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直指人心--禅师如何用行为语言打破二元思维的局限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直指人心--禅师如何用行为语言打破二元思维的局限
原创 释传明 柘荣东山寺
禅宗在唐五代年间是最纯正的,那时的大禅师们既通达世间法,又通达佛法,具足正见,而且能够做到见行不二。
禅师们在表达正见时,非常的清楚而准确。
我们讲禅宗不可说,并非真的不能说,如果完全说不出来,那是无能。但要完全说清楚,那也是万万不能的。
我们的思维是有局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一切完全表达清楚。
所谓“不立文字”不是不要文字,而是文字不能完全表达诸法实相,只能表达局部的、相对的真理,不能表达那种超越能所的实相。
凡是超越能所对立的是胜义谛,是不可思议的。凡是能够说出来的都是世俗谛,属于相对层面。
我们的思维比行为慢,行为更加直截了当。如开车,紧急情况,身体本能地反应,并作出处理。如需要先动念想想要挂几档,早来不及了。
禅宗不重视语言文字的表达,而是重视心行是否做到。
心行有几个层面:
一、能所对立强烈,比如发脾气,指向性特别强,巴不得把对方灭了。
二、能所由强变弱,转为弱能所时,是一种不具体的模糊心态。
三、再深入地分析下去,就是本觉智大海,到了那个状态,没有本质性的差别,完全超越能所对立。
无分别与有分别是不矛盾的。
就像大海的表面,波涛汹涌,正如心剧烈活动时的状态,而内心最深层的地方就像大海深处,是平静的。
深处的平静跟海面的起伏动荡,并没有绝对的界线,是不可割裂地连在一起。
只不过我们的心不够细,观察不到内心深层次的状态,我们没办法做到无分别与有分别的统一,而是执着表面的差别为“我”。
禅宗就是要破除这个局限。
比如文偃禅师的故事,他跟志澄律师出家之后,自认为没有开悟,就到睦州参谒道明禅师。
道明问他来干什么?文偃说:“没明白诸法实相,心里很不安,请您指示。”
道明禅师把门打开,看了一眼,砰一下就关了。文偃并不灰心,又去敲门。道明打开门探出头,又关了!
第三次,他心里就有准备了,等门一开就快速挤进去,一只脚在内,一只脚在外。道明突然抓住冲他说:“道!道!”这时候,他正想说还没说出来,被道明推出,并说:“秦时镀轹钻”。
这句话不知道具体所指,但肯定是一种古老而又没坏掉的东西,其实是指佛性。道明通过非常显白的话,强迫夺去了文偃的“所”,即禅宗早期常用的方法之一——“夺所”。
然后门又被强硬地关上,文偃的脚就被压断了,就在疼痛难忍的一刹那,文偃悟道了。
文偃被猝然抓住了以后,说不出话来,道明禅师马上指出“不粘着对象的心态”,没有所,也就谈不到能。
这是道明禅师直指人心,令文偃直了见性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