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高深莫测的“笔法”,被蔡文姬用两个字说透,搞明白就能成为大师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高深莫测的“笔法”,被蔡文姬用两个字说透,搞明白就能成为大师
原创 五体八法 五体八法
评价一件书法的优劣,笔画、结构、章法、墨法、媒材、装裱、印章、作者身份、题跋等都是重要的参考指标。而这些指标又能分出个主要和次要、核心与边缘。所有要素中,笔法无疑是至关重要和起决定作用的。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就是说,除了“笔法”,其他都是在变化的,即使过去上千年,笔法依旧适用。所以说,当代人如果想超越古人,学到笔法精髓才是正道。
历史上关于“笔法”的记载往往玄之又玄、高深莫测,比如《法书要录》《笔髓论》都说它是由神仙所创,而第一代传人是汉末大儒蔡邕,王羲之笔法是“石室神授”,王献之是“飞鸟传授”等。
这些将“笔法”神化的说法并不可信,蔡文姬总结其父蔡邕仅用两个字就说出了它的精髓,那就是“疾涩”。他在《笔势》中说:“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即书写有二种方法:一是迅疾,一是迟涩,掌握了这两种方法,书写之妙处也就尽数得到了。
蔡邕在《九势》中进一步解释了何为“疾”、何为“涩”: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疾”也就是笔速迅速快捷,通常表现在啄画,也就是短撇和竖画向上的一挑中,写得时候要像飞鸟啄食一般急促敏捷。
“涩”也就是行笔迟涩、不顺滑,如同收紧缰绳、艰难前行,笔速较慢,笔尖变化动作极多。以疾、涩形成的“势”,就使得作品全卷风采奕奕,静中有动。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疾涩并不仅仅指书写速度,还包括力度和方向。
就以“势”这个字为例,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很多,笔速较疾,往往还被带来起、收、转折时一搨直下,露锋书写、中锋侧锋并用的效果。而用笔较为迟涩,可以更细致处理藏锋、衄挫、飞白、提按、顿挫等效果。
在处理“涩”时,我们要明白它并不是一味降低笔速就能做到,而是要领略用笔时笔尖与纸张的摩擦力,是这种“抓地力”带来了书写的减速。很多书家临摹清末碑学大师的作品,就是为了领悟他们是如何用“涩”的。
南宋书论家姜夔曾说:“缓(涩)以效古,急(疾)以出奇”,两者兼用,笔画、结构、章法、墨法便能既严谨细腻,又不乏个性与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