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2024-07-31 09:44:47)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旅游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 || 漫步千年古镇 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来源:乔木 乔木兄茶舍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丰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生息繁衍于这素有“丰饶之州”美称的土地上。

“先有丰州,后有泉州。”

据志书记载,始于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的丰州,原为东安县城,也是闽南第一个置县之地。历经东安、晋安、梁安、武荣州、南安,管辖今日的泉州、厦门、漳州、莆田,直至唐久视元年(700年),府治东迁十六华里至今泉州,辖泉州市440年之久。丰州为南安县治所在地1677年,直至1937年县治搬迁至今南安溪美。

一千多年的漫长历史时期,丰州一直是郡、州治所,也是古代泉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因此被誉为闽南文化的发祥地。

一个周末下午,天气晴好,我们驱车10公里来到丰州,车停路边,漫步古镇,领略丰饶之州的千年韵味。

“丰州,丰饶之州、丰美之州”。如今,古城丰州历经千年洗礼,惊艳了岁月和时光,仍保持着蓬勃生机,保留着清新和宁静的记忆。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走过武荣门,再往前走几步,武荣慈济宫就坐落在右手侧。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武荣慈济宫,因纪念唐南安人欧阳詹应试登龙虎榜,俗称“应魁慈济宫”。慈济宫门前,香火缭绕,坐在一旁的老人们神态专注地看着过往行人,那一刻仿佛时间停止了,让人沉浸在这宁静而祥和的时光里。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穿过绵长悠远的古街,南邑城隍庙就隐匿在闹市背后,迄今它已有千年历史,气派犹存。而古朴的丰州书院静默地立于小学旁,耳边似乎还能听到郎朗书声。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城隍庙

丰州书院原为县丞废署,清乾隆二十年改建。中为讲堂,后祀朱子,旁为学舍。后多次重修,至清光绪元年,拓东西两廊为考棚。1905年废科举,改书院为学堂。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如今,丰州书院更是看着一代代丰州的莘莘学子,走出丰州,走向世界各处。

走进丰州古城,沿着古老的石板路漫步城中,甘棠古井、黄和源宅、黄氏家庙等,无不展示着丰州古城的风采与韵味,仿佛穿越千年时光。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黄氏家庙里,百柱林立,是黄氏祖辈在古街上留下的印记:

漫道武荣州至今尚有弦歌会,

每逢上元夜到此曾闻钟鼓声。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在这里,黄氏家庙每年均举办传统的元宵灯会,灯花灿漫:

玉树缤纷宇门内灿九天星斗,

金茎煜光天庙中看一派云烟。

灯会历史悠久,盛况空前,600多年来,世代相沿,凝聚了海内外宗亲的深厚情谊,为家庙增添了风采。

丰州,前瞰晋水,清源紫帽屏列;后枕葵山,九日莲花诸峰翊戴。

提到丰州,首先要提到九日山。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九日山盛名于世,历史久远。早在唐代开始,就有许多名仕、官宦等到山登游,有的并在山上长隐,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不朽诗篇。据府志、县志记载,自唐至清就有110多位,其中尤以唐时“四贤”诗人秦系、名相姜公辅、学士韩偓、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最为著名。

九日山东峰又称“姜相峰”,是为了纪念唐代德宗年间宰相姜公辅的高风亮节。姜公辅从长安被贬来泉,在东峰隐居13年,死后亦葬于此。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西峰是唐代诗人会稽秦系隐居结庐之地。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高士长隐西峰25年,称之为“高士峰”,并建有“秦君亭”。相传,姜公辅是慕秦系之名来到九日山的,两人互为知己,多有诗文交往。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而喜欢河山景色的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也经常上九日山拜访秦系、姜公辅,交往频繁,对九日山有深厚的感情,并留下不少著名诗篇。

才情富赡的一代诗宗韩偓,晚年寓居南安时,也曾数游九日山,曾作《赠九日山僧》诗:

尽说归山避战尘,几人终恳别嚣氛。

瓶添涧水盛将月,衲挂松梢惹得云。

三接旧承前席遇,一灵金用戒香薰。

相逢莫话金銮事,触发伤心不忍闻。

南宋大儒朱熹也与九日山有着深厚的渊源,曾两度登临讲学,以抒情之笔,写尽山中风物:

归来今几时,梦想挂苍碧,

仰观天宇旷,俯叹尘境窄,

昨游九日山,散发岩上石。

而九日山最为世人所知的,是九日山祈风石刻于2021年7月25日被列为世遗“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22个代表性遗产点之一。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作为我国著名的海外交通史迹,九日山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拥有我国现存最多的航海祈风石刻,现存与泉州古海关(泉州市舶司)相关石刻13方,最早记载为距今920年的北宋徽宗年间,是宋代时期我国与亚非各国通商贸易、友好往来的重要物证,是泉州港繁荣与兴盛的实物见证,对深入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海外交通史及泉州海关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时间关系,登游九日山只能留待下一次专门前往了。

除了九日山,在丰州,莲花峰也是至关重要的存在。

莲花峰上,千年前的茶园盛况,如今依稀可见。一杯“三绿三香”的石亭绿茶,氤氲缭绕,是海外侨胞念念不忘、刻在记忆里的故乡茶。

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时的产茶情景。而当时产的茶,就是绿茶。

宋时,这里的绿茶受到达官、百姓的欢迎,茶农纷纷推广种植,渐成规模,成为当地特产,但一直没有名宇,后来莲花岩寺改名石亭寺,当地人为了好记,就将此茶命名为石亭绿茶,所以,石亭绿茶成了闽南茶的最早起源,至今有1600多年历史,清光绪帝还曾御赐石亭绿茶“上品莲花”美称。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石亭寺

莲花峰下桃源宫,辉煌气派,宫门匾额“桃源古地”讲述着桃源村的人杰地灵。天井内,宋代陀罗尼经幢庄严屹立,构筑完整,雕工精艺,如今已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相传唐僖宗光启年间,威武军节度招讨使傅实奉命入闽时,僖宗皇帝赐太宗李世民圣像一帧。傅实来到丰州城,便在莲花峰下故里桃源村建造唐王宫,供奉圣像。

每年元宵节,桃源宫都会按唐代长安结灯仪式张灯结彩庆升平,并延续至今,场面十分壮观热闹。

在丰州古城,除了让人目不暇接的古厝古街,还有随手拍一拍就很精彩的微景观,以及各种各样的美食。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在丰州古城内,还藏着泉州现存最古老的影剧院——丰州影剧院。影剧院至今仍保存完好,沿着大门进去,可以看见几棵大榕树枝繁叶茂,形成巨大的伞盖遮蔽了影院的天空,阳光在这里玩起了捉迷藏。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除了拍照打卡,在丰州古城,还可以见到茶与咖啡的“碰撞”。在这里,有一座气势磅礴的古厝——“燕山小筑”,因门牌位列108,又称燕山路108号,占地两亩、拥有房间15间。

红砖白石双坡曲,

出砖入石燕尾脊。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燕山小筑

古厝前身为旅印侨胞黄印麻先生于1955年倾力建造,为闽南文化和南洋建筑的充分融合,造型独特、磅礴大气,充分展示了昔日燕山主人奋斗辉煌的一生和浓厚的家乡情怀。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我们坐在院子里,点了一杯咖啡,慢慢品尝。这里很安静,环境又好,着实是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品茗拍照外,在丰州古城,还有美食不容错过。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在桃源鱼条店,只见老板技法娴熟地用木棒打出一团面粉糊,铺均匀,放置事先切好腌制好的鱼条,再将面粉糊卷起,将鱼条均匀地包裹好,就可以入油锅油炸,一个小小的店面吸引了很多丰州本地居民来此购买。据老板介绍,他从1976年开始做鱼条,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了。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桃源鱼条、埔头水丸、臭菇面线糊、武荣街的肉粽、东升牛肉店……在丰州,一道道美食不仅仅是一碗人间烟火,更是不断传承的制作技艺,以及美食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和文脉传承。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华灯初上,千年的璀璨灯火在这座古城熠熠生辉!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在海丝源头,醉一场千年的繁华,来丰州,遇见,最闽南!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漫步千年古镇品味丰饶之州——南安丰州游记

再见,丰饶之州!我们很快还会回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