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羲之花了14年写成的“草书教科书”,被联合国列为世界级珍宝,却让溥仪卖给了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王羲之花了14年写成的“草书教科书”,被联合国列为世界级珍宝,却让溥仪卖给了美国人
在书法圈之中,草书可以说是作为汉字书法中最具艺术表现力的书体,它将笔画省略、使其结构简便,以点画代偏旁,高度符号化,笔划与字间相互连带呼应,不仅更便于快捷的书写,更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书写者的情感。
这就是无形的歌无形的舞,而且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简体字大部分都是由草书的简化写法而演变而来的。草书的发展可以从汉代说起,自打隶书被创作出来后,就有人再此基础之上创作了隶草,而后到汉魏年间演变成了章草,再到魏晋后就是我们今天所常见的今草以及唐代的狂草了。
而晋代书法大家就当属王羲之为主流,右军书法影响了往后的书坛走向,世人皆知他的行书天下第一,但他的草书也是不在话下的。他有一帖书写时间跨度长达十四年之久,从永和三年至升平五年即从公元347年到361年的时间完成了此帖,此帖就是《十七帖》。
其实是后人对其的夸张说法,之所能得用十四年的时间书写,是因为并非王羲之有意要完成创作此帖,而是后人将他的一些书信手札汇编而成的书帖。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二十九信札的总汇刻帖,因首卷的两个大字“十七”而给其命名为十七帖。
在这卷帖中虽夸度了十四年之久,但有一很好的好处就是通过此帖可以品读到王羲之这十四年间的书风变化而不变的地方,是非常有利于我们学习的。
期间笔法愈发成熟,结体更为稳健,章法愈发生动自然。全帖共 134 行,1166
字,内容丰富,涵盖生活万象,有对亲友的思念,如《积雪凝寒帖》;有对奇闻轶事的讨问,如《盐井帖》
,每一封札都承载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成为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其传世拓本众多,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皆闻名遐迩。唐摹馆本更是其中翘楚,摹勒充作馆中副本,卷首有
“敕” 字及解无畏、褚遂良勒定等标识,后有 “僧权” 二字押署,具有极高的可信度。
此外,缺十七行本、唐贺知章临本、宋人临本等也各具特色。在众多版本中,安思远藏本传承有序,原为赵孟頫旧藏,文徵明考订为宋拓并作朱砂小楷释文及跋,备受关注。
在草书史上,《十七帖》的地位举足轻重,堪称草书领域的《集王圣教序》,是当之无愧的草书教科书。它以中正平和的内在气质著称,“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无丝毫狂怪之气,却又变化万千。
后世草书中的技法与变化方法,皆能在其中找到源头。唐宋以来,它一直是草书学习的无上范本,被尊为
“书中龙象”,如一座丰碑屹立不倒,承载着中国草书艺术的深厚底蕴与辉煌历史。
《十七帖》完美诠释了草书的特点,笔意连绵,气势超绝,字体大小、轻重、浓淡、干湿恰到好处,既有大气磅礴之势,又具细腻精致之美,还蕴含着对友人的思念、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感悟等深厚文化内涵。
大儒朱熹评价其
“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唐太宗亦称赞其章法:“烟霏霹结,状若断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笔意绵绵,势力超绝。
《十七帖》是草书学习者的最佳法帖之一,因其附有译文,为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当今时代,人们日常接触最多的是 “电脑体”
和 “印刷体”,潜意识中认为优秀书法应如 “印刷体” 般规整,对草书这种难以辨认的字体存在误解。
但在魏晋时期,草书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常用字体,读书人几乎无人不通晓。王羲之的草书与其行书、楷书一样,特出不群,气象超然,对后世影响深远。《十七帖》作为其草书的经典之作,是每一位草书爱好者都不应错过的学习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