
九、1.复句中关系词语指的是复句内部用来联系各小句,标明语义关系的词语。包括:
(1)连词:连接分句,不作句子成分。例如:因为天太热了,所以大家都没去。
(2)部分副词:作状语时发挥关联作用,还作句子成分。例如:如果我去,他就去。
(3)个别助词:表假设关系。例如:有的话,给我一个。
(4)一些超纲成分:具有关联作用,比词大的成分。例如:如果说
2.关联词语的作用:(1)衔接、标示某种关系:两个小句之间原本存在某种关系,用某关系词语来衔接、标示这种特定的语义关系。
他走了,而且走得很早。
(2)显化某种关系:各小句之间本来隐含某种或几种关系,用特定的关系词语使特定的语义关系得到明显的标示。
隔了几道墙,声音听不清楚。→因为隔了几道墙,所以声音听不清楚。(因果)
(3)转化某种关系:各小句之间原本具有A关系,现在使用另外一套关系词语,使A关系转变为B关系。
许多事情都搞清楚了,因而,许多人都觉得在精神上高大起来。(因果)
→不但许多事情都搞清楚了,而且许多人都觉得在精神上高大起来。(递进)
十、
1.两个学校的老师——层次分析法或者语义指向分析
2.批评的是他——变化分析
3.英语就考了八十分——语义指向分析
歧义分化的实质:同一个句法格式表示多个句法意义,使一个语法形式只对应一个语法意义,即从一形多义变成一形一义。
古代汉语
十一、
1.如字:古书注音术语,在特定的上下文中,这个字要按照本来的音来读。例如: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三思”息暂反,又如字。
2.读破:利用字词的读音变化来表示词义和词类的变化,这种读音变化主要是声调的变化,即四声别义,其次也有用声母的变化来表示的。例如:饮赵盾酒,“饮”yin (四声)。
3.衍文:简称“衍”,又叫做“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例如: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以”疑是衍文。
4.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例如:公赐之食。
5.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书面语中,借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两一个字的现象,就是通假现象,其中这个借用的音同、音近的字叫做通假字。例如: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逝”是通假字。
十二、
1.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3.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4.推食食我,解衣衣我。
5.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十三、
1.
怎么解释把这种不道义的行为记载下来留给后世呢?
2.
君子生性并没有不同,善于借用外物而已。
3.
选举有贤能的人,推举有能力的人,讲究信用,调节人际关系使之和睦。
4.
腐朽的木头不可以雕琢,用粪土建造的墙不可以涂抹,我对于宰于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
5.
并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的力量不足。
6.
像这样奢侈,死了还不如快速腐烂比较好。
7.
村里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
8.
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情或者诸侯会盟、朝拜天子,穿着礼服,带着礼帽,我愿意做一个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9.
我有老父亲,我死了就没有人来养活他了。
10.
难道要像那些普通老百姓一样,为了道义上的固执,自己在小沟小渠中上吊而没有人知道?
十四、说出下列句子中的语法现象。(每题2分,共10分)
1.
强调行为数量,数词“三”放在谓语位置上。
2.
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动词“灭”的宾语“虢”前置,指示代词“是”复指。动词“爱”的疑问代词“何”宾语前置。
3.
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曷”作介词“为”的宾语前置。
4.
宾语前置句。介词“以”的宾语“是”前置。
5.
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有”作“未”宾语前置,用代词“之”复指。
十五、指出下面的通假字和本字。(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十六、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翻译: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薛修筑城防工事,(因为会引起齐王猜疑)不少门客去谏阻他。田婴于是吩咐传达人员:“不要为劝谏的门客通报。”有个门客请求谒见田婴,(他保证)说:“我只说三个字就走,多一个字,我愿意领受烹杀之刑。”田婴于是接见他。那门客小步快走到他跟前,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田婴赶忙说:“这位门客请留下来!”那门客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田婴说:“没有(超过三个字就受烹刑的那回事),再说下去。”客人(这才)回答道:“你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鱼网钓钩对它无能为力,摇荡而离开了水,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以此相比,)齐国也就如同殿下的‘水’,如果你永远拥有齐国的庇护,要了薛地有什么用呢?而你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还是没有用啊。”田婴称赞说:“对。”于是停止了筑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