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级教师刘敏展示课《荷塘月色》专家点评纪要

(2013-07-13 17:04:29)
标签:

教育

分类: 经典教学案例分析

特级教师刘敏展示课《荷塘月色》专家点评纪要

    间: 2010915

    点:山东省实验中学第二多媒体教室

点评专家:潘庆玉(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课程专家)

参与人员:山东、河北、云南、福建等省市地区语文教师

主持人:刘庆华(山东省实验中学教导处副主任)

山东师范大学潘庆玉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理论、高考制度与命题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曾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是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师从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首席教育科学家基兰·伊根教授学习教育哲学与课程理论。潘教授是山东省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际富有想象力的教育学会副理事长。所著《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教学》提出以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方法解放课堂的生命活力,激发教师教学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对于教育具有革命性的价值和意义,潘老师的专著《语文教育哲学导论》是我国第一部语文教育哲学研究专著。下面我们用掌声有请潘教授做点评。

潘庆玉(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课程专家)

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很荣幸来到实验中学观摩了一堂语文课,学到了很多东西。刚才刘敏老师已经讲得很全面了,我发现我要说的好多内容她都已经作了介绍,那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吧。

语文课是中小学所有课程里面最受关注,同时也是争议最多的一门课。小到我们在语文课本调换一篇课文,马上就会引起社会上的热议。像最近正在炒作一条“冷新闻”——“鲁迅作品大撤退”,事实上早在03年、04年,高中语文就对教材内容进行过类似的调整,于是有人就开始炒作。这说明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普遍关注。原因也很简单,语文是母语,每个人都有发言权。他每天都在说,每天都在写,每天都在用,每天都在看电视报纸,每个人都自我感觉良好,这就对语文教育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因此对语文教师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挑战。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说挑战更大,一个方面是高考。大家都知道学生一进入高中,总体来说学习很紧张。小时候上大学还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到了高中就是一个残酷的现实。语文、数学、英语在高考里面占的比重大,所以压力也就比较大。另一方面来说,我们现在的高中语文和以前也不一样了,变化比较大。国家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和以前的教学大纲不一样,课程内容除了必修还有选修,而且各省的高考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考试内容做出了一些调整。尽管大的框架没有变,但具体内容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我们高中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个很大的挑战。

说到做公开课,昨天我得到的篇目听说是要讲《荷塘月色》,我们还有点担忧。大家知道,《荷塘月色》属于经典篇目,解放前就已经选入了语文课本,从1927年发表到现在八、九十年了,研究《荷塘月色》教学的论文已经数都数不清了。所以对我们的老师来讲是一个压力。作公开课,压力会更大。尽管学生是第一遍学,但在座的每一位都至少教过或者学过。所以老师们要上出特色是挺难的。这样的情况下怎样把课上出一些新意,体现出教学理念的新追求和自己的风格,确实是一个挑战。没想到刘老师很有胆识地就选了这篇课文,今天给大家做了一个精彩的展示。大家已经看到,她今天的上法和我们一般的讲法是不一样的。从结构来讲就是先从文章的后半部分开始讲,解决完一个问题后再回过头来讲“荷塘”、讲“月色”,这一点就跟我们平时上的课结构是不一样的。我们一般的结构是从前往后讲,当然个别例外,所以这个课就很有创意,从课堂效果来看是成功的。

说到语文教学,我想在评课之前谈一谈我的看法和标准,否则的话我们往往很难评。我评过不少课,觉得评课比上课还累。因为上课只关心怎样教和怎样学,而评课存在什么问题呢?那就是要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课才算是好课。说了半天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这个有问题那个有瑕疵,那你说的好课到底在哪里?应该怎么上?所以评课有时候更难,它涉及到一个人对课的理解。所以我想我们今天的时间也不多,我也不展开讲,只想讲讲我对好的语文课的理解。很简单,搞了这么些年,有点返璞归真,我有这么几句话来概括我的评课观。

语文课第一个要求我看是线索要简洁。一堂课不要搞得太复杂。就这堂课大家可以看出实际上就是三个问题加一个练习。第一问题就是为什么写完荷塘、月色后写到采莲活动。后面学生展开讨论,这个线索很清楚很简明。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如果四十五分钟搞的线索很多,课堂结构就容易乱, 教学重点就会抓不住。如果一个“点”用的时间过多,后边的“点”就会不够,所以教学线索一定要简洁,不要搞得太复杂,因为就45分钟,搞这么多干什么?学生学语文不是一天学成的,也不是一堂课学成的,它是一个长时间积累的过程,所以这是我的第一个标准——线索一定要简单,不要搞得头绪太多。

第二个是内容要充实。线索简单了,内容才能充实。大家说是不是?头绪多了就展不开了。头绪少了线索简单就势必在内容上进行扩展,丰富教学内容。哪怕一堂课就讲两个问题,也要把这两个问题处理好,解决圆满,要能真正起到对学生的启发和教育的作用。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不要贪多,绝对不要贪多,因为孩子学语文是从一生下来就学,有好多东西是不用教的,不来学校上课他同样能学会说话,甚至话说的说不定比上过学的说的好要好听。学母语是人的社会本能,所以这一点要明确,不要面面俱到。这样重点、难点的教学才能落到实处。

第三就是活动要丰富。什么叫活动要丰富,不是说从头到尾学生都坐不住,不是,活动丰富指的是课堂里要开展听说读写思各种活动,不能单调机械。该说的就说,该读的比方说象这么美的文章有的段落就需要他去读,通过读书才能品出韵味,才能读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如果不去读,这篇课文的节奏美就感受不到,句子的长短、错落,韵脚等,不去读是感受不到的,也就是说整个课堂的语文活动是丰富的。不是说光思考,光回答问题。我觉得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

这三条只是外在标准。所谓外在标准,就是我先不管你的教学内容怎样,我要看你的课在形式上是否线索简单,内容充实,活动丰富。那么从内在的方面来看,我也有三句话来概括我的观点,说与大家共勉。

第一个就是以文本为中心。抓住课本。无论你讲什么东西,只要是语文课,文本永远是我们课堂中心的一部分,或者说所有的活动,所有的对话,包括语文训练都是以文本为土壤而发生的。有人说,我这不让学生在读着么,在画着么,我所说的以文本为中心不是表面的这些东西,而是指心中要有文本的意识。在我看来文本意识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气氛,是课堂里最实在的、最宏阔的一个背景,我们所进行的所有活动都是在这个背景里发生的。我们学一篇课文,任何一篇文章,只要是一篇佳作,一篇经典,它都创造一种人文的氛围,生发一种生活情趣,带来一种精神状态。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只能在这个状态里进行才能与文本达到真正的视域融合、情景交融。所以,文本不仅仅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对象,它是我们心理活动的一个土壤,是我们呼吸的一方空气。不要把它看作一个对象,当做一个物件摆在那儿,不,它是我们精神活动的一个空间,我们在这个空间里活动,我们不光要思想,我们还要动感情,对不对?文本是很重要的,我们不是在讲课文,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课文这个文本的空间里去思考,去研讨,去沟通,去交流,去提问。如果没有这种文本中心意识,那么文本就是你看到的一个东西,它永远在你的感知之外,在你精神之外。这就坏了!这样的语文不受欢迎,是不是啊?

第二个是以思维为主线。像刘老师刚才讲的,她的课里面侧重的都是发散思维训练。就是说语文课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或陶冶他的情感。我们知道,情感和理性是不能够分开的。事实上没有理智的发展,人的情感就是浅薄的,所以情感必须跟理智一块儿,相互作用。伟大的情感一定离不开伟大的智慧和果敢的判断,是这样么?所以我们讲的这个以思维为主线不是说单纯我问问题,你来回答。这个思维是基于文本的思维,因为文章本身是有情感的。所以你的问题不光指向客观的答案或客观的解释,而且还指向作者的思想活动,读者的接受情况,对不对?所以这个思维不是一个单向的,单一的纯粹认识问题,还包含着其它的丰富的情感、审美与文化因素。这个问题较复杂,我不展开讲了。

最后一个是以品味为旨归。评价所有的语文堂课的最后一个标准,如果有最后标准的话,就是所有的语文课,我不管你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你要让我听出“味”来,你一定要让我愿意听,一定要让我觉得这个课很有味道。什么味道,就是总是有东西在吸引着我,不听不行。心里涌动着东西必须得说,我要举手我要发表我的意见,这是最后也是最难的标准。没有这一条,我们说语文课还是外在的。它与精神没有关系。你也说了,你也写了,你也练了,但是你总是把重心放在文本之外,没有把自己放进语文里面。这个要求比较难,但你会发现,所有的好课,如果我们真的称它是好课的话,它应该有强大的吸引力,它不光是吸引你的注意力,关键是它让你把你的精神完全放进了语文的这个空间里,使你有话想说,有话要说,使你有对话的欲望。当你听到老师的这种讲解,它能生发出你更丰富的联想。所以这样的标准我是放在最后的。 这是语文最重要的一个标准。

以上是我对语文课的理解,很简单,就这么几条,外在的,内在的,如果你外在的达到了,内在的也做到了,肯定是受欢迎的课。这个概括是我多年的一个想法。

那么今天我们来看刘老师这堂课,我刚才讲到了,她选这篇文章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啊!这一点很有胆量,这说明这个老师很有胆识。光有胆识不行,你还得有手段。光有手段还不行,你还得有效果。所以说一个老师没有胆识就没法去设计一堂课。光有胆识如果没有方法就没法落实。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这堂课有胆识,有手段也有效果。

概括地说,这堂课很好地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基本要求。大家都知道,高中语文的能力有三个方面:审美、应用、探究,是不是?三个部分。这堂课我们分三部分来看。第一部分实际上是探究,探究什么问题,就是探究作者为什么写了荷塘月色之后突然想到江南采莲,实际上这是文本探究,从文本里面去寻找原因。所以老师给学生提出看书时要瞻前顾后,这是个方法指导。你不要光一味地看,还要学会前后联系起来看。第二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来写荷花的,其实这就进入了第二环节——审美,对不对啊?学生分析了文章里面的各种描写(修辞)手法,然后老师就问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或者说你读了这些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慨,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审美教学的过程。最后一个环节是练习环节——语文应用。教师课堂上放了荷塘的视频和画面,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来完成写作练习,这属于语文的应用,就是运用所学语文知识技能解决具体问题。 从这堂课的大致的结构来看,探究的、审美的、应用的都照顾到了。也不是说每堂课都必须这样做,我只是说就这堂课来说这三个环节,这三个方面是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和应用能力,不是我们一堂课能解决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能力发展过程。但如果我们有这个意识的话,就能一点一点的积少成多,形成这么一种连续性的成长内容。

再一个,从老师和学生的表现来看,我觉得这一堂课,你看,老师的语言尽管不华丽, 比较平实简洁,但是你会发现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学习起来很放松,不紧张,回答问题有创新性,这是很重要的。从学生的回答和课堂反应来看,你会确实感受到实验中学的学生的睿智,还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能力。我觉得好多回答都超出了我们对学生的期待, 很多学生答得真好,比如在回答第一个探究问题“为什么前面写荷塘月色后面写江南采莲”时,好多学生的回答已经超出了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当然了,好多回答可能是因为学生看了什么参考资料,做了提前的准备,当然有的,但是你也会发现,也有不少学生纯粹是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来回答,比方说那样写是因为作者思念起了江南的故乡,我们知道,朱自清的故乡是扬州,他在那里长大,很有感情。这是我们的孩子读出来的。孩子能够从他阅读感受出发回答问题, 表现的相当好,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教学的效果达到了。老师用比较平实的这么一堂课激发学生作出了这样积极的一种反应,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如果我们做太过花哨的设计, 这个设计落实在学生身上,能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是很值得考虑的。

第四段是一个重点,审美教学这一段——作者是怎么写荷花的?到现在为止,我听了这么多语文课,我就跟大家说实话,我们老师的语言,基本上体现在分析文本方面,已经养成了一种不良的表达习惯,基本上一张口能讲出一串道理来。但是,一旦到了审美这一块,往往找不到一种适当的话语体系来表达。我们能找到的似乎就只能是修辞——同学们看看这个地方为什么写得好?它用了比喻,用了拟人,对不对?然后拟人好在哪里,比喻好在哪里,然后分析分析。我们就用所谓的这个修辞教学代替了审美教学。但是,审美是个过程,修辞也是个过程,修辞不是死的语言分析,而是活的语言生成。修辞是动态的,写下来是一个句子,但是作者写这个句子的时候他内在的思想情感要经历很多的转换。就像“通感”,人的感知觉和内部心理在发生通感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我们不从变化过程的角度去把握这种美的话,这个美就消失了。所以像审美的地方,怎么来处理?刘老师抓住了“怎么写的”这个角度,我觉得,是很好的。除了这一个方法,我觉得还要从整体入手,整个这一段的感情,要通读,这个通读很重要。美,总是一个整体的东西。什么东西是美的?不能说我看到一个人,她的胳膊很漂亮,不,它是放在这一个人身上它才漂亮,放在另一个人身上它就不一定漂亮。就像断臂维纳斯,看到维纳斯断了臂,我们觉得“哦”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美,如果我们现实中人断了一个胳膊,你总会觉得,哎呀,怎么样?不美。文本也这样,你必须进入整体的语场,进入文本的整体语境,然后再来看,在这个总体的语境里面,作者写的所有东西,都用来表达一种情绪,当然里面可能也会出现一些变化,情绪或情调的变化,我们就看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所以,要从总体到部分去赏析,这是审美鉴赏教学的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因此,我们讲修辞,讲一个比喻,要照顾整个一个大的语境。语境是很重要的,实际上文本永远是作为整体展现出来的。我们说美是一种直觉,这个直觉可以分析,但是分析到最后,它是一个完整的,一个呼之欲出的什么——情境。所以这一课的审美教学可以再探讨。

关于审美教学这一块儿,难度很大。学生的这种忽视体验过程的思维习惯与我们以修辞格代替修辞的语文教学有关。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往往上来就先看到一个孤立的东西,缺少语境意识和整体感知。这里应该有一个转化!刘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她讲课文中的“通感”这一块儿,我们觉得她讲得很精彩。她不是先给出一个概念,什么是通感,没有。刘老师用的是一种循循善诱的归纳的方法。先让孩子说出课本里面这一句话,它这个描写,能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通过这个描写你发现啊,这样的一个表达有什么特点。然后描述出来这种表达的效果,这是思维的一个打通,也是思维的一个嫁接。最后,才落在通感的修辞手法上,我觉得这一点很好。不要上来先告诉一个概念,然后再找个例子,看这就是通感。这就坏了,学生不能从审美体验的角度理解什么是通感。刘老师这里循循善诱,让学生一点一点的领会在语言的背后作者的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感觉之间的转换。

后面就是紧跟一个练习,就是语文应用。刘老师运用两幅图片,一个动态的,一个静态的,让学生来完成模仿写作。这个环节也比较紧凑,没有多余的地方。这个地方,我听课的精力没有集中, 没有听清楚她是怎么要求的。从我的这个角度来理解,她的这个练习非常必要,讲完这一段,他们还有一种对这个美好事物的向往,对不对啊?还沉浸在里面,这时候让他做一个训练,我觉得很有必要。这个地方我也提一个建议,就是我们语文课对学生的训练,目标要明确。什么叫目标要明确,比方说我们要让大家写三百字还是写一百字这是一个目标,但是你还要有另外的目标,你比方说这个老师提到了,可以按照书上的句式,用“如”“又如”“又如”这个形式,但是我觉得还不够,不够在哪里?就是学生可能会去描写这个荷花,趵突泉的泉水,但他描写的时候,他不会很自觉地去运用一些东西,因为你没有把这个突显出来。比如说假如我是学生我就会想,前面我学了这么多修辞格了,这次为什么一定要用通感呢?这就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你这个要求不明确。你刚讲完了通感,对不对啊?下面做一个练习,我觉得这个通感我平时没有做过,我要是能做出这么一个通感的句子来,那么这个课我真是太自豪了,是这样吗?所以这个要求特别重要。那么对于老师我们还可以这样安排,你可以造一个一般的这个句子,但是,如果你想挑战自己,你就造一个通感出来,我觉得这样的要求啊,他有一定的作用,作用就是他让学生明确他的任务以及这个任务对他的意义,当老师说你敢不敢挑战自己的时候,我相信绝大部分学生都会,敢嘛?挑战挑战自己!这就是一个练习,练习不是一个机械的训练,练习里面有很多东西。讲到这个地方,我们再多说几句,任何这种课堂练习,这种训练,它不是一个造句训练,不像小学生去造一个句子,不是,像我们高中阶段,我们所有的语言的这种训练,它都是在一定语境里面达到一定的目标的。它是一种情思的表现,它是一种情感情绪思考。同样是写这个荷花,写它美没什么问题,但是不同的人可以写出不同的美来。有人写出柔美,有人写出娇美,有人写出壮美,像红太阳一样的壮美,对不对啊?有人写出凄美,是不是,都很美,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它能显出不同的美感。是不是啊?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你在写这个造型的时候,在写这一幅画的时候,在你心中显现的是哪一种美,你能不能捕捉到这种美,你能不能把这种美表达出来?所以就不会出现什么,有的像骏马,有的像什么什么,一下子乱了套了,它不在一个层面上,是不是啊?它不在一个空间里。因为你的思绪是乱的,你总是想造个句子。这里不是简单地造个句子,是要把它融入一个什么整体的情境里面去,当然这个要求比较高了,但是我想大家以后可以做这个训练。如果我们有这个意识的话,我们做的这个练习啊,就会更有效。

刘老师讲到,这篇文章学生不喜欢,这种形式的散文,学生不喜欢,不喜欢的原因,第一个就是,这个经典被读的时间太长了,往往就产生一个什么逆反心理。老师也有,学生也有。所以电视剧中的经典要不断的翻拍,《红楼梦》拍了一遍不行,再拍一遍,《西游记》拍一遍不行,再拍一遍。知道为什么了吧,就是审美疲劳造成。对不对啊?经典也是这样子的,容易审美疲劳。所以老师的本事就是重新激活你的新鲜的感觉。怎么才能激活?这个很简单,把这个文本放到它的文学史的坐标里面去。你要看到这个是在1927年,当时白话文作为主流文学语言才刚刚推行了多少年,十多年啊,甚至还没有十多年,从1922年才开始白话文才正式进入我们的中小学教材。五年的时间,白话文作为国家的政策推行才五年的时间,就能写出这样的白话文来,大家想一想,你把它放在这样一个时空坐标里,你再去读,你就会发现,这里面有一些文言的词语,田田的叶子,对不对啊?“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对不对啊?你就明白了,把它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去认识它,就能洗刷掉好多不必要的争议。站在它那个角度再去看,在那个古文世界里,白话文的创作这样的在当时就是顶点了。而且,现在你再去看它,从某种程度上,你很难超过它。你能超过他多少呢,无非就是心情的变化,无论从语言从手法上来讲,都不会有太多新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换一换角度,这个我叫这个是体验的还原。就是我们回到那个原点上去看,我们老师要回到原点,学生也要回到原点,再去看,再去读,你会觉得,哎呀,很有味。这个味就是,经过了这种还原,我们现在看这个文章,实际上过了多少年?过了八九十年了,过了接近一个世纪了,就好像我们往回看我们的精神故乡一样,我们再去看一看,我们的白话文是怎么一天天发展起来的。现在,我们去读一读它,我们有一种乡愁的感觉,对不对啊?精神的乡愁。所以如果你能够换一种角度,让我们的孩子从另一个视角去看这个文章,我觉得他不见得就一定非讨厌它不成。因为,《荷塘月色》写的还不错啊,有些经典不见得写的这么美,只是因为它具有革命性、开创性,是不是啊?

再一个问题就是点评的提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个鉴别判断的同时,进一步的提升它的质量。 最后刘老师在呈现这个练习的时候,你会发现选的都是一些比较好的学生,对不对啊?那我们就说那些写的不大好的要不要呈现,这就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所以这些好的练习,它是从哪个意义上来说是好的,又是从哪个意义上来说还存在些欠缺。这需要在点评环节进行提升。由于时间有限,咱们展不开,但是正常的教学,我相信老师不会光顾着好的学生,较差些的学生也要选。这样才是合理的课堂教学的一个提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