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献之这件草书,风头盖过其父王羲之,凡是临摹的人都成了大师!

(2024-11-30 19:12:10)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书法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王献之这件草书,风头盖过其父王羲之,凡是临摹的人都成了大师!





原创 请关注 华人书画频道

书法界向来有一位被众人推崇的“书圣”——王羲之。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唐代之前,王羲之并非书坛上独树一帜的存在,他的儿子王献之曾与他并驾齐驱,甚至一度有超越父亲的势头。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献之这件草书,风头盖过其父王羲之,凡是临摹的人都成了大师!

提及王献之,许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他作为王羲之之子的身份。但事实上,王献之的书法成就本身便足以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朝时期的著名学者陶弘景曾评价道:“比世皆知高尚子敬,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换言之,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王献之(字子敬)的书法风格超凡脱俗,以至于钟繇和王羲之这两位先贤竟逐渐被世人淡忘。书法界几乎被王献之所主宰,这一盛况在当时蔚然成风,令人叹为观止。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献之这件草书,风头盖过其父王羲之,凡是临摹的人都成了大师!

不仅外界对王献之的书法赞誉有加,他本人对自己的成就也是信心满满。有一次,他与政治家谢安交谈时,谢安问道:“你觉得自己的书法和你父亲王羲之相比如何?”面对如此直接的问题,王献之毫不掩饰地回答:“固当胜。”他坚信自己在书法艺术上完全能够超越父亲!

这一回答虽显自信且略带大胆,但考虑到王献之在当时书坛的地位与影响力,他的确有足够底气这般断言。

尤其在草书与行书的领域,王献之的贡献更是卓尔不群,他引领了一场“古质今妍”的书法风格变革,成功地将古朴的传统书法推向了更为流畅优美的现代书风。

王献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其传世经典作品功不可没。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无疑是草书杰作《鹅群帖》。这部作品被后世书法家尊为草书巅峰之作之一,与他的另一幅名作《鸭头丸帖》齐名,被誉为“草书双绝”。

《鹅群帖》全文仅8行50字,但其艺术张力却达到了非凡的高度。这封家书内容朴实无华,仅仅是王献之向姐姐问候家人,并提及刘道士赠送的一群鹅,以及他准备答谢的事宜。然而,在王献之笔下,这平凡的文字却化作了充满动感与生命力的草书艺术。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献之这件草书,风头盖过其父王羲之,凡是临摹的人都成了大师!

这部作品在历代书法家心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宋代的米芾、元代的鲜于枢、明代的邢侗、清代的傅山等书法大师,无一不对《鹅群帖》仔细揣摩过。它不仅是一件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无数书法家进修的范本。

《鹅群帖》虽属草书范畴,但其风格并非仅限于此,还融入了行书的笔触,展现出多变而挥洒的特质。

著名书法家徐利明在其著作《中国书法风格史》中评价道:“草、行相参,随兴变化,不主故常。笔画连绵相属,气势奔放洒脱、毫无顾忌,正体现出献之豪放不羁的性情与功力相生相发的高度结合。”简言之,王献之的书法洋溢着自由的灵性。

在《鹅群帖》中,他运用了诸多创新技法,如藏锋起笔、行笔中侧锋并用,使笔画显得更加遒劲而洒脱。他还采用了“一笔书”的手法,字与字之间通过牵丝引带相连,仿佛整幅作品是一气呵成的杰作,展现出了超凡的艺术境界。

在这幅佳作中,字的大小、墨色的浓淡、笔画的粗细都充满了变化,为静止的纸面赋予了三维的动态感。这种独特的技巧,不仅展示了王献之深厚的书法功底,也为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献之这件草书,风头盖过其父王羲之,凡是临摹的人都成了大师!

尽管《鹅群帖》被尊为王献之的巅峰之作,但在公众知名度上,它却稍显逊色于他的其他两幅杰作《鸭头丸帖》和《中秋帖》。这或许是因为《鹅群帖》的原作在唐宋时期便已失传,后人只能依靠《淳化阁帖》和《宝晋斋法帖》等法帖来欣赏和学习。

然而,对于那些真心希望提高书法技艺的人来说,《鹅群帖》无疑是一部珍贵的教材。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书法家,只要能够深入临摹这部作品,从笔法、结字到章法都进行透彻的研究,其书法水平定能实现飞越。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献之这件草书,风头盖过其父王羲之,凡是临摹的人都成了大师!

如今,人们谈论书法时,王羲之的名字往往被首先提及,仿佛已成为书法的代名词。但我们不能忘记,在他的光辉背后,有一位同样才华横溢的儿子——王献之。他以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为中国书法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而那幅曾在历史上一度超越“书圣”光环的《鹅群帖》,更是他赠予后世的宝贵财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