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

(2025-03-10 09:39:57)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书法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洛神赋十三行 | 王献之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拓本册,18×10cm,台北故宫物院藏。王献之小楷书曹植的《洛神赋》,自宋代以来,仅残存中间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简称为《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

《洛神赋十三行》,东晋王献之小楷书法代表作,原迹为麻笺本,流传到唐宋时期已残损并亡佚。

元代赵孟頫《松雪斋全集》载:“晋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二百五十字,人间止有此本,是晋时麻笺,字画神逸,墨彩飞动。绍兴间,思陵极力搜访,仅获九行一百七十六字,所以米友仁跋作九行,定为真迹。

宋末贾似道执国柄,不知何许复得四行七十四字,欲续于后,则与九行之跋自相乖忤,故以‘绍兴’所得九行装于前,仍依‘绍兴’以小玺款之,却以续得四行装于后,以‘悦生’葫芦印及‘长’字印款之耳。”

流传下来的刻本包括“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两种,其中“碧玉版本”较好,于明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的半闲堂旧址出土,现藏北京首都博物馆。“白玉版本”嘉庆三年毁于乾清宫火灾。

《洛神赋十三行》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小楷极则”“字之秀劲圆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者”,成为后人学习小楷的重要范本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洛神赋十三行》全拓本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

《洛神赋十三行》赏析

《洛神赋十三行》用笔挺拔,与其父王羲之的小楷相比,王献之的书法用笔已完全没有隶意。王羲之的字比较含蓄,多用“内擫”笔法;王献之的字神采比较外露,以“外拓”用笔为主,兼以“内擫”,“外拓”和“内擫”和谐统一,因此,王献之既有王羲之楷书凝练、朴厚之质,又极具清健、秀逸的气韵。

《洛神赋十三行》的结构,不仅继承了羲之变横为纵的结字法,而且随情所至。有些字的撇、捺等笔画伸展很长,但并不轻飘柔弱,笔力都能运送至笔画末端,遒劲有力,神采飞扬。

有些字的个别笔画,采用行草写法,化繁为简,使结体灵动多变、婀娜多姿。有些笔画多的字写得很大,但整体上又能与笔画少的字相统一,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疏密恰当、开合分明,具“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天然之趣。

《洛神赋十三行》的章法纵有行、横无列 ;字与字之间揖让有序、顾盼生姿,行行气势完整 ;行与行之间,间隔亦时紧时松、松紧自如。

 《洛神赋十三行》是王献之的楷书代表作,其风姿秀美,形态活泼多姿,神满意足,被誉为“小楷极则”,后人极为推崇,多以此为摹写范本。清杨宾在《铁函斋书号》中云 :“字之秀劲圆润 , 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事实也确实如其所说,在王献之以后的书法家,就小楷成就而言,没有能超越他的。《洛神赋十三行》的艺术价值,在传世书迹中是极为少见的。

《洛神赋十三行》  

高清字帖+释文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

晋中{+书}令王献之书。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

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以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

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拳拳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

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

鹤立,若将飞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兮,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远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

灵杂逯,命畴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姚兮,携汉滨之游女。叹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

瓟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北京文物商店藏本: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

流传甚广的碧玉版剪裱本,十三行变为二十八行,失去了原来分行布白之童趣,这是在欣赏时需要注意的。

上海博物馆藏本: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

晋中(书令)王献之书。………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捥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

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以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

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拳拳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

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

鹤立,若将飞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衡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

灵杂逯,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姚兮,携汉滨之游女。叹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

娲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休)迅(飞)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

碧玉版原石

王献之的《洛神赋》的命运,和他的个人命运一样凄惨。有人会问,王献之是东晋第一流的大贵族,“王与马共天下”,天下甚至都是王献之家族的。更何况,王献之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宰相(中书令),又是“驸马爷”,王献之一生四十三岁早亡,也算是够荣耀的了吧!但处在权利巅峰上的王献之,生活却并不幸福。

王献之一生经历过两次婚姻,前妻是王献之的表姐,两个人青梅竹马、情深意笃,原本生活的很快乐。但是,王献之囿于家族名望,和个人才气相貌的优秀,偏偏吸引了简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在太后、宰相谢安等人的安排下,非要让王献之和表姐离婚。于是,王献之进行抗婚,自残双脚,最后,还是没有躲过皇家女儿的追逐。

王献之,个人的生活是不幸的,他传世的作品同样遭受了不幸。

在南北朝时期,王献之的声望一度超过了他的父亲。时光流转,到了唐朝,由于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作品,王献之受到了冷落。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二王父子,他们的待遇竟然天壤之别。唐朝宫廷征集的王羲之书法作品,装裱起来竟然有三千多卷。而王献之的作品,在唐朝的宫廷里,仅仅只是“仅有存焉”。
三百年后,才迎来了王献之的时代。

宋朝初年,宋太祖赵光义留心翰墨,他是中国帝王中了不起的书法家,书法成就不在唐太宗之下。赵光义购募古代先王名臣墨迹,并命朝臣摹刻了著名的《淳化阁帖》,王献之的书法才第一次得到全面的保护。《淳化阁帖》中,二王的书法占了一半,王献之的书帖存有七十三件。但经过后人的考证,这其中有二十八件,不是伪作就是他人的作品。

接下来,王献之又遇到了第二个贵人。

在北宋宣和年间,当时的宋徽宗成为王献之的“崇拜者”,在《宣和书谱》中,搜录王献之的作品达到八十多件。遗憾的是墨迹本都没有保留下来,硕果存留的仅有七件,而且还都是摹本。

王羲之的笔法“内擫”,王献之的笔法“外拓”。王献之《洛神赋》所表现出来的风格,挥运中敛放自如,收敛之中又有放纵,点画更为凝神静气,劲美健朗,奕奕动人。

用笔基本上可以分为:内擫、中行、外拓三种笔法。清康有为说:“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内擫者,如王羲之;中含者,如颜真卿;外拓者,如王献之。他们是这三种笔法的杰出代表。

王献之和他父亲最大的不同,是他们书法根植的土壤不同。据史籍记载:“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入中郎(指蔡邕);大令真行草法导源秦篆,妙接丞相(指李斯)。”也就是说,王羲之的笔法线条的滋养,主要来源于汉隶的话,那么王献之的的书法线条的滋养,更多地是来自于秦朝的小篆。

王献之用笔“外拓”,可以说,这是他挣脱“家学”的锁链,摆脱父亲王羲之阴影的最佳手段。

从书法线条的角度看,《洛神赋十三行》比之钟繇、王羲之亦显妍丽流美,其均匀纤细的点画,流淌着小篆血统中的笔法传承,蕴涵着极强的质感,雅逸秀丽、不臃不滑,后人评其“精丽绝伦”,实为不过。王献之的线条生动自然、轻松优雅、具有爽利劲健的美学特征。

王羲之大多数的字,在书法的结构上,往往是纵向细长,符合“回宫格”的书法体势。“回宫格”纵向瘦长,具有“黄金分割”的自然比例。在王羲之书法中,很多本应该瘦长的字体,在王献之的笔下,却变得极为低矮,而横向瘦长。如“晋”、“余”、“合”、“长”、“吟”、“轻”等字。

王献之的《十三行》结构上的最大特点,表现在点画的特征上,就是关系到字形的长笔,被王献之进行无限地夸张:

最有特点的是长横。其势略向右上倾斜,似欹反正,并带有一定的上弧度;在用笔上顺锋轻顿入纸,行笔着力均匀,收笔自然轻顿。如“晋”、“甫”、“书”、“翠”等字。

在王羲之的草书作品中,最大的特点是字与字之间,每一个字都是独立的,很少有几个字一笔而下的情况发生。但在王献之的草书中,这种情况比比皆是,这是“二王”草书的分野。但是,王献之的小楷在布局上,却继承了王羲之草书的风格。王献之小楷,宽绰舒展、典雅大方,被后人认为是“小楷极则”。

楷书布白,最大的问题在于“疏密”二字。所以,苏轼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文徵明也说:“小字贵开阔,字内间架宜明整。”

疏朗开阔的布局,王献之是顶尖级别的高手,他的小楷水平可以说,超过了他的父亲王羲之。另外,王献之吸收了王羲之,变横为纵的结字法,又增加自身舒展清健的特点,无不给人以典雅大方之感。在他的笔下,完全没有王羲之那种隶书古拙的味道。可以说,王献之彻底叛离了钟繇的楷法,在王羲之、王献之的时代,他具有“现代感”的前卫意识,使他彻底成为楷书“今体字”的王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