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后流大汗,还流的是不同的汗,这代表了什么?怎么办
(2025-06-22 10:09:36)
标签:
艾灸健康养生中医汗 |
分类: 艾灸祛常病 |
有些人在施灸过程中,往往会大汗淋漓,甚至被单都湿透,施灸一次出一次大汗,这导致不少人顾虑:身体如此出汗,是否会虚脱?会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呢?
但是,也有些人艾灸后不出汗,又是为什么呢?那么,艾灸出汗,到底好不好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2种情况~
1、艾灸后出汗
艾灸是身体主动出汗,是正常的。艾灸源源不断的地给身体提供正气,艾灸之后或者施灸过程中出汗,艾灸让身体深层发热后,排出汗液,是在排 毒,排邪气,是身体主动出汗,正常的,大家不用担心。
但是也有人在艾灸隔天或者艾灸结束一会之后,开始大量出汗,同时伴有虚脱的感觉,如果是这种情况,可能就是本身气虚,建议加灸太渊穴。
2、艾灸后不出汗
艾灸后不出汗,那就说明身体正气不足,病邪瘀堵经络比较厉害,艾灸暂时还不能到达皮肤深层,感觉不到身体发热,不能让身体主动出汗。
这种情况,一定要继续艾灸一段时间,让身体不断地修复,随着身体正气的增加,身体的正气补足了,身体的排汗功能就会恢复。身体的寒邪就能通过汗液排出来。
关于这一点,也有一些特殊人群,吃完饭,大量出汗,或者白天稍微一动就出汗的朋友,其实这些都是气虚造成。要想调理呢,需要一方面补肺气,比如重灸太渊穴,因为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同时年纪大的还要补 肾气,可以灸太溪穴,太溪是肾经的原穴。
所以,艾灸出汗好不好?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
"); background-position: 0px 100%; background-size: auto 2px; background-repeat: repeat-x; background-attachment: initial; background-origin: initial; background-clip: initial;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艾灸出汗可以促进毒素排除,改善人体血液循环,加强代谢,帮助人体排除滞留在身体内多余的水分 "); background-position: 0px 100%; background-size: auto 2px; background-repeat: repeat-x; background-attachment: initial; background-origin: initial; background-clip: initial;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艾灸出汗是一种正常反应,如果身体感觉良好,或者觉得很爽,那这种出汗对人体有很多好处,可以不用担心,艾灸的过程中适当饮用温开水,及时补充体液即可。
但是,如果灸后大汗淋漓,而且第二天有虚弱的表现,就说明有问题了,可能艾灸的量和时间太过了。这个时候,最
给大家分 享以下几种方法:
1、清汗
艾灸时出的汗液比较清, 如水状,不粘手。通常说明身体内的气血比较虚弱。这时我们应重点灸补气养血的穴位,补充气血,培元固本。
2、凉汗
艾灸时出汗后身体发冷,通常说明体内寒气较重。这时我们应重点灸驱寒化瘀的穴位。
3、黏汗、黄汗
艾灸时出汗干了以后,全身摸着黏黏糊糊,甚至汗液发黄的,通常说明体内的湿热较重。这时我们应先重点灸祛湿、除热的穴位;待湿热清 除后,再施灸补气养血的穴位。
或者可以搭配艾叶煮水泡脚、泡澡(10-15分钟),帮助我们快速排除体内湿气。
先灸
再灸
4、酸汗
艾灸时如果出汗带酸味,或者平时动一下、走一下都出酸汗的,那就提示我们的脾胃和肝都有一定的问题了。
有条件的,可以先到专业理疗店疏通脾经、肝经;随后再以脾胃和肝胆对应的穴位进行艾灸调理。
艾灸除了通过排汗排出体内的寒湿瘀阻,还会通过放屁、打嗝,腹泻,小便黄等其他形式将体内病邪排出。
所以艾灸前后可以多喝温开水,有助于病邪的及时排出。艾灸后切忌吹凉风、喝凉水,以免艾灸效果大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