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怀素草书《秋兴八首》(日本藏)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怀素草书《秋兴八首》(日本藏)
原创 墨语亭 墨语亭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浩瀚星空中,唐代书法家怀素的草书如同璀璨星辰,以其奔放不羁、自由流畅的风格独步书坛。而当他以独特的笔法和深厚的情感,将杜甫的《秋兴八首》这一组深沉悲壮、意境宏大的诗作以草书形式呈现时,更是将书法与文学之美完美融合,成为了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
怀素草书《秋兴八首》册,纸本32x36cm,宇野雪村旧藏、日本大东文化大学书道研究所藏。
篆书題簽:唐懐素書
怀素,字藏真,僧名怀素,是唐代著名的草书大家,与张旭并称为“颠张狂素”,以其狂放不羁的草书风格闻名于世。他的草书,既继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传统,又吸收了张旭等前辈书家的精髓,同时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怀素体”。怀素的草书,笔势连绵不断,线条变化多端,既有雄浑苍劲之力,又不失灵动飘逸之美,充分展现了书家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秋兴八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共八首,每首都以深秋的景象为引子,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衰、个人身世、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这组诗以其丰富的意象、深沉的情感和精妙的艺术构思,被誉为杜甫诗歌的巅峰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情感与笔法的融合
:怀素在书写《秋兴八首》时,深刻理解了杜甫诗中的情感世界,将其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个人遭遇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秋景的描绘,通过草书这一艺术形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他的笔法随着情感的起伏而变化,时而激昂奔放,时而低回婉转,与诗作的情感脉络紧密相连。
2、线条的韵律与节奏
:怀素的草书线条极富韵律感和节奏感,他在书写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提按、顿挫、转折等笔法技巧,使每一根线条都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感。这种线条的韵律与节奏,与《秋兴八首》中诗句的抑扬顿挫、音韵和谐相呼应,形成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3.章法的布局与呼应
:在章法布局上,怀素也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造诣。他根据诗作的内容和情感变化,合理安排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空间关系,使整幅作品既有整体感又不失局部的变化。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草书特有的连带、呼应等手法,使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怀素草书《秋兴八首》不仅是书法艺术中的瑰宝,更是文学与书法完美结合的典范。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情感内涵,展现了怀素作为书法大家的卓越才华和深厚底蕴。同时,它也让我们在欣赏书法之美的同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杜甫诗歌的魅力和力量。这件作品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启示和精神财富。
人物介绍:
怀素(737年~799年),唐代杰出书法家,史称“草圣”。俗姓钱,字藏真,僧名怀素,永州零陵(今湖南永州)人,后移居长沙。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的侄子。
怀素早年出家为僧。大历三年(768年)至七年(772年),负笈赴京,走访名家,书名大振。大历七年(772年),怀素在洛阳谒访颜真卿,向颜真卿介绍其笔法“折钗股”,颜真卿则向其讲了自己的“屋漏痕”,怀素大为敬佩,拜颜真卿为师。颜真卿为其作《怀素上人草书歌》。不久,怀素回湖州省亲。在湖州期间,拜会了陆羽、皎然等名士。怀素出家以后,经禅之余,弄笔不辍。后其觉得所见不广,又云游长安、洛阳等地,见到一些珍贵的书法精品,豁然开朗,书艺大进。其沉迷于草书,又喜喝酒,酒阑兴起,拿起笔就写。怀素晚年在四川成都宝园寺度过。于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圆寂。
怀素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怀素小草“纸本”真迹的发现,也标志着唐代小草书法的最高水平,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怀素作为“天下第一草书”的作者,以“瘦劲超逸”的笔法蜚声朝野,蒋之奇曾称赞怀素:“草书有妙理,惟怀素为得之。”现存的唐代怀素真迹只有三件:分别是《苦笋帖》《小草千字文》纸本和《自叙帖》。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