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那些没有载入史册的碑形墓石,却是北魏艺术的上乘之作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那些没有载入史册的碑形墓石,却是北魏艺术的上乘之作
来源:水生烟客
文案|水生烟客
编辑|水生烟客
前言
在北魏,楷书在书法上独树一帜,为后人所学习,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北魏时代的书法作品,多留于后世的墓志或塑像,多以正楷形式出现,但相对于钟、王而言,又有了很大的突破与发展。
这一时代对书法发展的影响,丝毫不比贴画逊色。
特别是到了清朝,碑学大盛,雄浑、豪放、古朴的北碑书法风格,更是被人们奉为楷模,成就了何绍基,张裕钊,赵之谦,康有为,李瑞清等一大群魏碑书法风格的代表性书法家,这种风格的影响,至今仍在。
一、对北魏遗迹的新释义
近年来,由于有许多魏碑的发现,使人们对于习研究魏碑的方法,有了更多的选择,而对它的研究,也变得更为专业和系统化。
魏晋南北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禁忌时期,但因为各个朝代的统治尺度不同,很多原本应该刻在墓碑上的碑文都被改为了墓志。
从保护和传承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在这个时代的墓志里,有些居然是古代人用朱砂书写在石头或砖上的文字,让我们今天对魏碑的鉴赏和学习有了一个更为直接的了解。
“以剑观笔”,是齐功前辈在《论述绝句》中提出的看法。要想完全参悟启功先天意,确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对悟性有很高的要求。
1.时代性
北魏虽然时间很短暂,仅有149年的时间,但是它之间的社会变化,前后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在这短短的149年里,北魏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演绎了一场汉化史。
鲜卑人以汉字为根基,在平城时代,魏晋书碑志的结构和笔法,都是从篆书中汲取了大量的精华,而在洛阳时代,更是出现了“一碑独一,莫有雷同”的现象。
2.写意风格
在北魏时期,由于地域、文化以及书写者书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所书写出来的书法作品在风格上也各有不同。
有时,即使是为同一个人所书,也因所书年代不同,而其风格各不相同,至北魏末年,“不同人物,不同面貌,不同风格”的书法风气渐趋盛行。
3.刊刻艺术水准
作者在刊刻技法上的不同,对魏碑的创作风格也有很大的影响,北魏时代的墓志,大多都是对墓碑主人生平事迹的评价,刊刻者大多都是一些书画造诣较低的工匠,所以并没有将墓碑的原本面貌展现出来。
与北宋之后的“细刻工”相比,北魏时期的刊刻作品更具有“直来直去”的风格,这是魏碑作品独特的一个主要原因。
4.材料要素
柔软细腻的石料,有利于刊刻过程中刊刻者对笔画的精确性的掌握,通常魏碑字口清晰,笔画清晰,能够更好地表达笔画的意思。
相反,那些粗糙而直接的石头,在刊刻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作者的意图而发生变化,刊刻者也会顺水推舟,给自己增添一些惊喜。
5.保管
魏碑多是暴露在天然环境中,历经数千年岁月侵蚀,再加上人为破坏,上面的字迹大多斑驳,但也更显古朴美丽。
墓碑被深埋在土里,保存的比较好,从现在的发掘状况来看,大部分都是字音清晰,比较完整的,所以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必须要有更深刻的领悟。
6.字迹特征
《任法悦墓表》是系高昌墓8种表种中的一种,在20世纪30年代,在新疆吐鲁番雅尔湖畔发现,是北魏时期墓表。
朱字为砖质,高33厘米,宽度33.5厘米,8条线,63个字符,现在收藏在故宫京故宫博物院。
这一块碑文,因为年代久远,并未受到任何的影响,所以,这一块碑文,字文清楚完整,可以直接看到古人的书法,是一种很好的证据,也是一种很好的证明。
对比同一时代的墓志铭,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墓志铭的书写有以下的明显特征。
1.方方正正,圆润,朱文碑文为先贤亲笔所书,蕴含着强烈的书法意蕴。笔法的起落和转折,都是方方正正,不像石碑上的刻字,锋芒毕露。
2.曲直相辅相成,笔法既有平直,又有弧度,比之石碑上的方正笔法,要灵动许多。
3.用笔时,不仅能看到粗壮的线条,还能看到墨色的深浅,以及用笔的重量,比起石碑时,用笔时的呆板和简单,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特点。
4.笔意交融,用笔流畅,笔划之间,多为行书、隶书的笔意,这一点,在《朱字墓志铭》的作品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二、清代尚碑原缘与刻划考辨
自清中叶以来,沿袭于明代末期的书法帖逐渐由盛转衰,而碑文又开始出现了繁荣。
至清朝中叶,尚碑之风已经形成,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
“碑林大波,孩儿三尺,十室之会,皆口北碑;而写魏体者,盖俗亦已能也。”
由此可窥得魏碑盛行之盛。
1.尚碑原缘由
19世纪,中国面临着外敌侵略,内乱不断,国势衰败,政府软弱无能,激起了一股爱国之心。
与此同时,书坛上也出现了一股反对“二王”,提倡碑学的热潮,这一股热潮,让那些对帖学有怨言的书画家们,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和吸引力。
一段时间以来,在阮元、鲍世臣和康有为的倡导下,碑学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实践者,使其走向了一个繁荣的时代。
这位清朝的石碑,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他对魏碑的精髓和美有了深刻的领悟,作品给人一种端庄、浑厚的感觉。
2.对书法艺术的考辨
赵之谦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他的楷书大多取法魏碑,刚劲有力,化古为新,注重对魏碑的意的把握。
从赵之谦的《杂录项峻徐整书》中,可以看出,这一幅字,虽然不是那种直来直去的笔法,但依然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强烈的魏晋风范。
这幅作品在结构上注重了上紧下松,左边的笔划尽可能的舒展,让人感觉到了一种开放的感觉,既不拘泥于细节,也不失端庄飘逸。
比如这幅作品中的“天”和“子”,上面的线条变得更细,而“天”和“子”的勾划则变得更加松散。
刚柔并济,这是赵之谦楷书中最大的特色之一,“欲右先左”和“欲下先”的起笔风格,也是他这幅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唐楷虽然也用了同样的起笔法,但给人的感觉却完全不同。这一次,他几乎是在空中画出了一幅龙飞凤舞的画卷。
在运笔的过程中,他的运笔沉稳,大胆地铺展毛笔,使用边角,使他的笔划显得苍劲而丰富,飘逸而又婉转。
每一笔每一划都恰到好处,不疾不徐,优雅细腻,显示出书家超群的墨法,以及他对魏碑用法的见解。
在转折点上,大部分都是以肩膀为中心,笔尖在右下一点,就会在转折点上,形成一个巨大的三角,然后再将笔尖朝下,很是随意,很是灵动。如此豪放的画风,书家需对笔墨有很好的掌控力。
至于墨的运用,他很少使用枯墨和飞白,更多地使用饱满的墨汁,他用自己的速度和抬高来表达自己的重量,每一笔一划都恰到好处,让每一笔都能娓娓道来。
同时,也能让观者体会到书法的精妙与洒脱。“密不可入缝,宽可入马蹄”,是其作品的真谛。
三、今人对碑刻的研究与反思
1.清朝尚碑制的延续
尚碑学在清朝是一种继承和发展,历史上有很多清代的碑刻,他们的作品都能流传下来,为后人学习魏碑,创造了很多榜样。
另外,清朝学者对于魏碑的理解与研究,也有许多相关的著作,这些著作也为后世学者们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2.多样化的美学诉求
以“二王”为风一的帖学之风,在各个时期受到书法家的推崇,并在清代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了墓志铭的道路。
除了魏碑的大部分楷书作品之外,还有不少人将魏碑的笔意融入到了行书、隶书和草书之中,这是现代书法美学多元化发展的一个体现。
3.研究数据的丰富
近几年,伴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北魏书法卷的发掘,为研究习北魏书法卷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材料。
《书法丛刊》从198期一直到2003期,仅刊登《元苌墓志》,《元瓒墓志》,《元怀墓志》,《元略墓志》,《元简墓志》等30多部作品,随着印刷业的飞速发展,这些作品的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后世的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现在刻碑的人很多,但论品质,论书法,论对碑文的理解,却是越来越差。说到现代书法大家,孙伯翔和王学仲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方正,灵活,随心所欲,不顾笨重,这幅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磅礴大气。然而,孙先生将魏碑笔意融合于行书作品之中,多少显得有些矫揉造作。
又比如北京的李松,他的魏碑也是极好的,但他的书法中缺少了一股刚劲,而且他的书法趋向于形式主义,千言万语只有一句话。
在“国字号”书会上,大部分都是以行草为主,篆书为辅。在所有的楷书作品中,唐楷只占了不到三成,大部分都是以碑刻为主。
从石碑上的字迹来看,大多都是一些夸张的笔触,扭曲的线条,以及刀刻斧凿的痕迹。
刻碑要有一种文人气质,但这并不是魏碑最基本的灵感,如果我们误读了魏碑的精髓,那就不可能有这种气质了。
通过对魏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魏碑,更好地了解魏碑的特点。今人研习魏碑,其作品的归纳性,主要是受到“外因”与“内因”的影响。
所谓“内因”,就是魏碑的时代特点、地域差异、书法家的个人书法能力、书法环境等因素,不同的书法家,追求的是不同的美学取向和艺术风格,而这些因素对于学习魏碑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
所谓“外因”,是指刊刻水平,保存状况,印刷水准等方面。
结语
魏碑的古朴,为书法家提供了很大的想象力,粗犷有力的笔触,让人听了之后,只觉得耳目一清,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这也符合了某些人对美的追求,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很多人都太小看了魏碑本身的技术,认为只要是模仿的,就是真正的魏碑。
所以在写字的时候,都是采用简单的程式化和机械化的手法,如此一来,就失去了魏碑本身的美。
没有仔细的思考,他所得到的,只是一种形式,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石气”也不是真正的书香之气。
在正楷史上,北碑体是一段不同寻常的重大历史,书法风格多样,姿态万千。
只有对北碑有更深刻的认识,更清楚其发展的脉络,更好地把握其本质之美,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学习去伪存真,这样,你就能够找到一条更好地学习北碑的道路。盲目的跟风,就会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