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记四诀,一年病不沾”,今日立秋,收神敛气,过好黄金15天
(2025-08-07 11:31:04)
标签:
健康养生中医艾灸立秋 |
分类: 艾灸祛常病 |
转眼已是立秋时节
节气走到了秋的篇章
三伏却还不舍得离开
立秋之后,暑去凉来,但炎夏酷热仍未消,天气逐渐转向干热,早晚凉爽,白天闷热。此时,人易倦怠、乏力,清热消暑要继续,但相对炎夏要有变化。
《黄帝内经》中指出,秋天养生的要领是:“使之安宁,已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此时一定要多加注意养生保健!
·
01防燥润肺
秋季干燥,多吃水果蔬菜帮助缓解秋燥症,多吃水果生津解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
养肺的蔬菜包括山药、胡萝卜、莲藕、百合、银耳、木耳、豆腐等。
要尽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虽然夏天的炎热已经过去了,但是还未出伏天,解暑一类的食物不能直接从餐桌上去掉。
例如喝绿豆汤和薄荷粥能够补充人体内所需的水分,以及减少人体汗液的流出。
立秋之后,早晚较凉,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腹痛、吐泻、伤风 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状。
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可以经常喝点姜汤,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可有效防治“空调病”。
早上起床先喝一杯温水,秋季干燥,经过一夜的睡眠和休息,因为排尿、呼吸等原因,水分排泄的比较多。
所以,早上起来喝一杯温水既可以恢复身体水分,还有助于肠道蠕动,改善便 秘。
立秋后,气温燥热,尤其是“秋老虎”的干扰,很容易让人心烦意乱。
此刻,一定要预防“情绪中暑”,让自己内心平静,神志安宁。切忌悲伤忧愁,即使是心中烦闷,也要及时的排解。
收敛自己的精气神,帮助冬天更好的“封藏”。
立秋之时降雨增加,湿度大,天气闷热,食品、衣物很易发生霉变。
易霉变的食物有:面包、蛋糕、熟肉、鱼虾、奶、鸡蛋、桃、香蕉、甘蔗、大米、豆类等。
衣物、床单、被褥发生霉变,可能会导致皮肤过敏。
炎夏的余热未消,处暑节气也将在8月底接踵而来,“秋老虎”甚至还可能虎视眈眈,而天气也逐渐转向干热。
为预防中暑,要保证充足睡眠,注意补充水分,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以免因室内外温差过大引起“热伤风”。外出时,同时做好防晒工作。
依据中医说法,秋为肃杀之季,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立秋后的一段时间,气候波动大,阴阳不和,正需艾灸前来稳固。
《黄帝内经》说秋收冬藏,有收获粮食,储藏食物之意,也有人体内阳气收起,藏于体内的意思。身体阳气经过了一个夏季的释放,接下来就要进入到内藏期,此时艾灸可以保护身体里的阳气,还有3大利好!
入秋之后,阳气由长及收,御外能力减弱,加上季节更替,天气变化多样,寒热交杂,肌体易受寒凉,阴阳失和,抵抗力会有所下降。人会出现体虚自汗,感冒流涕,过敏发烧,失眠多梦的症状。
此时可配合艾灸温补阳气,补充气血,降低季节更替对身体的影响,提高身体的御外能力。
立秋前后风干物燥,暑气蒸腾,人体水分消耗很大,阳气固摄津液的能力减弱,水分和胶原蛋白加速流失,皮肤容易出问题。
此时艾灸,可固摄津液,濡养脏腑,润肤抗衰,保持体内气血运行。
立秋后白日减少,气温下降,人体阳气活动的时间随之削弱。人容易焦虑抑郁、消极少语。生理和心理的消极变化,疾病便易找上门来。此时艾灸可宽胸理气,温养驱寒,活血化瘀。
艾灸推荐穴位:关元、神阙、气海、肺俞、肾俞、涌泉等。
培补元气最好的办法就是艾灸关元穴,我国古代就有“春灸气海,秋灸关元”这一说法。
这时艾灸关元,以“秋收”顺序,收元阳,益真火,养肾气,以备冬藏。
·
立秋到来,炎热的夏天过去,秋天到来。
在这个时节,顺应天时,调养好自己,为冬季藏锋,保留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