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面积》课例分析

标签:
梯形的面积课例教育 |
分类: 教学科研 |
精选课例《梯形的面积》
漕泾小学
背景说明
《梯形的面积》是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中的一个内容。本节课教材的编排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没有安排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是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如何求梯形的面积?为了使学生能深刻的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在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前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工人叔叔想重新给罚球区(为梯形)涂上红色油漆,每平方米油漆2.5元,罚球区的红色油漆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要想帮助工人叔叔解决这个难题,则必须知道罚球区的面积,即梯形的面积,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小组合作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进一步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推导,也可以通过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推导。这些推导均是建立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割补、拼摆等方法将未知的图形面积转化归结为已知的图形面积。
实践与反思——学习任务一:小组合作探究
http://s1/mw690/c3ca2e95ge02efc702740&690
情节回放:
师:“今天这节课,孙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样一些材料,这是(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梯形的高)。
(某一小组)师:“你们打算怎么着手?”
生1:“用这两个梯形进行拼摆,就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了。”
师:“这两个梯形有什么特征?”
生1:“形状、大小都一样。”
(全班)师:“恩,请已经将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的小组,四个人一起讨论说说看梯形的面积和转化后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尝试写一写你们小组的结论。”
(某一小组)师:“你们小组也是选取了拼摆的方法进行转化的,利用割补法能想到其他的转化方法吗?”
生2:“割补?”
生3:“用这样两个梯形拼摆,不就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了吗?”
反思:
在“写一写”的环节中。根据学生在讨论时说一说的表现还不错,但是要求写一写,学生就不知道要写些什么,该怎么去写,有些学生在写的时候,由于都是文字,所以速度很慢。这一环节浪费过多的时间,也减少了小组同学之间的交流时间。所以,我将“说一说”和“写一写”用“议一议:如何计算梯形的面积”来代替。学习任务单的运用是为了帮助不会探究的学生明确、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知道要做什么,讨论些什么,引导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思考。帮助学生在汇报交流时清楚的指导要说些什么,使上来交流的学生表达的更完整、更流利。所以只要求写出小组讨论的结果,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交流。
改进:
http://s4/mw690/c3ca2e95ge02efdbc2963&690
实践与反思——学习任务二:实际运用,解决问题
反思:
学习任务二的第2题,设计这道题的意图是要求学生先正确找到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所对应的数据,再运用公式列出梯形面积的算式,规范格式。由于口答时学生基本已经学会初步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列算式,所以为了节省课堂上的时间,并没有让学生完整的计算。但是,这一题既要规范格式,就应让学生完整的列式并计算。
学生在计算学习任务二第2、3题时,发现计算的时间过久,在计算第3题时,下课铃声就响了,反思原因在于数据的选取不利于学生计算。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探究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不是计算,所以在课堂上要尽量减少学生在计算上所花费的时间,增加课堂的紧凑性。于是我将第2题的“上底3cm,下底6cm,高3.5cm”替换成“上底3cm,下底7cm,高3.5cm”。第3题的“上底3.6m,下底6m,高5.8m”替换成“上底3.6m,下底6.4m,高5.8m”。
改进: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次的磨课,终于在学习任务单的导学下,还算顺利的完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创设,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二、动手动脑,探究与迁移相结合
三、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回顾整节课,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能找到3种拼摆的转化方法以及1种沿等腰梯形的一个顶点做高,通过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缺乏转化方法的多样性;(2)评价方式仍需向多元化发展,在本节课中有教师的评价,同学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但评价内容只仅限于发言同学的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的结果;(3)课堂教学节奏没把握好。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更要不断积累,灵活掌握课堂教学节奏的快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