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羲之的正统传人,揭开家族禁止外传的笔法,这幅字赵孟頫临摹了1000多遍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王羲之的正统传人,揭开家族禁止外传的笔法,这幅字赵孟頫临摹了1000多遍
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道:“结字因时而传,用笔千古不易。”在他看来,书法的“核心机密”就是“用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笔法。现代人写字比不上古代人,正是笔法缺失导致的。虽然如今学习书法途径很多,比古代要方便,但大师的数量远远比不上以前。
在过去,笔法的传承一般依靠家传、师授两大途径,所以保密性很强,外人几乎学不到。书法史上的第一家族“琅琊王氏”,就很注重笔法的不外传,据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笔法)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始终在王家和与其有姻亲的世家中传承。
这种情况直到智永禅师的出现,才被打破。智永,本名王法极,他是王羲之的七世孙,王家笔法的正统传人,也是虞世南、欧阳询等人的老师。他一生钻研家法,临摹《兰亭序》真迹长达20年,写坏的笔头攒了数十筐,终于在晚年时悟出魏晋笔法的精髓。
智永最大的贡献在于公开了王家笔法并培养了一批高徒,他曾写800本《真草千字文》分赠给浙东诸寺。唐太宗在位期间将此作摹刻上石并拓印。后来原作全部佚失,所幸有拓本传世,我们还能一睹其风采。
学界认为《真草千字文》是我们学习二王笔法、直入魏晋的一条“捷径”,此作有三大优点:其一是包含楷、草两大字体,适合入门和进阶;其二是《千字文》由999个不重复的字构成,几乎囊括日常所用,很适合作为“日课”;其三,这件作品笔法丰富,既有晋人潇洒流美的风度,又开唐人严谨工致之格。
唐代以来以此帖作为启蒙的名家不可胜数,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李邕、米芾、赵构、赵孟頫等,尤其是赵孟頫,他一生临摹此作不下千遍,并以此帖为“跳板”学王羲之,最终成为一代大师。浙江省也将这部经典纳入初高中及高校书法教科书,成为必临法帖。
《真草千字文》的真书部分以王羲之小楷风格为基础,兼收钟繇笔意,笔画秀润挺拔、寓刚健于婀娜之中,笔力稳健,提按有致,有钟繇小楷的朴茂,同时结字修整端正,得羲之楷书之挺拔成熟。
草书部分则与《十七帖》多有相似,绞转灵活,牵丝引带,用笔以圆代方,转折处似“折钗股”,筋力十足。结字圆巧,俯仰顾盼,险绝奇宕,动势十足。如果我们能把这件作品仔细临摹,把每个字蕴含的笔画、结字技巧研究透彻,书法水平会有质的飞跃。
翁方纲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