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中山中路】不知道“九间”,就不是泉州人?!

(2022-09-26 18:59:33)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旅游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 || 【中山中路】不知道“九间”,就不是泉州人?!



原创 泉州文旅 泉州网 温陵社区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中山中路】不知道“九间”,就不是泉州人?!

据说有一种说法:

不知道“九间”,就不是泉州人。

这种说法当然不对,

只是从侧面说明当年九间百货在泉州的地位之高、名声之大。

中山中路泮宫口附近,是中山路上著名的繁华地带之一。

泮宫南侧,曾有一家远近闻名的满堂饭店,

当年的美味佳肴,征服过许多泉州人的味蕾;

泮宫北侧,曾是中山路最大的几家百货商店之一——九间百货,

在这里可以一站式购齐结婚用的“三大件”;

泮宫对面的金鱼巷口,曾有历史悠久的人民电影院。

购物、看电影、吃美食,

这里记载着当年泉州人美好的生活回忆。

九间百货“三大件”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中山中路】不知道“九间”,就不是泉州人?!

这是一张难得一见的九间百货的老照片,当年的中山路上以自行车居多,也有少量的摩托车。(林爱珠/供图)

泮宫北侧,曾是泉州市民印象深刻的著名商店:泉州市百货公司泮宫商店。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山路几家布店、文具店、百货店等合营,合营后一直没有招牌,因为一共有9个店面,于是泉州人就将称其为九间百货,后来有了正式名称,但九间百货的名称因为简明了当,一直流传至今。

上世纪七十年代泉州的商改中,商店全部合并到“三场两站”,分别是位于中山南路的工农兵商场、位于开元寺的人民商场、水门巷附近的东方商场,以及工业品站和副食品站。

“九间”成为东方商场的营业部,向中山路北扩4个店面,南扩4个店面,陆续并入民主布店、标准体育用品商店,成为“十七间店”,总跨长达70多米,名为“东方红百货商场”。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中山中路】不知道“九间”,就不是泉州人?!

这是当年九间百货的用地面积草略图,可以看到图上并排有17间店面。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九间百货更名为“泮宫百货商场”,据老泉州人回忆,九间百货人气最旺的时候,许多晋江、石狮的居民也过来采购日用品,还有很多华人华侨特地写信让在泉的家人帮忙在“九间”买东西寄出去。

九间百货的人气,与泮宫内的中菜市的繁盛有很大关系,人们习惯逛完中菜市,再到九间百货买点日用品,那时的稀缺商品到货,凌晨三四点钟就有市民到九间商店门口排队,开门之后人山人海,每个柜台上都用算盘计价,天花板下还有从各个柜台拉向高高的结算台的铁丝。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中山中路】不知道“九间”,就不是泉州人?!

当年的九间百货。(林爱珠/供图)

几十年前,泉州人习惯来九间百货购置嫁妆,可以在这里买到普通日用品外,条件好的家庭必定还要准备“嫁妆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些紧俏物质还需要提前陆续购置。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中山中路】不知道“九间”,就不是泉州人?!

2006年的九间百货发生火灾。(王盼琛/摄)

17间店面的九间百货,因为产权原因,1997年剩下11间,再到2001年,只剩下6间。2006年7月,九间百货因骑楼天花板上的电力设备老化而发生火灾,二楼多间房屋付之一炬,原本木质结构的屋顶,灾后几乎片瓦不留。

据泉州市区地方志学会理事许月才回忆,泮宫与九间百货的交界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充当过时事政治宣传栏的作用,上面的漫画和文章,至今还有不少老泉州人记得。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中山中路】不知道“九间”,就不是泉州人?!

林爱珠当年在泮宫附近缝补衣服的照片。(林爱珠/供图)

从1989年至今,林爱珠就开始在泮宫和九间百货门前织补衣裳,当年她请人为她拍几张中山路九间百货的照片,珍藏至今。近30年来,林阿姨“神乎其技”的织补技术,名声甚至传到了海外。

在《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中,有“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的情节,宝玉的雀金裘烧了一个大洞,北方织补匠人一筹莫展,晴雯抱病熬夜,先刮开衣服破洞边缘的丝线,分出经纬,再“依本衣之纹,来回织补”,耗费极大心力,将贾母送的褂子补得天衣无缝,令人惊叹,而林阿姨的织补方式,与书中晴雯的织补方法如出一辙。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中山中路】不知道“九间”,就不是泉州人?!

这是林阿姨织补后的衣服,几乎看不出任何织补痕迹,她说,自己小时候就比较心灵手巧,做女红得心应手,长大后自学织补,这是一种极费心神的活计,需要根据一根根细线来织补,但她有耐心、能坚持,这一坚持就是近30年,如今需要戴上眼镜才能完成。

每天林阿姨都会接到来自各方的衣服,甚至有东南亚、欧美邮寄过来的,也接待过各国的客人,她说,记得一次接待一位日本客人,她完成织补后,日本客人感到非常惊奇,买来水果感谢,林阿姨坚决不收,“不能让日本客人瞧不起中国人”。

大师设计宣传栏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中山中路】不知道“九间”,就不是泉州人?!

泮宫口的人民电影院是一家老牌电影院,原名“大光明戏院”“安乐戏院”,由何集隆等人于1929年合资建造,经三年建成。

杨茂盛曾在人民电影院担任过放映员,他介绍说,人民电影院可以说是1949年以前泉州电影院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寿命最长的一家影院。1949年后改名为泉州人民剧场,1950年改名为泉州人民电影院。上世纪50年代初,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曾在这里给泉州中学生做过报告。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中山中路】不知道“九间”,就不是泉州人?!

人民电影院当年曾是闽南设施设备最好的影院,遇到好的影片,观众更是要排队来此购票观看,因为很多观众都知道:人民电影院的电影镜头好。

据曾任人民电影院经理的洪岫岭介绍,这是因为人民电影院有一对当年罕见的德国“蔡司”电影镜头,这对高端的进口镜头,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由祖宅在后城的印尼爱国华侨杨吉阶捐赠的。据老泉州人回忆,当年人民电影院的电影,哪怕一根细头发丝都能看出来,这在其他电影院是无法看到的。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中山中路】不知道“九间”,就不是泉州人?!

人民电影院当年的电影宣传栏长廊。(翻拍自洪岫岭《我与电影结缘》一书)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中山中路】不知道“九间”,就不是泉州人?!

如今电影宣传栏长廊保留了下来,半个多世纪后,仍是泮宫口的一景。

洪岫岭介绍说,人民电影院很重视电影评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刊登泉州影迷的热烈评论,一种是自办的报刊《电影与观众》(后改名为《影谭》),另一种就是如今泮宫口的一排宣传栏,最早只有四五块简易广告牌,1963年底,人民电影院决定建一个有创意的电影宣传栏,请来当年泉州市区著名建筑——华侨大厦的设计师周黎生设计,最终建成长19.4米,分8个栏目的电影宣传栏。

这个宣传栏当年设置成立体、多层次结构,配上马达、齿轮,能让人物关节活动起来,再配上走马灯,让人耳目一新。一月一期的电影宣传内容,成了泮宫口的一景,许多人会赶来观看。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中山中路】不知道“九间”,就不是泉州人?!


满堂饭店好口福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中山中路】不知道“九间”,就不是泉州人?!

泮宫口附近还曾有一家泉州人熟知的满堂饭店,当年的门牌号码是中山中路1-5号。楼顶是满堂酒家的几个大字,侧面挂着“二楼华侨餐厅”的招牌,一层门面则写有“国营满堂饭店”以及拼音。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中山中路】不知道“九间”,就不是泉州人?!

满堂饭店的三层楼在新门街拓宽时拆除,这是如今同一地址上的建筑。

元老级中国烹饪大师程振芳,曾在满堂饭店工作过多年,据他介绍,满堂酒店早在民国时期就已存在,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歇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规模大、技术力量雄厚,擅长烹饪传统正宗的闽南风味佳肴。

满堂饭店名菜中的“东璧龙珠”,采用声名在外的开元寺东璧龙眼,挤出果核填入肉馅后,挂蛋黄液油炸,味道奇鲜,受到泉州市民的普遍称赞,“油焗红蟳”“通心河鳗”色泽艳丽、口味甘美,曾获福建省名优菜一等金杯奖。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中山中路】不知道“九间”,就不是泉州人?!

当年满堂饭店的油焗红蟳,可以看到电话号码只有4位。(程振芳/供图)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中山中路】不知道“九间”,就不是泉州人?!

满堂酒家当年的名菜,包括通心河鳗、东璧龙珠、韭菜酥盒等。(程振芳/供图)

程振芳回忆说,满堂饭店分为饭部(主营类似如今的快餐)、批炸部(主营卤菜、炸物等下酒菜)、汤水摊(主营牛肉羹、水丸、扁食、肉粽、面点等)、小吃部(主营卤面、面线糊)、中心厨房(操办桌菜、宴席)。满堂饭店规模在当年首屈一指,鲤城区饮服公司下属的基层企业中,福人颐饭店职工41人,清真饭店17人,群众饭店22人,远芳饭店50人,桐城饭店25人,而满堂饭店达到了71人。

满堂饭店中早上9点多钟开始经营早餐,一直到晚上11点多钟经营夜宵,程振芳说,之所以经营到这么晚,因为附近的人民电影院散场之后,会有大量观众涌出,这时候会有许多人到满堂饭店吃点夜宵。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中山中路】不知道“九间”,就不是泉州人?!

当年满堂饭店的内部,装修美观,用的是现在餐馆少见的折叠靠椅。(程振芳/供图)

李永源曾在1978年加入满堂饭店工作,据他回忆,当年他主要负责制作宴席上精致的点心,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满堂饭店还在楼上设立“音乐茶座”,邀请市总工会、市歌剧团的专业艺人前来表演,观众凭门票入内,很受欢迎。后来还流行观众给歌手送花篮,这样的场景,如今说起来充满了怀旧的味道。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市面上的餐馆已经非常多,为改善经营,满堂饭店在楼上还曾开设过旅社,但它的辉煌时代已不复再现。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中山中路】不知道“九间”,就不是泉州人?!

据许月才回忆,当年的泮宫口是市民游玩的主要地点之一(王柏峰/摄),“看侨光,吃远芳”虽然为人所熟知,但在他的记忆中,“上老源成,看人民”却也是当年许多人的生活方式。“老源成”是人民电影院对面一家知名的剃头店,许多泉州人对此还有深刻记忆,老源成门面不大,却价格公道,师傅手艺精湛,一位名为“为钦”的师傅,找他剃头的人需要抓阄来排号等候。

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月才与父亲在人民电影院看场电影,加映的新闻短片还没播完,舞台左墙间忽然出现临时的幻灯投影文字:“请许清泉同志出来一下,单位有事。”此情况太罕见,全场观众面面相觑,后来散场后观众们议论纷纷,原来这位叫许清泉是省博物馆工作人员,下乡来负责清净寺的修缮事务。如今回想起来也是一件趣事。

注:以下视频只支持电脑观看。


泉籍艺术家吴达新讲述“我与中山路的故事”

在九间百货买日用品,

在满堂饭店吃大餐,

到老源成理发,

到人民电影院院看电影,

结束后可以品尝金鱼巷口的菜头酸,

还可以继续到满堂饭店吃水丸汤、面汤

……

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精彩,

这样的生活已经不可再现,

但终将长久停留在泉州人的温馨记忆中。

Q版中山中路人文地图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中山中路】不知道“九间”,就不是泉州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