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珍藏60余年的欧楷,为何不肯轻易示人?“津门第一楷”今日

(2023-07-08 09:18:46)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书法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珍藏60余年的欧楷,为何不肯轻易示人?“津门第一楷”今日曝光!




来源:原创魏宝国书法

说到欧楷,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欧阳询的《九成宫碑》,或者《化度寺碑》,那可是欧楷的源头,乃正宗的欧楷。

这里要说的是欧楷的主人欧阳询老爷子的徒子徒孙,清末民初的两位欧楷大家,一是王维贤,二是陈益椿,他们是旧时天津的两大欧楷高手!

王维贤在深入研究欧楷的基础上,又结合清代欧楷名家黄自元的欧楷《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创立了独具一格的“王体欧楷”,并传给了陈益椿。

因此,在旧时的天津,王维贤的“王体欧楷”,成为世人公认的“津门第一楷”!后来田蕴章效仿了王维贤的楷书,并传给了其弟田英章,于是又产生了田楷。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珍藏60余年的欧楷,为何不肯轻易示人?“津门第一楷”今日

旧时的文化、家学,都不轻易外传,收藏家的宝贝,更不轻易外传。有着“津门第一楷”的王维贤的“王体欧楷”的5副对联,也就尘封了60余年。

好的文化遗产,终究是要公之于世的!如今,民国时期的欧楷大师王维贤,他的对联书法已经大曝光,借此平台公之于世!

对联一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珍藏60余年的欧楷,为何不肯轻易示人?“津门第一楷”今日

这就是“王体欧楷”的创始人王维贤的楷书对联。欧楷的字形狭长、欧楷的于平正中见险劲的风格,在王维贤的笔下,已经清楚地表达出来了。

王维贤在欧楷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变革,一是笔画加强了厚重感,显得血肉丰满;二是加强了横画的抗肩角度,从而呈现出更为险峻的效果。

笔画爽利、结体严谨、章法和谐,构成王维贤书法的主要特征。在对比度上,注重了笔画的粗细变化,疏密讲究宽严得体,给人的感觉是神清气爽。

对联二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珍藏60余年的欧楷,为何不肯轻易示人?“津门第一楷”今日

田蕴章与田英章兄弟的楷书,他们兄弟认定为欧楷,而民间则称之为田楷,具体一点是“田楷欧体”,其实,王维贤的楷书,则成为了田氏兄弟欧楷的“跳板”,毕竟,他们是直接学习王维贤的“王体欧楷”的。

我们都提倡书法要追源头,要学古人。对于欧楷来说,从欧阳询的楷书入手,那才是王道呀!而田氏兄弟为何选择了直接学习王维贤的楷书呢?

在田氏兄弟看来,王维贤的楷书,更容易入门,其造型,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求近舍远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对联三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珍藏60余年的欧楷,为何不肯轻易示人?“津门第一楷”今日

这么说来,王维贤的楷书,就具备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引导价值。欧阳询的楷书都是碑刻,从一定程度上,少了一些书写性。而书写性才是书法的根本要求。

清代时期,欧阳询的楷书得到了发扬光大,主要是黄自元的《欧楷结构九十二法》,完善和发展了欧楷;而王维贤,则在黄自元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实践和丰富了黄自元的书法理论,也是对欧楷的发扬与光大!

王维贤的楷书,之所以成为“津门第一楷”,与他的完美的继承与创造是分不开的!对于欧楷的研究,他是以欧阳询的《化度寺碑》为宗主的。

对联四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珍藏60余年的欧楷,为何不肯轻易示人?“津门第一楷”今日

王维贤为何不是以《九成宫碑》为宗主,而选择了《化度寺碑》?一来,《化度寺碑》为欧阳询七十五岁时所作,已是人书俱老、登峰造极!二来,赵孟頫认为:“唐贞观间能善书者欧阳率更为最善,而《化度寺碑》又其最善者也!”

北宋名臣方雍见到《化度寺碑》,叹为至宝,后来竟演绎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庙里和尚以为《化度寺碑》这块石碑藏有宝贝,竟破石求之,一无所获,随后将碑丢弃。后来范雍将此碑藏于赐书阁。

对联五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珍藏60余年的欧楷,为何不肯轻易示人?“津门第一楷”今日

欧楷的每一块碑,都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王维贤在《化度寺碑》中,开发出了丰富的“矿产”,从而也使《化度寺碑》与《九成宫》相媲美,因此,这两块欧楷碑刻,也就成为欧楷众多碑刻中的两座高峰!

欧阳询、黄自元,王维贤,乃至二田,是欧楷的奠基人,传承者。其中,王维贤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王维贤的欧楷对联公之于世,就是欧楷的发扬光大之时!

王维贤的“王体欧楷”,无愧于“津门第一楷”,理应得到发扬和光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