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叙事与随笔
(2014-03-03 20:43:20)
标签:
教育 |
我心中的小学生课外阅读
天星小学:贺锦山
小学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2、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3、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4、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二、阅读材料展示方式的多元化。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语文学习心得、经验、体会和感悟。智能有多少种类,展示就有多少方式。
1、以声情并茂的语言打动学生。
《风筝》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散文之作。文章以风筝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充满童趣,却字字有情,句句含情,读了令人如临其境,情不自禁。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走进文本,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了导入。每一个风筝都有一个美丽的梦,飞过田野,飞过树梢,飞上高高的蓝天。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梦想和快乐。让学生感受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2、以简笔勾勒的绘画展示文本。
《鸟的天堂》是一篇经典的美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丽的大榕树,教学时,随着学生的交流,我在黑板上尽情“泼洒”,霎时间,一棵美丽的参天大树应运而生,直惹得同学禁不住引歌赞叹:“好大一棵树,南国的榕树,它的叶子这么密,枝干这么直。”正是这形象的绘画,自然地架设起了学生与课本之间情感的桥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音乐智能及内省智能。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使学
3、以悦耳动听的音乐感染学生。
如本人在教学在《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抗日战争时硝烟弥漫的年代非常陌生,这远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就影响他们正确理解课文。教学时,我就播放这部电影的主题曲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入境悟情的。当压抑沉闷的长笛声悠悠飘来,接着响起忧伤的歌声,孩子们一下子就静下来,这音乐揪心哪!学生在歌声中仿佛看到那壮烈豪迈,视死如归的五壮士,对他的英雄品质产生崇敬之情,随之产生了对敌人的憎恨与对五壮士的惋惜、怀念、敬佩之情。
三、构建阅读教学大课堂。
1、由课内引向课外。
2、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对发展儿童的想像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儿童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促进儿童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的做法是:发动学生捐书,建立图书角。短短一星期,学生就捐了近60本图书,有《时代广场的蟋蟀》,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四大名著。学生们集思广益,还给图书角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黄金屋”。这个名字缘自于古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有了,但是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地去阅读呢?我首先想到了这样一个办法,给学生讲故事。我曾经看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