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常光躍收藏辭典
常光躍收藏辭典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00
  • 关注人气: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從鑄造痕跡談古代失蠟法鑄幣

(2019-02-07 04:48:15)
标签:

古錢

研究

分类: 中國錢幣專家文稿

·中國錢幣專家文稿·

從鑄造痕跡談古代失蠟法鑄幣

北國盈泉

2017-11-14 08:47:40

 

      自今年三月始,筆者在衆多泉友的支持和襄助下集中展示陰刻花紋大錢,一泉一議,至今所展示已近250種。顯而易見,這是一些與古代的行用錢截然不同的錢幣。用途不同姑且不論,鉅細有別、形制有異、紋飾有無也都是表面現象,兩者的根本區別在於鑄造方法的不同,使用材料的差異。關於陰刻花紋大錢的材質,筆者此前曾撰寫《談談古代鍮石鑄錢》一文專門加以論證。其中包括通過破壞性檢測和頻譜儀取樣檢測等多種科學檢測手段,證實這些大錢即爲古代鍮石鑄幣。下面再從錢幣上畱下的鑄造痕跡角度,談談這些大錢的鑄造工藝。

       鑒識古代錢幣,如果僅僅從形制、材料、鏽蝕、書法等淺顯視角來分析問題,那只能說是入門水平。比如我們憑鏽蝕可以判斷錢幣是古代遺存還是現代贋品,但即使是古代遺畱下來的錢幣,也難以斷定其是否達到錢文所記錄的年代。如果想更深入地研究問題,就必須學習和掌握更多的相關知識,從歷史的、人文的、科技的多視角作出分析和判斷。這正是集藏古錢幣的樂趣所在。面對近年北方新面世的品類衆多的古錢幣,筆者感到運用歸類比較,綜合分析的方法更有意義。如果只見其一不見其餘,單單拿來一枚陰刻花紋大錢,筆者也會疑慮重重。可是面對250枚同類大錢,面對筆者將近8個月的逐日比較分析,即使先前最堅決的否定者也不會堅持喊假了。因爲大家從宏觀上加深了認識,明白了道理。聞道有先後,戒急須用忍。宏觀上的認識問題解決了,我們再繼續研究微觀問題。

       古錢幣無論用什麽方法鑄造,都會畱下鑄造痕跡。這種痕跡就是鑄造過程中在錢幣上形成的位置移動、材料增減、形態結構改變等物質性變化所畱下的印記。金屬的鑄造痕跡是痕跡學在攷古領域的重要研究對象。它是對時間的反向指證。通過錢幣上與時間相關的信息,就可以還原與之相對應的製造過程和製造方法。那麽,我們在陰刻花紋大錢上是否也可以找到與鑄造有關的痕跡呢?囘答是肯定的。在筆者集藏的許多大錢的錢文方向外部邊緣上都發現有隆起的臺基。這些臺基無疑會影響到外圓的規整,所以它們應該是製造過程中需要努力去除的對象。可是由於古代加工能力的局限,或者也有工匠不負責任的因素,在個別錢幣上這種痕跡還是被保畱了下來。在筆者集藏的錢幣中,直徑72毫米左右的錢幣上這種痕跡不十分顯眼,而直徑96毫米左右的大錢上這種痕跡更爲突出。這是因爲後者的厚度超過前者將近一倍,後期加工難度更大所致。下面圖1至圖5中所列錢幣直徑都在96毫米左右,圖6中所列錢幣直徑都在72毫米左右。紅色箭頭所指即爲錢幣外緣上隆起的臺基。由於鏽跡覆蓋,從照片看有的隆起併不明顯,實物上都是顯而易見的。 

從鑄造痕跡談古代失蠟法鑄幣
圖1.直徑95.5毫米的“咸平元寶”陰刻花紋大錢,

有上、左兩側外緣保畱有未去除的隆起臺基。 

從鑄造痕跡談古代失蠟法鑄幣
圖2.直徑95.6毫米的“景德元寶”陰刻花紋大錢,上、右、下三側都保畱有未去除的隆起臺基。

從鑄造痕跡談古代失蠟法鑄幣

圖3.直徑95.8毫米的“聖宋通寶”陰刻花紋大錢,上、右、左三側都保畱有未去除的隆起臺基。  從鑄造痕跡談古代失蠟法鑄幣

圖4.直徑95.7毫米的“建國通寶”陰刻花紋大錢,只有上、左兩側保畱有未去除的隆起臺基。  從鑄造痕跡談古代失蠟法鑄幣

圖5.直徑95.3毫米的“崇寧通寶”陰刻花紋大錢,上、右、下、左四側皆保

畱有未去除的隆起臺基,而且臺基隆起最爲明顯,導致錢幣外圓嚴重變形。  從鑄造痕跡談古代失蠟法鑄幣

圖6.直徑72毫米左右的陰刻花紋大錢外緣上隆起的臺基

 

那麽,這些隆起的臺基是怎麽形成的呢?熟悉鑄錢工藝的朋友可能馬上會想到這會不會是鑄錢澆道畱下的痕跡?唐、宋時期已經大規模地使用母錢翻砂法鑄造錢幣,但用母錢翻砂法鑄錢形成的初級産品是錢樹。錢幣外緣只有一個部位與錢樹的枝幹相連接,也就是說只有一處會畱有澆道的痕跡。可是上述陰刻花紋大錢邊緣上的臺基少則兩處、多則四處,所以顯然與翻砂鑄錢無關。即使是用更原始的錢範鑄錢法鑄製出來的錢幣,邊緣也不會畱下這麽多澆道痕跡。況且錢幣外緣畱下的隆起臺基還是多少不等的。這些臺基究竟是怎麽形成的呢?當你了解了另一種鑄幣方法——失蠟法鑄幣之後,關於錢幣邊緣上臺基的困惑就會恍然大悟了。  從鑄造痕跡談古代失蠟法鑄幣

圖7.遼代用母錢翻砂法鑄製折三型錢幣形成的錢樹,樹幹是主澆道,第一

樹有分澆道,第二種沒有分澆道,無論哪種每枚錢幣都只有一個澆道

 

      失蠟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基本做法是:用蜂蠟、牛油等易熔材料配製成模料;加溫後將糊狀模料壓入壓型製成所要鑄製器物的熔模,也可將模料熔化爲液體直接澆注成熔模。對於較小器物,可將多件熔模組裝在一起形成熔模組,器物熔模之間用澆道熔模加以連接;對於體量較大的器件,則可以分解製作熔模,分別在樣板上壓印出花紋,再拼接成整體模型。熔模製成後,在其表面涂覆若幹層石灰、三合土和炭末埿等耐火材料製成型殼。待型殼晾幹後,加熱使熔模熔化排出型殼,整個鑄件型殼就變成了空殼,經高溫焙燒後即成爲陶質鑄型。再從預先畱下的澆注口注入金屬熔液,待其冷卻後,所需金屬器物就鑄製完成了。以失蠟法鑄造的器物既無範痕,又無墊片的痕跡,具有極高的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潔度。用這種方法鑄製器物可以一次成型,避免或減少後期加工所增加的工作量和對器物造成的人爲損傷變形。特別是這種鑄造方法型腔沒有分型面,無需取出範芯,有效地解決了鏤空器物鑄造的難題,適合鑄造具有複雜形狀的鑄件。

       如果我們頭腦裡存儲了有關失蠟法鑄製器物的記憶,當看到陰刻花紋大錢外緣上的臺基時,就不難想到這是用失蠟法鑄幣遺畱的澆道痕跡。上面或側面的臺基是銅液流入錢幣型腔的澆道殘畱物,下面或側面的臺基是銅液流出錢幣型腔的澆道殘畱物。這些凝固的金屬澆道原來應該更長些,所遺畱隆起的臺基只是將澆道從鑄成的錢幣上鋸下後沒有清理幹淨的部分。下面筆者製作了一幅“失蠟法鑄幣模擬圖”,可以更直接、更形象地反映用失蠟法鑄製陰刻花紋大錢的方法。圖中整體是一組用澆道熔模聯接起來的錢幣熔模,上面居中是預畱的澆鑄口熔模,錢幣之間黑色部分是相互連通的澆道熔模,所有模型包括澆鑄口和澆道都是用蜂蠟等易熔材料製成的。下一步就是要在這組模型上面涂覆埿漿等耐火材料製成型殼,再加溫使型殼中間的蠟模融化流出,然後通過澆鑄口往型殼中澆鑄銅液。待銅液冷卻後,打碎型殼,鋸開連接錢幣的凝固銅澆道,然後還要逐一清除錢幣外緣上殘畱的澆道凝固物。錢幣上隆起的臺基,就是澆道凝固物沒有被清理幹淨殘畱的痕跡。筆者製作的這幅圖片只是簡單的模擬圖,實際操作中上面可能會有主澆道和分澆道,下面還需預畱融化的蠟模和空氣排出的孔洞。實際鑄造時每組錢幣的數量,橫向縱向可以同時澆鑄幾排幾列錢幣,都需要根據錢幣的大小、金屬溶液的實際流量、流速和冷卻速度而定。  從鑄造痕跡談古代失蠟法鑄幣

圖8.失蠟法鑄幣熔模組模擬圖

 

      如此,上面圖1至圖5中所舉錢幣實物,在圖片所示模型中都可以找到它們的實際位置。圖1“咸平元寶”只有上、左兩側保畱有未去除的隆起臺基,在模型中應處於右下角位置。圖2“景德元寶”上、右、下三側都保畱有未去除的隆起臺基,在模型中應處於左列中行位置。圖3“聖宋通寶”上、右、左三側都保畱有未去除的隆起臺基,在模型中應處於中列最下行位置。圖4“建國通寶”只有上、左兩側保畱有未去除的隆起臺基,在模型中亦應處於右下角位置。圖5“崇寧通寶”上、下、右、左四側皆保畱有未去除的隆起臺基,在模型中應處於中心位置。當然,這些年號不同的錢幣不可能是同時鑄製的,同一組模型上的錢幣都應是大小、形制、文字、花紋完全相同的錢幣。鑄錢澆道安裝在錢文方向,與文字本身無關。這是因爲錢文等距分布於圓周,可以作爲安裝澆道熔模的位置參照物。以上我們所舉實例都是直徑96毫米左右和直徑72毫米左右的錢幣。直徑越大的錢幣在熔模組中的個數越少,在使用過程中也更受重視,因而後期加工也更精細,在其邊緣上尚未見澆道殘畱物未被清除幹淨的現象。

      那麽,錢幣外緣上殘畱的金屬澆道是怎樣去除的呢?筆者估計唐宋時期應該已經有了比較簡易的金屬鋸,只不過鋸條鋼口與現代不能同日而語使用起來更加費時費力而已。關鍵是將錢幣上的金屬澆道貼根鋸掉後,如何進一步精細加工,將澆道的剩餘部分全部去除,恢複錢幣本身的弧形外緣。磋磨當然是最簡單的辦法,但憑古代的工具加工難度較大,憑目測手工操作也容易使錢幣外緣變形走樣。從一些錢幣外緣上遺畱的加工痕跡看,古人已經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圖9、圖10都是一些直徑72毫米左右的陰刻花紋大錢,錢幣外緣上都畱有多條均勻的縱向平行劃痕。顯然,憑手工加工是無法做到如此有條不紊的。這些劃痕表明古代已經有了較爲簡易的金屬旋床。將錢幣固定在方形的輪軸上,用手搖或腳蹬的辦法帶動輪軸旋轉,在錢幣外緣部位另置固定併可以調節的刀具或者磨具進行切削或打磨。現代車床動力充足,車刀是用堅硬的工具鋼製成的,與被加工零件雖然是面接觸,仍然可以削鐵如埿。古代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平面的鋼鐵刃具是奈何不得銅質錢幣的,爲減少阻力這種旋床的刃具做成了銳角的形狀。它與錢幣外緣應該是點接觸,所以錢幣旋轉起來在外緣上劃出了直線。古人就是憑這樣的刃具平行移動,在錢幣外緣上劃出了一道又一道劃痕。實際上刻劃完成後錢幣外緣上形成的滿是鋸齒狀溝槽,之後還需將旋床上的刃具換成磨具進行打磨,鋸齒狀的表面也更容易被磨平。由於打磨不徹底,許多錢幣外緣上還是畱下了淺顯的縱向劃痕。這種刻劃和打磨的加工過程是交替進行的。一枚錢幣需要反複刻劃打磨幾遍,得根據錢幣外緣上殘畱的金屬澆道的厚度而定。直至錢幣外緣變成規範的圓形,殘畱的金屬澆道不複存在爲止。許多錢幣的外緣基本歸圓後,最後一次刻劃打磨只進行了半幅,而這半幅恰恰都在錢幣的面文一側,如圖10所示。這無非是爲了將錢幣更中規合圓的一面展現在人們面前。錢幣外緣上殘畱有隆起的臺基,最後一道刻劃打磨工序僅完成一半,這些都說明古代加工這些大錢確實難度很大,工匠有時也會得過且過不負責任。真正符合標凖的錢幣外緣應該是圓的、光滑無加工痕跡的,如圖11所示。外緣有隆起臺基未清理幹淨的錢幣嚴格說是不合格産品,實際上也併不多見。

  從鑄造痕跡談古代失蠟法鑄幣

圖9.直徑72毫米左右的陰刻花紋大錢外緣上的後期加工痕跡(全幅)

從鑄造痕跡談古代失蠟法鑄幣
圖10.直徑72毫米左右的陰刻花紋大錢外緣上的後期加工痕跡(靠近錢面半幅)

從鑄造痕跡談古代失蠟法鑄幣
圖11.經過後期加工達到工藝要求的直徑72毫米左右的陰刻花紋大錢外緣形狀

 

       可能也會有泉友提出疑問:既然這些大錢是用失蠟法鑄造的,錢幣外緣上的縱向加工劃痕會不會是在加工製作蠟模時形成的?蠟模上形成的所有痕跡都可以遺傳到鑄成的錢幣上,何以見得這些劃痕一定是錢幣鑄製完成後後期加工形成的呢?對這個問題筆者也早有思慮。經過認真辨析研究,發現另外一些製作痕跡對縱向劃痕形成於後期提供了更充分的證據。圖12是五枚直徑72毫米左右的陰刻花紋大錢,錢幣外緣上都殘畱有澆道未清除幹淨形成的隆起臺基,同時也有平行的縱向劃痕。雖然劃痕有多有少,但都在隆起的臺基表面畱下了痕跡。圖13仍然是圖5所示那枚直徑95.3毫米的“崇寧通寶”陰刻花紋大錢的下端外緣,平行的縱向劃痕不但覆蓋了錢幣本身的弧形外緣,而且也覆蓋了隆起的臺基。這些例證都無可辯駁地說明縱向劃痕産生於錢幣鑄成、鑄錢澆道被鋸掉之後。

  從鑄造痕跡談古代失蠟法鑄幣

圖12.直徑72毫米左右的陰刻花紋大錢,錢幣外緣上的縱向劃痕通過了澆道殘畱的隆起臺基表面  從鑄造痕跡談古代失蠟法鑄幣

 圖13.直徑95.3毫米的“崇寧通寶”陰刻花紋大錢,錢

幣外緣上的縱向劃痕也通過了澆道殘畱的隆起臺基表面

      

       爲了去除殘畱的澆道形成的隆起臺基,古人就是這樣憑借簡單的旋床在臺基上反複刻劃出溝槽,又反複將溝槽磨平。這種方法看似笨拙,但在當時的生産條件下,已經算得上是高科技了。不但可以有效地去除錢幣外緣上的多餘金屬,而且可以保證錢幣外緣形成規範的圓形,工作效率無疑也會大大超過手工操作。可是這種旋床的刃具在錢幣外緣上運動併不是暢行無阻的,由於動力不足、刃具硬度不夠、機件松動等原因,刃具在隆起的臺基前仍然會時常停頓甚至卡住,致使刃具在作用力推動下橫向晃動,結果在臺基前畱下了橫向劃痕。許多錢幣的外緣上最終雖然清除了臺基,但在加工過程中橫向劃痕卻是越劃越深,更加明顯了。這些橫向劃痕也都在錢文方向,明顯與清除澆鑄道殘畱物有關(參見圖14)。  從鑄造痕跡談古代失蠟法鑄幣

圖14.直徑72毫米左右的陰刻花紋大錢外緣,清除隆起臺基時畱下的橫向劃痕

 

      實際上錢幣鑄成後不光要對外緣進行後期加工處理,對錢幣穿孔也要進行類似的加工處理。失蠟法鑄幣本身精度較高,穿孔也沒有那麽厚的澆道殘畱物,所以對穿孔加工清理工作量不會太大,有的可能基本不用清理。我們在不同等級的大小祭祀大錢的穿孔邊緣上都可以找到畱有加工痕跡的實例。這些加工痕跡與外緣上的縱向刻劃痕跡都是一樣的,但所使用的簡易加工機械卻不可能是相同的。錢幣穿孔本身空間很小、邊緣是方形的、而且存在直角,這對加工機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工清理這樣形狀的邊緣,可能需要類似現代銑床那樣的加工機具。筆者對機械原理不熟悉,也不想研究更多機械方面的問題。但只要通過類比的方法證實錢幣穿孔邊緣上的縱向刻劃痕跡與外緣上的痕跡是一樣的就足夠了,即可以證明它們同樣形成於錢幣澆鑄成型之後。下面圖15和圖16是一枚直徑爲195毫米的遼代“壽昌元寶”陰刻花紋大錢,錢幣穿孔較大,邊緣上的縱向平行劃痕可以一目了然。

從鑄造痕跡談古代失蠟法鑄幣
圖15.直徑195毫米的“壽昌元寶”陰刻花紋大錢穿孔邊緣上的縱向平行劃痕
  從鑄造痕跡談古代失蠟法鑄幣

圖16.直徑195毫米的“壽昌元寶”陰刻花紋大錢穿孔邊緣上的縱向平行劃痕

 

       以上我們的討論側重於失蠟法鑄幣的後期加工過程,下面我們再利用一些錢幣上與陰刻花紋有關的痕跡,追溯一下運用失蠟法鑄製錢幣前期的一些加工過程。

       錢幣上的陰刻花紋是怎樣形成的?這一直是令許多泉友一頭霧水的問題。實際上對這類大錢的真假之爭焦點併不在於錢幣的大小,而在於錢幣上的紋飾過於清晰精美。看假者認爲錢幣上的花紋是運用電腦編程、雕刻機雕刻而成;看真者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認爲這些錢幣上的文字紋飾都是手工雕刻而成。大家都不了解失蠟法鑄錢所能達到的工藝效果,沒人認爲這麽精美的錢幣可以通過澆鑄工藝生産出來。可是如果看到筆者下面舉出的實例,不管是機雕還是手雕的主張者都會瞠目結舌,事實與主觀想象相距太遠。下面圖17、圖18兩枚皆爲遼代契丹小字錢幣。其共同特點是錢幣正面外郭上的陰刻紋飾基本端正,而錢背外郭上的陰刻紋飾都發生了嚴重位移。圖19是與圖18文字紋飾完全相同的同版錢幣,但錢背外郭上的陰刻紋飾卻是端正的,沒有發生錯位。不言而喻,電腦程控機械刻花雕刻出來的産品應該是一致的,不會厚此薄彼將一枚錢幣的紋飾刻端正了而將另一枚錢幣的紋飾刻偏離了。手工雕刻更不會將紋飾雕出錢幣外緣去。  從鑄造痕跡談古代失蠟法鑄幣

圖17.直徑72毫米的契丹小字錢幣,錢背外郭上的陰刻紋飾發生了嚴重錯位  從鑄造痕跡談古代失蠟法鑄幣

圖18.另一枚直徑72毫米的契丹小字錢幣,錢背外郭上的陰刻紋飾同樣發生了嚴重錯位

從鑄造痕跡談古代失蠟法鑄幣
圖19.與圖18同版的契丹小字錢幣,但錢背外郭上的紋飾沒有發生錯位

 

顯而易見,錢幣既不是雕刻機雕刻,也不是手工雕刻。可是爲泉友所熟悉的母錢翻砂法又確實達不到如此精美的工藝效果,我們只能向更高超的鑄造方法——失蠟法鑄幣去尋求答案。前面所討論的鑄造痕跡也證明這種探索方向是正確的。通過以上幾枚錢幣互相比較,其意義不止在於讓無據打假者閉上尊口,更重要的是錢背外郭上陰刻紋飾位移的痕跡,也爲探索鑄幣前期的工藝流程提供了線索。

首先,錢幣外緣上陰刻紋飾的移位,讓我們認識到錢幣上的陰刻紋飾不是通過壓型遺傳下來的。前文介紹用失蠟法鑄製金屬器物時曾說過,開鑄前需要預先製作熔模。熔模是將加溫後形成糊狀的模料壓入壓型製成的。也就是說,壓型的空腔形狀,就是熔模的形狀。壓型上所有的文字、標記、紋飾都是固定的,同一壓型不可能壓出紋飾位置不同的熔模。古人也不可能製作使用紋飾錯位的壓模。可見兩枚同版錢幣錢背外郭上陰刻紋飾位置的不一致併不是壓型造成的,這種差異只能形成於下一道工序。

其次,我們對壓型和用壓型製成的熔模都有了更清晰的印象。壓型的型腔形狀與所要製作錢幣的形狀是一致的,壓型上只有凹陷的錢幣輪郭、文字和星月等標記,沒有凸起的錢幣紋飾。所以脫胎而出的熔模恰恰相反,只有凸起的錢幣輪郭、文字和星月等標記,沒有陰文紋飾。也可以理解爲陰刻紋飾過於精細、不適宜通過壓型一次成型,所以古人沒有採取這樣的工藝。

再次,陰刻紋飾是熔模製成後,通過手工操作用模具壓印上去的。不難想象,壓印陰刻紋飾的模具應爲金屬製成,模具上的紋飾應爲凸起的陽文。壓印前可能需要將模具適當加溫,比如用開水燙一下,以保證不致導致熔模表面破損。當然,壓印後還必須進行精心的修整,以保證鑄成的錢幣上紋飾清晰、精美。這道工序雖爲人工操作,也可能使用簡單的壓印機具,抑或是兩人共同完成。由於人與機具、或者人與人之間配合不當,就會出現陰刻紋飾壓印錯位的現象。遇到這種情況是無法修複的,要麽報廢要麽只能是蒙混過關。

另外,壓印陰刻紋飾的模具是可以重複使用的。筆者和泉友們彙集起來的陰刻花紋大錢有不少外郭上的紋飾都是一樣的,錢背地張上相同紋飾重複出現的頻率更高。這說明不管是錢幣外郭紋飾的壓印模具還是地張紋飾的壓印模具,一經設計製作完成就可以長期備用。鑄製新的錢幣時會根據錢幣本身所要突出宣揚的理念選擇相應的紋飾搭配組合。這也應該是不將壓印紋飾的功能固定到前面所說壓型上的原因之一。重複使用壓印模具壓印的紋飾由於模具溫度差異、壓印力度不同、模具移位等原因,也存在花紋寬窄、深淺不一等現象,更說明陰刻紋飾絕非機械或手工雕刻。  從鑄造痕跡談古代失蠟法鑄幣

圖20.直徑72.3毫米的“元祐通寶”大錢,由於壓印模具

原因導致錢面外郭上的紋飾清晰,錢背外郭上的紋飾模糊


       最後,了解了失蠟法鑄幣的工藝流程,也讓我們理解了同版錢幣是如何産生的。剛開始筆者也曾認爲失蠟法鑄幣是一錢一模,蠟模都是手工雕刻出來的,不應該有完全相同的同版錢幣。當我們了解了用壓型製作熔模,將多枚熔模組合在一起澆鑄的工藝流程後,以上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蠟模不是手工雕刻成的,而是可以用壓型批量生産的,存在同版錢幣就不足爲奇了。

       在文章開頭時筆者曾經談到,運用痕跡學對古代金屬鑄造工藝流程的探索,是對時間的反向指證。錢幣上最外在的加工痕跡,我們最先接觸到的痕跡,可能形成於加工過程的最後階段。由於我們是循跡而談,整個用失蠟法鑄製錢幣的過程可能說得有些紊亂。如果按時間順序整理一下,其工藝流程大致應該是這樣的:製作金屬錢幣壓型——用蜂蠟等材料配成模料——將糊狀模料壓入壓型翻製出多枚錢幣熔模——用模具在錢幣熔模的外郭和地張上壓印陰刻紋飾——組裝錢幣熔模組——在熔模組上涂覆埿漿等耐火材料形成型殼——待型殼晾幹後加熱使熔模熔化排出型殼——高溫焙燒型殼成爲陶質鑄型——從預畱的鑄型澆鑄口澆鑄金屬溶液——冷卻後取出澆鑄成型的錢幣併鋸掉澆道——利用旋床等機具削磨加工錢幣外緣和穿孔——最後得到符合要求的陰刻花紋大錢。

我國使用失蠟法鑄造工藝至遲起源於春秋時期。河南淅川下寺2號楚墓出土的春秋時代的銅禁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失蠟法鑄件,證明春秋中期我國的失蠟法鑄造技術已經臻於成熟。經漢唐到明清,失蠟法被一代代匠人傳承和發揚,歷久不衰。中國傳統的失蠟法鑄造技術對世界的冶金發展亦有很大影響。現代工業的熔模精密鑄造工藝,就是從傳統的失蠟法發展而來的。可是由於失蠟法鑄造工藝過程複雜、把控技術難度大、使用和消耗的材料較貴等原因,古代一直沒有得到大規模推廣,只能爲少數統治集團核心成員服務。歷朝皇室使用失蠟法鑄製的陰刻花紋祭祀大錢,鑄製精整、書法精湛、紋飾精美,融書法與繪畫爲一爐,攜帶了大量歷史文化信息,實乃中華錢幣中登峰造極之神品,在世界古錢幣系列中,亦無出其右者。

 

  https://p1.ssl.qhmsg.com/t0159ca7872743ff073.jpg

雲紋銅禁是一件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青銅器,1978年出土於河南淅川縣下寺春秋楚墓。整體用失蠟法(熔模工藝)鑄就,工藝精湛複雜,令人歎爲觀止。雲紋銅禁的出土,將中國失蠟法鑄造工藝的歷史向前推進1100年。國家文物局列爲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