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乾隆评价道:书有米之雄,无米之略。他以书法入画又出己意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乾隆评价道:书有米之雄,无米之略。他以书法入画又出己意
原创 卢秀辉 卢秀辉
《书法家诗传•三二六•张照》
诗文/卢秀辉
为张照得天歌
翰飞开,挥毫涸,振笔佳期抵却雰。
碧涧水,闲踱走,雅词成雾起氤氲。
青砖留有少年字,胸臆尤存幼稚文。
雨后澄鲜希彩色,久羁干练幸侥闻。
怀思作赋霞衣利,巧技嘉人凤轸曛。
弱冠风音幽意荐,依然白发气英纷。
玉壶光莹灵山屋,鹑结苍梧大隐军。
左右腕头如入旧,同源书画似重耘。
律仪正义惊邻座,诗贯长虹心难勤。
郁勃万推皆梦事,溪流泉响适从氛。
遗踪仍在瞻仰敬,果熟树红欢乐欣。
乾隆评价道:书有米之雄,无米之略。他以书法入画又出己意
张照(1691~1745),字得天,号泾南,亦号天瓶居士,江南娄县(今属上海)人。
张照的外祖父是王鸿绪的二哥王九龄。张照三岁时,他的母亲王氏就去世了。六岁时,张照的父亲张彚被授为徵仕郎,张照随父亲进京,看到了自己的外祖父王九龄和王项龄、王鸿绪等人。当时王家三兄弟都在朝廷为官,被康熙倚为重臣。
张照幼时聪明敏捷,口齿伶俐,父亲嫌他话多,给他取名“张默”,要他沉默如金。有一次,家中集会,高朋满座,热闹非凡。“张默”的伯父、在京城做官的张集也在座。“张默”听到有人在聊他伯父的名字,认为“集”字作名不太好。张默不解,便向说者讨教。客人说,“集”字拆开来是“佳”、“木”二字。古话说:“良禽择佳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仕。”佳木者,君王也,臣子怎么能用?“张默”一听,联想到自己的名字,岂不成了“黑”、“犬”?于是,他找父亲要求改名,并讲了其中情由,父亲认为他的想法也有道理,遂更名为照。张照《题蒋南沙画杂花诗•牵牛花》,诗云:
篱落有牵牛,花如碧玉簪。
秋雨一沾后,延蔓随低阴。
甫开即揪敛,不耐烈日临。
上有蟪蛄鸣,下为萧茵林。
对之怀履霜,弹我峄阳琴。
大易系苋陆,绘图意良深。
张照来北京后,跟从他的叔外公王鸿绪学书,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讲了一个故事:“尝闻横云山人每见其甥张得天之书辄呵斥,得天请笔法,山人曰,‘苦学古人,则自得之。’得天因匿山人作书之楼上三日,见山人先使人研墨盈盘,即出研墨者而键其门,乃启箧出绳系于阁枋,以架右肘,乃作之。得天出,效为之经月,又呈书,山人笑曰,‘汝岂见吾作书耶?’”包世臣这段话的意思是:苦学别人,不如自己探索。张照不信叔外公的话,仍连续三天藏在叔外公的书房,终于学到了王鸿绪的执笔法。包世臣弄错了一件事,王鸿绪不是张照的舅舅,而是他的叔外公。
在王鸿绪的指导下,张照从描红开始,摹习董其昌、王羲之、米芾、赵孟頫等诸家,主攻董其昌。张照为了增加写字的臂力,将铁尺或沙袋绑在手臂上。张照蘸水在青砖上练字,天长日久,青砖居然凹陷下去,状似砚台。到了十四五岁时,张照的书法已初具规模,显示出不俗的功力。张照《寿云上人七十》,诗云
云松老画师,现身为德士。
兰松怪石竹,小小六通戏。
京师大隐区,丈室蒲团地。
江山百代秀,尽落师圈里。
笔尖一指出,咫尺万里势。
身轻腊逾高,雀喜瓶间寄。
相忘居井蛇,那有上天刺。
于今七十年,应身常如意。
知无性七十,但有门不二。
我家宦京国,识师已三世。
师来道故旧,多余不知事。
笑指长须奴,见其双丫髻。
一叹岁月深,廿年屈伸臂。
后佛十二日,早余廿三岁。
高坐天花来,面目难为秘。
人天与佛祖,一样毫端绘。
在天为虚空,在地为物类。
当其下笔时,何者可思议。
未妨再七十,珍重眉毛翠。
康熙四十八年,张照十九岁,就中了进士,又进庶吉士,授为检讨。那年,他的外公王九龄去世,他的叔外公王鸿绪被免,他的伯外公王顼龄还为礼部侍郎。而王鸿绪的被免,不妨碍他修《明史》,他回江南时,带走了《明史》初稿。张照能入南书房,与他的三个外公不无关系,康熙对王家兄弟还是很有好感的。越明年,张照娶高士奇的孙女高祥为妻,高祥的嫁妆中有不少书法名迹,如《柳公权度人经》、《米芾书杜少陵诗》、《董其昌楷书千字文》等。高士奇虽已不在,但康熙对高家的恩馈基本无减。张照的伯父张集,历官户部、吏部、兵部左侍郎,这些广博的人脉为张照的仕途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张照书法
张照从康熙五十四年起,在南书房入值了八年,一直随伺康熙,深得恩宠。张照在给康熙帝御书“福寿”两字题跋时写道:“福寿二大字,章粲云汉,如青赤二气为景星,庆流子孙,如竹苇两草之被甘露。钦惟皇上好古喑嗜,宝由天纵,虽圣艺兼备犹辑熙殚心。昔唐太宗学二王书,《宝章待访录》谓破纸断麻取而华国,今皇上锡民福而平天寿,于兹六十年,为周秦两汉唐宋元明诸帝之所未有,御笔超绝,又合古来帝书臣书两俱第一。辛丑元日,翰林院检讨充南书房常直官臣张照恭记。”这马屁拍的山响,不忘记顺便也提携一下自己。张照《梦》,诗云:
故故新新暮更朝,是因是想任参寥。
乍离还道明明在,欲说翻成渐渐消。
佳处何妨留一世,昔人难得话连宵。
九天十地皆如此,君仆犹当爝火嘲。
鄂尔泰初为云贵总督时,实施“改土归流”,把少数民族地区由土司管理的方式改为由政府派官员管理。土司是民族首领,流官是朝廷官员。改革后,土司们不服归改,遂掀起叛乱。叛乱平定后,鄂尔泰开始在已经平定的地区设置流官,土司们又复叛,虽官兵征讨,此起彼伏。雍正责备鄂尔泰措置失当,张照当时任刑部尚书,素来不喜欢鄂尔泰的行事作风,上书自请去云贵安抚。
雍正十三年五月,雍正任命张照为抚定苗疆大臣。张照至贵州后,把云贵以上、下游为分,上游用云南、贵州兵,专属扬威将军哈元生征讨;下游用湖广、广东兵,由副将军董芳讨之。并写书信,令哈元生、董芳弹劾鄂尔泰。二个月后,雍正驾崩,鄂尔泰与张廷玉等同受遗命辅政,出任总理事务大臣,召张照还京,以湖广总督张广泗替换张照。张照还京后,乾隆遣罪张照,指责他因为对鄂尔泰的一私之见,挟私误军事。张广泗也上书弹劾张照在云贵所为是谬妄,哈元生、曹芳向朝廷递送了张照写给他们、要求弹劾鄂尔泰的书信,乾隆遂将张照夺职并逮捕下狱。
在鄂尔泰的作用下,廷议当斩张照,为乾隆所止。乾隆知道张照为鄂尔泰所恶,所以不想深究张照,免去他的死罪释放出狱,令他在武英殿修书处行走。第二年,又起用张照为内阁学士,南书房行走。乾隆七年,复为刑部尚书。张照《蓬莱》,诗云:
蓬莱山下水横波,流入银湾隔翠蛾。
天上星辰欢会少,壶中日月别离多。
鸾惊香梦红兰笑,花带愁痕青鸟歌。
昨日子登传敕去,一时齐羡下天河。
张照通晓音律,续修《律吕正义》后编。作有杂剧《月令应承》、《九九大庆》等;并作传奇《劝善金科》、《升平宝筏》,规模宏大,各有240出,供宫廷演出,开“连台本戏”之先河,为“连续剧第一人”。家富藏书,有藏书楼“天瓶斋”。被人称为“名楼、妙文、好字”,时为“三绝”。又主编了《石渠宝籍目录》,共44卷。
张照不但书艺造诣颇深,而且右手左手兼能挥毫,因而被称为“造化手”。他很早就注意到一般人用右手干的事,“左撇子”们用左手照样也能干好。他在学堂里学珠算,左手拨算盘,右手记数字,这时候,左手的作用似乎要大一些。更重要的是,不少优秀的左手书作品甚至呈现出某些特殊的风格。这一切都促使他用左手握起了毛笔,钻研双手挥毫的技艺。张照用左手写字,俯仰起伏,运笔流畅,向来为人称道,然而最风光的却是他坠马伤臂那一次。据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记载,当年他随乾隆皇帝出巡,不料从马上摔下来,右臂几乎折断。但是他靠左手向皇上进《荷叶唱和诗》,全作楷书,为乾隆大赞,“上大悦”,对张照更是青眼有加。
乾隆九年十二月,张照父亲张彚去世,时张照身体有疾,于乾隆十年正月,回家奔丧。临行,乾隆勉令他节哀顺变,务必不要伤心过度,注意身体。谁知,人行至徐州,终因沉疴太深,而卒于奔丧的路上,张照时年55岁。
张照书法学董其昌,得王鸿绪亲授。从米芾、赵孟頫出,得其率真,于变化多端中,精彩动人。乾隆评他的书法说:“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羲之后一个,舍照谁能若,即今观其迹,宛似成于作,精神贯注深,非人所能学。”虽过之,也不无缘由。
张照人称“名楼、妙文、好字”,合为“三绝”。他最长于画墨梅,疏花细蕊,极其雅秀。用墨干湿得宜,发枝布干亦极洒脱,备极闲逸,笔墨秀隽传神。所绘白描《大土像》,寥寥数笔,法相自佳。
卢秀辉治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