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懂得利他的人,才是值得深交的人
(2024-08-31 10:13:05)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懂得利他的人,才是值得深交的人
原创 卡片写作牧之 让自己变好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说一个人的人际关系重要吗?
相信很多人的回答肯定都是——很重要!虽然很重要,但在生活中,很多人又不愿意主动扩展自己的人际圈子,好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认知:做人不能太功利!
相反,我们求人办事的时候却心安理得。
《人际陷阱》的作者艾米尼亚·伊贝拉说:不要去讨论人际关系有没有功利性的问题,讨论这种问题就是浪费时间,而是去感受它的价值。
比如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虽然我们主动认识人、结交人,是为了获得自己想知道的信息或者价值,甚至希望他人能为我们提供帮助,但同样,我们也能为他人提供信息和价值,甚至给予别人帮助,这是人与人开始交往的一段缘分。
就像我们并不会计较父母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投入多少成本,两个人结婚谁付出的多、谁付出的少,而我们只会去感受婚姻带给我们的幸福,孩子带给我们的快乐。
如果非要从功利视角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变成一件算账的事,要么别人帮助我们,我们没有帮助别人,显得我们做了一件功利的事;要么我们帮助了别人,别人帮不了我们,就开始衡量帮助别人的实用价值,变成无利不起早的事。
这种看待人际关系的思维,会使我们陷入人际关系的狭隘陷阱当中。
我经常拿一个故事举例:
水沟里躺着一个人,有个路过的人说:咦~~那是个醉汉!
当我们说那个人是个醉汉时,其实心里早已经预判了,只有醉汉才会躺水沟里。
而另外一个人跑过去:这个人跌倒了需要帮助。
面对同样一件事,为什么会有人跟我们得出相反的结论,甚至不同的行为反应呢?
答案就是人的思维方式,因为这个人的前提假定是——无论谁躺在沟里,他都需要周围人的帮助。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实际上反应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判断方式。有些人习惯用既定的标签去定义他人,而有些人则更倾向于从眼前的具体情况出发,给予同情和帮助。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差异无处不在。
比如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一位老人步履蹒跚,有人会认为他只是行动不便,而有的人则会主动上前搀扶。
比如在职场中,面对出了一个差错的工作同事,有人会认为他是能力不足,应被踢出自己的团队;而有的人则会试图了解背后的原因,给予一些支持和帮助。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不仅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也影响我们自己的心态和幸福感。
当我们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时,我们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人际关系的温暖。如果我们总是用批判或标签化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我们可能会陷入孤独和不满。
所以,我们需要反省自己的思维方式,并尝试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能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认识这个世界。
我们在宽容和帮助他人的同时,其实也是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获得更多额外的成就感和进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