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林家乐
林家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7,619
  • 关注人气:3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东晋王羲之家族仅存的真迹,被誉为“笔法之祖”,启功:国之重宝!

(2024-12-17 14:41:26)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书法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东晋王羲之家族仅存的真迹,被誉为“笔法之祖”,启功:国之重宝!




原创 三余艺术 三余艺术

我们都听说过“魏晋笔法”这一名词,上千年来历代名家都对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但它究竟是什么样的,依然没人能完全搞清楚,归根结底是因为东晋传世真迹太少了。唐摹本、临本虽然较为忠实于原作,但在细节处理上也已经大打折扣。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东晋王羲之家族仅存的真迹,被誉为“笔法之祖”,启功:国之重宝!

所以,想要领略最真实正宗的“魏晋笔法”,还是要看当时人的墨迹原作,尤其是琅琊王氏一族。幸运的是,东晋王家至今仍有一件真迹传世,这也是整个东晋墨迹法帖的“独苗”了,它就是《伯远帖》。

经过安岐、启功、谢稚柳、杨仁恺诸多名家鉴定以及现代科技手段的验证,得出结论:它就是原作,而非钩填本或摹本。启功称赞其为“国之重宝”,并写诗道:“王帖惟余伯远真,非摹是写最精神。临窗映日分明见,转折毫芒墨若新。”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东晋王羲之家族仅存的真迹,被誉为“笔法之祖”,启功:国之重宝!

此作纵25.1厘米,横17.2厘米,共5行、47字,字径大小约3厘米,释文为:“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卷前引首有乾隆亲题“江左风华”四字,卷中隔水、卷后则有董其昌、董邦达、沈德潜、王肯唐跋文。董其昌在跋文中写到:“晋人真迹唯二王尚有存者。然米南宫大令已罕,谓一纸可当右军五帖,况王珣书。视大令不尤难觏也!既幸予得见王珣又幸珣书不尽湮没得见吾也。”在他看来此作比“二王”真迹更为难得。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东晋王羲之家族仅存的真迹,被誉为“笔法之祖”,启功:国之重宝!

《伯远帖》递藏有序,曾归北宋内府、董其昌、安岐、梁清标所有,后进入清内府,乾隆视其为“心头宝”,将它与《快雪时晴》《中秋》并称“三希”。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时都不忘带着它。后来此帖流落民间,建国初期从香港购回,如今是北京故宫的“镇馆文物”。

此作为我们展示了真实自然的晋人书写状态和笔法。凌空取势、顺锋直入,落笔后笔尖有提按、衄挫动作,行笔中锋,点画遒劲潇洒,行书中兼有隶书笔意,棱角分明,骨肉匀称,一切出自天然,没有丝毫狂怪和刻意追求顿挫。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东晋王羲之家族仅存的真迹,被誉为“笔法之祖”,启功:国之重宝!

用笔以圆为主,转折时绞转连带,如“折钗股”。笔画之粗细、肥瘦、收放对比明显,线条中截亦有变化。结字疏朗得宜,略呈扁势,可见隶书影响。疏密、欹正、高低变化比比皆是,动势十足。章法上下密左右疏,墨色淋漓自然,枯润得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东晋王羲之家族仅存的真迹,被誉为“笔法之祖”,启功:国之重宝!

《伯远帖》为我们展现了“魏晋笔法”中“扭转”“裹绞”“提按”“顿挫”的基本写法,是我们领略当时真实用笔的“不二法门”,每个字都值得临摹千遍。近期,北京故宫对此作进行了全新修复,笔路的清晰度、细节的细腻程度有所提高。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东晋王羲之家族仅存的真迹,被誉为“笔法之祖”,启功:国之重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