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辽宁发现怀素1200年前真迹,一改昔日癫狂,这字外行看了都觉得美!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原创 小小 书法寻迹
在草书圈子里,张旭和怀素是被公认的“草圣”。张旭的草书在草率之中显示出隐秩序,而怀素的草书则狂放而有度,后人将其三人放于一起合称“癫张狂素”。
怀素《论书帖》草书长卷
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为其书不精,亦无令名,后来足可深戒,藏真自风废,近来已四岁,近蒙薄减,今所为其颠逸,全胜往年。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谢》书,问知山中事有也。
释文:
怀素生于唐代,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人。自幼出家的他,在经禅之余,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年的怀素,家境贫寒,连纸张都难以负担,却阻挡不了他对书法的热爱。寺院的墙壁、衣裳、器皿,乃至芭蕉叶,都成为他挥洒笔墨的天地。十岁出家的他,虽身处佛门清净地,内心却涌动着对草书炽热的追求。
年轻时,他处于书法正统的门外,“不师古” 且
“不得法”。如他在十六岁创作的《秋兴八首》,尽管已显露出超越常人的技法才华,书风却未成熟,线条臃肿、牵丝牵强,远未迈进晋人门槛,得不到当时书界的认同。但怀素并未气馁,他怀揣着对草书的痴迷,踏上求师访友之路。
他背着书箱前往京城,到处拜访有名的书法家。从宝应元年开始,怀素的脚印就留在了衡阳、广州、潭州、岳州、长安、洛阳这些地方。这一路上啊,他运气特别好,得到了好多前辈的教导呢。就说张谓吧,夸他写的字
“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就因为这,怀素开始有点名气了。
后来他拜邬彤为师,从老师那儿学到了张芝、张旭、王献之这些大家的笔法精髓。临分别的时候,邬彤老师还特意跟他讲了个 “悟”
字,您别说,就这一个字,一下子给怀素打开了书法新境界的大门。
再后来,他跟颜真卿碰面,这可是书法界的一件大事。颜真卿把自己的 “十二笔意”,像什么 “平谓横、直谓纵、均谓间、密谓际”
之类的,都传给了怀素,这些知识就跟闪闪发亮的星星似的,把怀素的书法之路照得透亮。
怀素写草书那可是一绝,用笔圆润又劲道,笔画转折起来就跟圆环似的,特别流畅,写起来一气呵成。那笔势,就跟狂风暴雨似的,“忽然扯着嗓子喊上几声,好家伙,满墙密密麻麻全是字”,一下子就能让人感受到他那种豪迈奔放的劲头。
不过呢,怀素写草书可不是瞎写,只管狂放不管别的,他在奔放的时候还特别守规矩。他用写篆书的方法起笔,笔锋藏在笔画里头,转笔的时候圆润又硬朗,看着狂放,实际上可严谨了,字的结构也简单明了,他这独特的风格一下子就显出来了。
而《论书帖》则为我们呈现了怀素草书的另一番风貌。他与常见的狂草大作相比,《论书帖》的用笔更瘦逸,结体严谨,章法整饬,出规入矩,绝狂怪之形。
观其书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没有超出魏晋时候的书法规范,还能看出有章草留下来的那种韵味呢。
清初鉴藏家顾复认为该帖是师法王羲之的早年之作,明代项元汴也称
“(怀素)《论书帖》一出,出规入矩,绝狂怪之形。要其合作处,若契二王,无一笔无来源”。
这寥寥 85
字,每一字的结体变化都精妙入微,相邻字间收放、轻重、欹正、连断和藏露锋自然流露,行间大小字相间,起伏跳跃、收放自如,彰显出怀素对书法节奏与韵律的高超掌控。

怀素《论书帖》中项元汴题跋
怀素《论书帖》中赵孟頫题跋
他的一生,与酒相伴,“醉僧”
之名流传于世。酒酣兴发时,肆意挥毫,墙壁、屏幛、衣裳、器具皆成墨宝承载之处。然而,“狂僧不为酒,狂笔自通天”,酒只是他释放激情、抒发灵感的媒介,真正让他名垂青史的,是那融入血脉的书法才情与不懈探索的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