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泉州学概论》序|陈祖武

(2022-09-26 19:39:00)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旅游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 || 《泉州学概论》序 | 陈祖武



来源:泉州学 泉州学研究所

承林华东、林丽珍、苏黎明几位先生盛谊,远颁新著《泉州学概论》大稿。恭读再三,深得教益。欣悉大著近期即将出版,遵嘱,谨以拜读偶得奉附骥尾,既致祝贺,亦遥申敬佩悃忱。

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海滨,是四方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演进历程中,泉州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良好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勤劳勇敢的先民一代接一代的艰苦奋斗、繁衍生息,积累了久远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加以中外文明在其间的交流互鉴,从而形成了独具风骨的泉州地域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的大步前进,以泉州历史文化和泉州地域文明为研究对象的泉州学挺然萌生。历时三十余载,经过海内外各方面专家披荆斩棘、开拓掘进,一个新兴的跨学科学术体系日趋成熟,蔚成气象。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泉州学概论》序|陈祖武

南外宗遗址(吴寿民/摄影)

几位教授多年潜心研究闽南文化,于泉州学研究卓然睿识,尤多创获。顺应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洪流,他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自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在传承中寻求创新,多历艰辛而成此具有开拓意义的《泉州学概论》大著。我于泉州历史文化知之甚少,于泉州学更是远在门外。感谢《泉州学概论》的启蒙,拜读大稿之后,我对泉州有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初步认识。

泉州是宋元时期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在中世纪,称得上世界级的全球海洋商贸中心,一个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另一个就是中国的泉州刺桐港。当时的泉州已经是世界多元文化(今日称之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交汇的国际化大都市。泉州背山面海,以海为田。古往今来,泉州人一反传统社会以商为末的观念,把商贸活动演绎得出神入化。泉州激活中华文化潜在的海洋意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海洋文明,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文化,具有典型的“重乡崇祖”观念,把中华文化许多典范的传统特征以及不同时代的历史遗存,作为大众民间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传承保留至今。例如闽南,语音直接继承上古汉语特征,被语言学界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乾嘉时期朴学大家钱大昕在《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十二》中说:“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轻唇之名,大约出于齐梁以后,而陆法言《切韵》因之,相承至今”。他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中又强调说:“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闽南方言至今轻唇之音仍读为重唇,直接继承上古语音的声母系统,没有受到中古语音演变的影响。又如,唐宋时期传入泉州的被称为宫廷之乐的南音,已经融入寻常百姓家,1000多年来不仅一直以泉州音为标准音演唱,而且早就传播至港澳台和东南亚华人足迹达到的地方。还有宋元的梨园戏、明清的高甲戏,也是用方音说唱,成为民间社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如,隋唐肇始的泉州人的海上丝绸之路商贸思想,时至今日千年未改。还有,唐宋以来因刺桐港国际商贸活动遗留下来的伊斯兰教清净寺、基督教“刺桐十字架”、摩尼教“摩尼光佛造像”、犹太教饰物“六角形”抱鼓石、古印度教神话故事石刻等都保留至今。泉州如此鲜明的守望传承,值得深入探索。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泉州学概论》序|陈祖武

真武庙(吴寿民/摄影)

泉州的创新和抗争精神,古今一脉相承。求新求实、爱拼敢赢,洋溢着泉州精神。历史上的泉州拥有许多创新,例如造瓷(磁灶窑、德化窑)、造桥(洛阳桥、安平桥)、造船(水密隔舱造船技术)、开辟海路(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众多泉州人走向世界成为海外侨民)、开发台湾宝岛。今天,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面前,泉州人敢于挑战困难,靠自己的骨头长肉,抓住商贸活动生机,勇于实业兴邦,铸就了名闻全国的“泉州模式”和“晋江经验”。泉州族群的创新和拓展精神始终伴随着泉州人的生活,这是最可宝贵的泉州风骨,值得认真提炼。

《泉州学概论》是一部理论性很强的专著。作者从综合性交叉学科视野出发,立足探索泉州历史文化的发生、发展、传播和演变规律,揭示其间的内在联系。正如作者所述,该书用“实”字作为串珠的主线,以传承和守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朴实”,向海而生、义利并重的“务实”,海洋商贸交往和文化相容的“信实”,敢于直面世界、革故鼎新的“求实”,将泉州的历史事象串联一体,勾勒泉州独特的整体概貌,揭示泉州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动力,昭示泉州历史与海丝文化贯穿古今、连接东西、聚合中外、融汇南北的特点。

专著导语部分梳理了有关泉州学的一系列概念及研究思路和研究对象,之后从泉州的人文性、语言、经济、家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展开论述,尤其是对泉州民俗生活、泉州思想意识和泉州风骨也作出了深入探索。

总而言之,这部书建立了“以事象为形、文化为核,知识为面、学术为里,立足泉州、置身全球”的探索模式,从学术层面构建了泉州学作为学科的理论体系;解答了泉州勇于拼搏、向海而生、商农并重、和合多元、守望延绵的核心精神。该书深刻诠释了泉州学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对于我们了解泉州的历史贡献和未来发展深有启发,是一部学科体系比较完整的著作。

当然,任何的学术研究都是需要不断接力的。该书在前哲时贤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提炼创新,但也还需要其后的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正如作者在“结语”中所说的,泉州学的学科建设还需要从多个方面继续努力。我深信以《泉州学概论》的问世为起点,泉州学研究必将与时代同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创造出更多更大更好的辉煌业绩!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