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清朝伊秉绶:隶书我固然写得好,但拜师学艺我也确实够卖力呀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清朝伊秉绶:隶书我固然写得好,但拜师学艺我也确实够卖力呀
原创 黑天艺术 连山归藏阁
伊秉绶(1754—1815),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字组似,号墨卿。人称“伊汀州”。
伊秉绶为伊朝栋之子。其父伊朝栋,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御史、光禄寺卿,著有《南窗丛记》等。
伊秉绶是继邓石如之后以隶书称雄天下的一代巨匠,也是“启碑法之门的开山鼻祖”。他的堂号、斋号有留春草堂、长生古瓦斋、寒玉斋、斋心觌古之居、敦诗说礼之堂、留爪庐、周钟郑敦之斋、白雨山房、秋水园、梅花书屋、寒玉斋、贞松馆等。
伊秉绶一生经历乾隆、嘉庆两朝,处于清代朴学的兴盛时期。伊秉绶幼秉庭训,其祖父伊经邦常以《论语》《礼记》等儒家经典课子、课孙。洪亮吉《伊封翁墓表》载:
其课孙秉绶也,一与课子同。《论语》《礼经》皆公所手授,并携与卧起。
伊秉绶之父伊朝栋对其管教也十分严格。梁章钜《浪迹三谈》载:
墨卿自言少侍其尊甫云林光禄公,值有谬误事。公怒,欲扑责之。门客为之解劝,因罚令一夜读《离骚》自赎。墨卿自初更朗诵至鸡三鸣,即能背诵,一字不遗云云。
伊朝栋对伊秉绶的教导亦以宋儒之学为主,《清史稿》载:
秉绶承其父朝栋学,以宋儒为宗。
姚鼐《光禄墓铭》载:
当雍正、乾隆之间,宁化有雷副都御史鋐、阴先生承方,以朱子之学讲于里中,劝教学者。公少,以二人为师友,故其生平言语动作不苟,而于取舍进退,常有以自守也。
乾隆五十四年,三十六岁的伊秉绶高中进士,在刑部学习观政三年,任额外主事三年,授浙江司主事三年,升直隶司员外郎一年多,先后在京十年。
嘉庆初,出任广东惠州知府,铲除掳人勒赎的土匪。在惠州期间兴利除弊,勤政爱民,并致力于地方文化建设,奖掖后学,创办书院,重用人才。他在重修苏东坡故居时,意外地从墨池里发现苏氏珍爱的“德有邻堂”端砚。后来伊秉绶把此砚带回宁化老家,并把书斋命名“赐砚斋”,他用这块端砚磨墨书写的字特别漂亮。伊秉绶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
昭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伊秉绶任扬州知府时,颇讲求美食,本来伊府的炒面、烩面、捞面与江南的通常制法相仿,而伊秉绶家中所制,则有不同:乃是将生面条先用油炸,约至半酥,留为后用,在上口时的爽滑之外,又多一层酥香,即成为“伊府面”了。又有一说指此面是伊秉绶创于惠州任上,故广东至今有“伊面”之名。伊秉绶在扬州勘灾必逐户亲阅手记。
1802年(嘉庆七年),伊秉绶54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洒泪送别。他以父丧离职,遂不再出。62岁病逝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
伊秉绶工诗古文,究心理学,尤精书法。有《留春草堂诗钞》等。何绍基写诗称颂其书法说:
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筒。行草也无唐后法,悬崖溜雨如荒藓。
清代永昌知府、嘉庆进士宋湘赠伊秉绶联为:
鹏化四溟归碧落;鹤栖三岛接青霞。
伊秉绶为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乾嘉八隶之首,他的隶书与擅长篆书的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