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课例评析
(2013-07-12 11:10:07)
标签:
教育 |
分类: 经典教学案例分析 |
特级教师刘敏展示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书是常读常新,课也要常教常新。《荷塘月色》的学习内容不是只有审美,也不是只有揣摩语言……于是,很想换一种教学思路,把我最新的感觉,觉得也是很有意义的东西拿出来,“美其名曰”充分挖掘经典文本的教学资源,进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小小尝试。
具体的设想:
一、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活动
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通过读、思、表达交流来树立主体意识与积极参与精神,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将授课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以思考问题贯串,完成思考、表达、交流。
1、
这个问题的思考是要学生从整体思路上把握文章,体会散文的自由跳跃的思绪,情感的丰富饱满,内容的照应丰富。
2、
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事物,表现事物与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问题是思维发展的有益活动。打开思维的触角,尽情欣赏体验生活与情感的美丽,又是审美的高境界。“荷香”的描写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在修辞意义上是审美、联想的嫁接、打通,形成了更富有层次的审美享受,富有“创新”之意义。
3、
这是一个特意为学生打造的活动。在思考、感悟、欣赏的基础上,完成一个写作小练习。然后当堂自由展示、交流。
总之,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同时,教师注意发挥引导、启发、点拨、鼓励、评价等作用,组织教学。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关于能力的养成有下列的表述:“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注意梳理,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能够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本堂课的设计尝试将文章学、文体知识与阅读的关系等科学的阅读策略,适当渗透于阅读实践之中,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落实到实处,防止教学的盲目、随意、感性,追求有效阅读的落实。
1、
2、阅读理解“瞻前顾后”的联系的方法。发现铺垫与照应,总说与分说的思路。
3、景物描写的各种手法与作用。
三、思维品质培养
1、联想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
散文阅读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的联想与想象,本文中想象的描写需要借助想象与联想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完成一个审美的过程。多层次多侧面的描写更是需要联系生活的积累。
2、
在开放的思维活动中,在思维跳跃的交流碰撞状态下,可以期待思维的新的嫁接组合,那么新颖与别致往往就在尽情的联想与想象中诞生。
3、智性思维的培养
深入的探讨也是培养有些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将景物描写与情感的抒写联系起来,从“为什么”的角度看“一切景语皆情语”,可深入探究文本的情感內蕴,防止思维的肤浅。
四、审美教育
1、对大自然由衷喜爱的情感,对美好事物、理想生活的向往、追求。
2、美好的自然,静淡雅的荷塘,朦胧的月色,热闹的江南采莲。
五、课本无非就是一个例子
这只是《荷塘月色》一堂课的设计,作为经典,它的学习方式远远没有结束。教学设计完全可以应该个性化,《荷塘月色》文本充分利用和个性化利用是我这堂课的教学追求。一切都将是一个整体教学理念逐步渗透的过程。阅读能力的养成是完成语文素养提升的必由之路,否则就会降低学习效率,随意和粗疏也会流放语文教育,任何的偏激都会伤害语文教育。语文教学应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语文教学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