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铎百日临-第33天当头脑里的喧嚣退了场,心才会慢慢沉降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这几天,头脑里的各种喧嚣逐渐消停下来,像被渐渐调弱的背景音,一点点沉了下去,心里反倒有了一种“想明白,说清楚”的笃定。
那些因留言而起的观点碰撞,随着一篇篇文章的输出找到了出口,及时清空了堆积的思绪,心里边自然会越来越清明。
想来,这便是及时记录的好处。
昨天朋友推荐了熊逸的《唐诗必修50讲》,又跟着买了王路的《金刚经》50讲,开始沉潜下来重修经典。
唐诗里有千年的月光与离愁,《金刚经》里藏着破执的通透,它们不像即时的观点那样带着锋芒,更像温润的老茶,慢慢泡着,能让心在起伏后,稳稳落进一个妥帖的角落。
还刷到一段视频,是溥心畲对小时候的启功先生说的话,那瞬间像是一把钥匙插进了锁孔,“咔哒”一声,心里更敞亮了。
他说:“经史为上,诗词在后,画在字下,而字又以小字为上。凡必先悟而后得,由悟而生,往往工妙。”
听到“经史为上”,忽然就又懂了:原来这份清明不是凭空来的,必得有扎根的东西托着。
再看“诗词在后,画在字下,字又以小字为上”,这排序里藏着的,应是“向内收”的智慧吧!
就好比我写文章梳理思绪,终究不是为了争个输赢,而是像写诗词那样,让心底的波澜自然成文;像练小字那样,在细微处磨掉浮躁,让一笔一画都得沉住气,不疾不徐,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滋养。
而“凡必先悟而后得,由悟而生,往往工妙”,恰似对此刻心境最好的解释。
那些输出的文章、平息的碰撞,何尝不是“悟”的铺垫?又好像昨天下单买课的瞬间,我要的从不是急着往脑子里塞满各种知识,而是盼着这些经时光沉淀的智慧,能帮我把“清明”养得更久些。
或许某天读到一句诗,突然想起某次观点交锋的细节,便理解了“共情”比“说服”更重要;或许品透一句经文,在某个焦虑的瞬间,也就学会了“放下”。“悟”后的通透,永远都是比任何即时观点都珍贵的“得”。
很好。
当头脑里的喧嚣逐渐退却,腾出的不是空白,而是可以种下新东西的空间。经史也好,诗词也罢,经典的疗愈力,或许就在于它们不催促、不评判,只是安安静静地在那里,等我们带着自己的故事去遇见、去领悟。
这种慢慢来的缘分,本身就足够让人安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