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湿气重,艾灸这些穴位可以轻松排湿

标签:
艾条健康养生中医湿气 |
分类: 艾灸祛常病 |
冬天这个季节,很多人都会被湿气缠身,早上睡不醒,喜欢赖床,刷牙的时候嗓子恶心,口干口苦,一照镜子发现自己容颜憔悴,皮肤暗谈无光,有些朋友还会出现体重增加的情况,一个冬天下来可以沉10斤以上!
有以上情况的朋友可以伸出舌头,看看是否存在这种情况:舌头边缘有锯齿状,整个舌头上都是白白的舌苔,而且还存在一道道的缝隙........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是重大疾病的提示吗?
不要担心,中医将齿痕舌");">或者舌苔黄腻,大便溏稀不成形,满脸油腻,嗜睡,困乏无力等等这种状态称为湿气重。
湿气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症状呢?
这是因为,湿气入侵人体,在内伤害五脏六腑,引起脾虚,肺弱,肾虚,胃弱;在外部则表现为口干,口苦,嗓子发炎,头晕头痛,皮肤油光,满脸起痘,全身肌肉关节痛,皮肤湿疹泛滥等等。
中医有一句古话: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值得深思的是,湿气对人的健康危害如此之大,按理说人们会特别重视祛湿,可是为什么湿气还是非常普遍,甚至十人九湿呢?
真实的情况是:
1、很多人湿气重,首先会想到去吃一些利湿渗水的东西,但是湿气重,首责之于脾,可惜很多人在健康方面都是小白,外行,祛湿的时候常常单纯的吃下了类似红豆薏米粉之类利湿渗水的东西。脾虚不解决,湿气不可能根除。
2、湿气在外会有很多表症,如皮肤油腻,口干口苦,嗓子干痒,长痘,湿疹,腰酸背痛等等。
有人吃了健脾健胃之药,也服用了利湿渗水之药,但是表症并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除,于是常常中途放弃。那些购买各种祛湿产品的,有半数吃到中途都放弃了。
3、如果生活中存在以下这些生活坏习惯,还会加重体内湿气:
缺觉
中医认为,缺觉十分容易伤脾,通常熬夜后所表现出的乏力、无神、肢体困重都是脾虚的典型症状。
建议大家每天晚上11点前就睡觉,另外,如果白天适当进行一些体育运动则会让你的睡眠质量更高。
口重
肠胃功能好坏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养胃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吃些油腻、过咸、过甜或过辣的食物,而这些所谓的美食是最不易消化的,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
因此建议大家,日常多食清粥小菜清清肠胃,养成清淡饮食的好习惯,有利身体健康。
贪凉
过食生冷食物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给外邪创造入侵机会。
建议在烹调时,最好加入葱、姜来减弱蔬菜的寒凉性质。
喝大酒
目前有很多人喜好聚会、聚餐,三五好友凑到一起就喝一场“大酒”,而过量饮酒正是加重“湿毒”的关键因素。
中医认为,酒助湿邪,所以酒精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浇愁。
运动少
运动少的人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大的表现。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身体还可能出现疾病。
建议大家,在四季都要坚持体育锻炼,通过养肾达到养筋健肾、舒筋活络、畅通气脉、增强自身抵抗力,从而达到强肾健体目的。
久坐
久坐会使人的脑供血不足");">,导致脑供氧和营养物质减少,加重乏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还会引发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头疼、头晕。
建议大家:久坐办公之余多起身运动一下,是十分有助于身体保养的。
这些症状归根结底都和脾气有关系,“湿重”是标,“脾气虚”是本。
为何艾灸祛湿如此有效?
如果你艾灸过,就会发现祛湿太有效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艾灸后皮肤表面出现水汽、水泡,那正是体内湿气快速排出的表现!
我们用艾灸来祛湿效果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艾灸的开郁、补阳气的作用,可以快速运化湿气,蒸腾湿气,就像太阳蒸发水气一样简单!
艾灸祛湿有个经典的穴位组合:
关元,气海,阴陵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白,非常适合现在这种水湿困脾、中焦运化无力的状况。
具体取穴方法如下:
关元: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取穴时,以肚脐为准,在正中线上向下四横指处,轻触时可寻到一微微凹陷处。
关元穴");">是先天气海,可固本培元,益气补虚。
气海: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取穴时,可以按照上述方式先取关元穴,再取关元穴至肚脐的中点处,即为气海穴。
气海穴属任脉,灸之可补益元气。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取穴时可屈膝,在膝盖内侧,紧贴胫骨向下向内,可明显触及一凹陷处,按之酸痛。
可健脾渗湿。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取穴时屈膝,以膝盖外侧的凹陷向下量取四横指,再由胫骨前缘向外侧量取一横指,交点处即是。
足三里属胃经,可健脾燥湿");">,生发胃气。
丰隆:其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一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取穴时可先找到髌骨下外侧凹陷处,与外踝尖连线,再取其中点,中点再沿胫骨前缘向外侧量取两横指,此处即是。
丰隆穴属胃经,是化痰祛湿要穴。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取穴时,以内踝尖向上量取四横指,按之酸痛明显处即是。
三阴交属脾经,可健脾和胃,调肝补肾,疏经通络。
太白: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取穴时,在大脚趾内侧脚趾与脚掌连接的关节处有一凸起的高骨,紧贴高骨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即是。
太白穴为脾经原穴,是脾经经气供养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