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铎百日临-第22天关于观点碰撞与自我觉察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今天早上起晚了。睁眼就5:30了,索性再躺一会儿。
打开手机,回看公众号助手里的互动消息。这些天连续发布图文笔记,渐次有了回应。走过路过的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不再仅仅是点赞,还开始留言。
很有意思!我发现陌生人的留言刘像散落星河的微光,既有共鸣的回响,也有观点的碰撞,话题跨度之大令人惊喜。
每条留言,我都做了极为真诚的回应,同时也从自我观察的角度,有意识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
突然就领悟到公开写作的独特魅力。这里既是展示自我的舞台,也是直面多元声音的试炼场;这里不仅是个人思绪的载体,更是一面多棱镜,能折射出截然不同的思维认知。
我敢公开写作,就得能接的住跟自己想法不一样的声音。以观察者的视角,不被情绪裹挟,不急于自我辩护,而是冷静拆解每个观点背后的心理动因。
仔细观察每一条评论背后,其实都藏着评论者未被满足的需求与独特的内在驱动力。
有人通过反驳寻找存在感,有人借共鸣确认自我价值,有人以建议传递善意。这些看似零散的反馈,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们内心深处对连接、认同与表达的渴望。
这让我联想到心理学中的诸多概念。比如“自我觉察”:当我们放下防御心理,将外界的声音视为自我疗愈的契机,那些令人不适的评判,反而能成为突破认知局限的突破口。
再比如“周哈里窗”:在观点的碰撞中,那些未曾被自己察觉的“盲区”、渴望袒露的“隐藏区”,正被他人的回应逐一照亮。
比如面对尖锐的批评,不再执着于对错之争,而是思考对方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感受?这种思维转换,本质上是对内在情绪的深度探索,也是一场温柔的自我疗愈过程。
此时我理解的公开写作,就像一场没有剧本的心理实验。在观点的碰撞与交融里,我们既能看到他人的生命图景,也顺便完成对自我的深度勘探。
当我们学会以包容与好奇的心态接纳差异,文字便不再只是表达的工具,而是成为了通往自我成长与心灵疗愈的桥梁。
真好!感谢来自生命中的各种遇见,感谢你们的陪练,让我今天又成长了一点儿!
OK,今天早上的图文记录分享完毕!当下时间定格在2025年6月15日早上7:1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