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重大发现!赵匡胤墓挖出王羲之书法,足有60件10米长,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重大发现!赵匡胤墓挖出王羲之书法,足有60件10米长,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河南巩义永昌陵埋葬着宋朝的开国之君赵匡胤,这一陵墓在北宋末年便被盗掘,大量随葬品流落民间,其中有一件书法受到了文人墨客们的推崇,声望甚至盖过了《淳化阁帖》《大观帖》。南宋施宿将此作进行了精心修复和装裱,由于这一系列工作是在“澄清堂”内完成,此作便得名《澄清堂帖》。
这件作品大有来头,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时期命手下搜集王羲之真迹,总共找到了100多件,经过他亲自鉴定并挑选,选出了水平最高、最无争议的60件,合成了一部丛帖,初名“右军墨迹合札”。
赵匡胤灭南唐后,尽收其宫内珍宝,这件书法也被送到了汴梁。宋太祖深爱此作,又命宫廷书家进行摹刻上石并拓印。后来,原作毁于大火,只留了初拓本。宫人根据这件初拓本继续复制,而原作则成了赵的随葬品。
宋太宗在位时期编修的《淳化阁帖》,第六、七、八三卷为王羲之书,正是根据《澄清堂帖》来编的,因此,也有学者将它称为“阁帖之母本”。南宋以后,《澄清堂帖》递藏有序,先后藏于贾似道、宋濂、解缙、王世贞、项元汴、孙承泽、翁方纲、张伯英、何绍基、潘奕隽等处。上世纪70年代被利荣森捐赠给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位列“北山十宝”之首。
不论是选帖之精、摹刻工艺之超群还是字口之清晰、细节之完整,《澄清堂帖》不仅远胜于《淳化阁帖》《三希堂帖》等官修丛帖,也是《绛帖》《汝帖》《郁冈斋帖》等所不及的,何绍基盛赞:“于淳化、大观、绛、潭、太清楼诸拓为远胜也。”
《澄清堂帖》收录的王羲之书法包含行书、行草、大草等书体,极为罕见,是我们直入魏晋,学习地道正宗“二王”笔法的一条捷径,所以王文治点评:“右军草书一册,当是淳化阁所摹,毫芒飞动,使转纵横,晋人神韵,赖此以传。《大观》虽工致过之,精气弗及也。此种宋刻宋拓之右军书,真世间稀有之宝!”
《澄清堂帖》总计82页,每页纵26.5厘米、横13.4厘米,展开长度超过10米,洋洋洒洒数百行、2000余字,卷前卷后还有吴昌硕、孙承泽、翁方纲等人题签、跋文。相比《淳化阁帖》,《澄清堂》细节纤毫毕现,起收笔、调锋、绞转、虚连等痕迹自然,结字也更具动势,没有沾染上任何的“枣木气”。
米芾曾说:“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澄清堂帖》堪为学习晋人行书、草书的一本“大百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