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孙过庭《书谱》(高清)上阳台主人释文(九)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孙过庭《书谱》(高清)上阳台主人释文(九)
原创 上阳台主人 阿斑诗书画
孙过庭《书谱》释文(九)
上阳台主人
约理赡,迹显心通。披(卷可明),
下笔无滞。诡词异(说),(非)所详焉。然今之所陈,务(裨学)
探究笔法的根源,分析笔法的流派,最好做得既简洁又完备,既清楚又明白,文从字顺,深入浅出。奇谈怪论,不是我所论述的。
我所论述的,一定要对学习书法的人有所帮助。
者。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惟
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致使摹蹋日广,研习岁
只要是王羲之的书法,世世代代都有很多赞誉和学习,实在应该把他当做宗师巨匠,当做主要取法的目标。他的书法哪里只是简单的贯通古今呢?
那真的是是情感内容与书法形式的高度融合!
仅此一点,就使得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多地被临摹,被捶拓,
滋,先后著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或)效与?
试言其由,略陈数意。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
王羲之以前的名家,王羲之以后的书法,大多湮没无闻,散失殆尽。
只有王羲之,只有他的书法,彪炳史册,代代流传。
这难道不是很说明问题吗?
我想试着谈谈其中的原由,于是简单地罗列了几点。
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学)斯并代俗所传,
真行绝致者也。写《乐毅》则情多拂郁;书《画赞》则
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
仅以《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等帖为例——它们都是世俗传习的法帖,是楷和行的最佳范本。
《乐毅论》的内容是为乐毅鸣不平,王羲之的书法就显得如对至尊,雍容典范;《东方朔画赞》的内容是记载东方朔的奇人异事,王羲之的书法就显得意境瑰丽,想象斑斓;《黄庭经》的内容玄而又玄,王羲之的书法也飘飘欲仙;《太师箴》的内容有向往有批判,王羲之的书法也激荡回环;
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
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啴嗳
之奏;驰神睢涣,方思藻绘(之)文。虽其目击道存,尚或
心迷义舛。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
《兰亭序》胸怀奔放,王羲之的书法也更加飘然;《告誓文》一肚子牢骚无处发泄,王羲之的书法也情拘志惨。这就是所谓的真性情——欢笑时溢于言表,哀伤处痛贯心肝。难道不应该这样吗?志在高山流水,才能奏出典雅之乐;心如天马神龙,才能写下华美之文。情深调和,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这么简单的道理,虽然每个人都能够看得见个大概齐,说得出个子丑寅卯,但不一定总结得透彻玲珑。
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
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夫运用之方,虽
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目前。差之一豪,失之千里,苟知
都在做一些巧立名目、区分字体的蠢事。他们哪里知道,这林林总总的不同风格,都缘自心,缘自情,缘自意?写文章,也要先有情啊。没有真情,哪能写出《离骚》,哪能写出《国风》?老天爷也有秉性啊!没有秉性,哪儿来的雨骤风狂?哪儿来的春和景明?这些没头脑的家伙呀,丢掉了艺术创作中最关键的情感因素,得到的一知半解也和真正的书道大相径庭。王羲之写字的时候,哪里有什么体啊!虽然王羲之的书法有王羲之的特色,但是书法创作有各种不同的境况。一点点的不同,都会造就千差万别。
(注:里,书法创作中不能写成“裡”或“裏”,里表示距离,“裡”或“裏”表示方位,不能混用。)
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
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
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
见全牛。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
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窥于众术,断可极
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可以达到王羲之的兼通之境了。当然,还要不断地练习,王羲之也说过要精熟。如果已经达到笔法精熟,各种规矩又了然于胸,那么就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意在笔先,充分享受书法的各种妙趣。就如同弘羊精于布算,也好比庖丁熟悉解牛,布算之妙可以大到无边无际,解牛之乐眼前只是骨肉分离。曾经有一些人向我求教,我只是粗略地讲解了一下笔法的纲要,他们就可以体会到心手相畅的乐趣。他们可能没有记住这些言辞,但也都可以领会到意在笔先的真谛。他们即便没有掌握各种技巧,也可以达到一定的书法造诣了。
于所诣矣。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不如老)学成
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
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
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再说说年龄的问题。小屁孩的时候,容易立规矩;上了年纪呢,容易理解规矩。学习书法的过程,大概会经历三种境界。每到一种境界,书风都会发生大的变化。刚学习分布的时候,一门心思地追求平正;知道平正之后呢,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仲尼
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
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是以右军
又一定会追求险绝。达到险绝之后,又归于一种平正。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是学历和见识没达到高的境界;慢慢地,又有点儿冒进主义,急于求成,反而过了火候;最后才达到融会贯通,炉火纯青,人书俱老。孔子说过,五十知命,七十从心。也就是说,岁月的积淀,还是很有分量的。
所以,在书法创作中达到平正之境,体悟各种不同条件下的风格,就如同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大动作,有着各种畅达和舒适。也好比经过长时间思考之后的说话,总是那么切中肯綮。
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
而风规自远。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
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或有鄙其所作,
或乃矜其所运。自矜者将穷性域,绝于诱进之途;自
所以,王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至臻至善,因为这个时候思虑通达,志气和平,不偏激不凌厉,书风已经稳定下来。自王献之以后的书法家,哪个不是鼓噪抓狂、自我标榜?他们的书法,哪个不是向壁虚造,狂怪怒张?哪里只是功力不够哇?书法的神采、情趣都差距悬殊。这些人中间,有的人也看自己的作品不顺眼,有的人却总是狂妄自大。
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嗟乎!盖有学而不能,未
有不学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断可明焉。然消息多方,性情
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或恬憺雍容,内涵筋
自大的人,缺乏继续奋斗的精神而断绝进取之路;能看自己作品不顺眼的人,因为总想着自身的改变,或许还可以达到成功的目标。书法的学习,下苦功夫也不一定有结果,哪有不下苦功就一步登天的?看看当今那些所谓的丑书大家,偏锋大师,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再说说眼力的问题。
对于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我们得到的信息可能是多方面的,甚至是混乱的,错误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往往每个人的感受也不一致。
有的阳刚,有的阴柔,有的闲适,有的紧张,有的表面上淡泊宁静,实际上绵里藏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