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回归元神,通往身心自在之路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回归元神,通往身心自在之路
昨日研习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之心系统,其中讲到“元神”与“识神”的概念。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即心藏神。此“神”可分为二:一为元神,属先天,性似水,居于脑。它无思无虑,清静自然,自主运作,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代表着我们先天纯净的自性本心,不随外境变迁。这一概念最初源于道家。二为识神,属后天,性似火,居于心。它主导我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含七情六欲、感受、想法、经验积累,也涵盖潜意识,可谓“多知多识之神”。
识神本应辅助元神。然而,随着后天经验的累积,识神逐渐壮大,常误以自身为主人,竭力压制元神的显现,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由此便易产生患得患失、偏见与无穷欲望。识神深受社会环境、教育背景及个人三观塑造。当其过度膨胀,便会凌驾于元神之上。
识神活动过强,会干扰元神的清净。这种失衡现象在高度依赖思维活动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尤为显著,过度使用识神往往导致元神受损,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人在生病后,往往睡一觉便能缓解很多不适,其关键在于睡眠时识神活动减弱,对元神的干扰减少,元神得以更好地调控身体。然而睡眠时,识神仍未完全退却,潜意识仍在运转,梦境的出现便是仍在运作的明证。曾仕强先生曾言:"让识神退位,元神归位,你就能活的更好。"唯有摆脱外界欲望与情绪的奴役,回归本心,方能活出真我。
养生之本在于养心。养心的核心,便是使识神顺从元神。识神越平和,对元神的干扰越小,人就越健康。因此,最佳的情绪状态并非开心快乐,而是不喜不悲的平和。中国古语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其实后面还有两句:“人和不如己合,己合不如神助。”
此“神”即指我们的元神。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寻得自身元神。中国另有“举头三尺有神明”之说,此“神明”亦可理解为时刻审视我们的元神。一旦你觉察到它并借助其力量,元神便会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让你做事“如有神助”,化不可能为可能。
如何寻得元神?内观或许是一条可行之路,这与西方的冥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乔布斯、比尔·盖茨等众多杰出人物都对冥想推崇备至。曾经,我以为冥想只是帮助他们恢复精神的手段,如今才恍然大悟,它不仅对心理大有裨益,对生理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当你闭上双眼,将注意力从外界收回,回归到自身内部,去细致观察身体内部的种种状况,想象自己的眼睛、鼻子、四肢、五脏六腑,渐渐地,在黑暗中,你或许会看到头脑中闪烁着一道光芒。这道光,便是每个人的元神,亦或是灵魂的光辉。
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人体确实会发出微弱的光。在物理世界里,光兼具粒子与波动的双重属性,这并非悖论,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双缝实验作为光的波粒二象性最著名的实验之一,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现象。实验中,光穿过设有两个狭缝的屏障,当两个狭缝同时开启时,屏障后方的屏幕上会出现干涉图样,这是光波动性的直观展现。然而,一旦我们在其中一个狭缝处放置探测器,类似于引入观察者,以观测光究竟通过哪个狭缝时,干涉图样便会神秘消失。这表明,在有观测的条件下,光呈现出粒子性;而当无人观测时,光又恢复为波动形态。物质世界的呈现,似乎因观察者的意识而存在。
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也曾感慨地说:“不一定有一个人形的‘上帝’,但肯定有一个造物者存在,因为整个世界的结构绝非偶然。”当我们把物质不断细分,最终得到的便是波或粒子,它们近乎于空无一物。有句话说得好:“科学的尽头是玄学。”量子物理的诞生,为大量宗教和玄学的谜团提供了科学的解释。也许,所有的宗教和神学都在指向一个共同的核心:世界起源于虚空。
佛经有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从物理层面来讲,色即可见的物质,空即不可见的能量。空并非意味着一无所有,而是我们肉眼无法看见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即波。波在振动,频率越高,振动越剧烈,所蕴含的能量也就越大。世间万物,皆是频率振动的产物。人,作为振动产生的聚合体,自身频率越高,对自己的认可度也就越高。在这种状态下,无论他人对你做出何种评价,都难以对你产生影响。不自我贬低,不抱怨环境,不总是将自己定位为不幸之人、穷困之人。坚信自己本自具足、幸福圆满。持此正念,专注当下,生活自会逐渐转向你内心所映照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