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认知越高,越不好说话

(2024-12-02 14:48:54)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书法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认知越高,越不好说话




原创 无相楼 无相楼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认知越高,越不好说话

好不好说话,实际上是边界问题。

而边界问题,本质是个体对处境的认知问题。对处境的认知维度越高,越能在处境中建构起高质量的边界模型。

而边界模型,最终指向的是基于关系表征之下的利害模型。即,凡是有边界的地方,就必定有利害的博弈。

因此,所谓的对处境的认知,不过是对处境中可能的利害博弈作出尽可能精准的计算。只有对可能的博弈点作出尽可能精准的计算,才能为关系划拉出尽可能良性的边界。

也就是说,关系边界,都是建立在相对稳定的利害博弈结构之上的。彼此没有利害博弈,就不可能构成关系。利害博弈无法进入稳定结构,也就无法进入稳定的良性关系之中。

于是,能够建构起有效的利害边界模型的个体,往往都是不怎么好说话的。

01

建构有效的利害边界模型,往往需要完成两步。

第一步:形成对处境框架的基本视野,即能觉察和把握具体处境的存在。

一如所谓的入局,总得知道局在哪里,局的内涵和外延式是什么,因此,觉察处境,是对自身处境的最初感官。

而把握处境,即看到了谁在这个处境中,谁在主导处境,处境的核心利害是什么,自己在处境中的位置又是什么等。也就是说,要基本建构起处境的要素框架,能够对要素有一个基本的定位。

如果在这一步,个体不能尽可能的了然,那么,就与具体的博弈无关了。说到底,该个体不过是个深陷其中的局外人罢了,因此,无边界可言,也只能为人所鱼肉了。

第二步:是探知处境的运行法则,即该种处境的宏观语境和微观语境是什么,不同位置个体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自身对运行法则的践行路径又是什么等。

所谓运行法则,既包括桌面上那套成系统的秩序结构,也包括桌面下那套不成文的约定俗成。这两套秩序,实际上就构成了个体的宏观语境。而微观语境,则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利害冲突与冲突手段之中。

对这一步的了然程度越高,认知维度越高,那么,个体建构处境利害模型的效用就越高,于是,在面对各种形式的利害博弈的时候,就越能以有效的利害边界为底层支撑,去维护边界,争取边界。

02

基于此,越好说话的个体,本质就越是缺乏建构利害模型的个体。

评价一个人好说话,仍然是一种道德绑架手段,是在“好说话”与“好人”之间建构了一种变形的关联。

好说话,意味着能够从对方身上达成自己的诉求。因为自己的诉求达成了,于是,对他而言那个好说话的人,就是好人。

这个逻辑的变形点在于:评价他者好说话,、好人的人,是从自身利益达成的角度所作出的。而换成好说话的那个人身上,则是自己为他者提供了便利。

于是,这个逻辑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如果不好说话,那么,在那个诉求未达成的个体而言,他就是坏人。而这种所谓的坏人评价,是可以被变相传播的。

所谓道德绑架,其达成绑架的核心点,就在于不好说话的个体,一定会让很多得寸进尺者占不到便宜,于是,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个体去变相传播该个体的“坏”。

因此,道德绑架作为一种利害博弈手段,本质仍然是在突破他者的边界,并且,一旦他者不退让,不妥协,那么,这个他者就会陷入到道德绑架者精心设计的“坏人”逻辑中。

而那些被“好说话”的个体,其实就两种:

一种是本身对处境缺乏观照能力,不能有效建构起利害模型,因此,也就无法拥有稳定的边界模型。这类个体,只要稍微给点诱饵,或者引入一些迎合或恐惧机制,就能迅速被拿捏。

另一种,则是深陷道德绑架者。这类个体,本质是在道德和利害之间,选择了向道德这种利害妥协。说到底,仍然是认知局限所致。

03
于是,当某个个体被评价为“好说话”的时候,那么,一定是他对谁做出了让步。

而当很多人都在说他“好说话”的时候,那么,一定是他要么是利害边界模型建构的匮乏者,要么是以后退的利害边界,去换取了所谓的道德美名。

只是,这种道德美名,一种是基于绑架,另一种则是基于成本-收益计算而做出的选择,即赢得这种所谓的道德美名的收益,要大于其为这种道德美名所要付出的成本。而边界,就是个体成本的最集中体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