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楷书是怎么演变出来的?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楷书是怎么演变出来的?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说一下中国书法文化史上的两次重要隶变:
中国书法的两次隶变是两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法革命
(一)第一次隶变:由小篆演变成隶书
中国的书法从甲骨文开始,至秦统一中国之后,按照“车同轨,书同源”的要求,由丞相李斯在六国文字的基础上整理创造了“小篆”这种规范统一的书体,并作为官方书体在全国推广。
也许是李斯的小篆写起来太费劲,而且也不大好认读,实际在小篆产生之后就几乎同时产生了秦简书体,也就是最早的隶书,这种书体一直延用到三国时期。
隶书从简牍书发展而来,东汉是个分水岭,也就是东汉以前的隶书具有篆书的意味,东汉以后的隶书开始出现波磔,被称为“八分书”,为了区别东汉以前的“古隶”,这种隶书也被称为“今隶”。
(二)第二次隶变:由隶书演变成楷书和草书
书法的第二次隶变发生在三国至魏晋时期,比之第一次隶变意义更大,因为通过这次隶变产生了草书和楷书两种书体,使汉字的书写技法和书写速度发生了质的飞跃,是一次书法文化史上的重要革命。
隶书向草书演变不是本题所涉及的内容,暂且不论,在这里只说楷书的产生。
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经过了魏碑这个过渡书体。隶书发展到了北魏时期,书法开始向有棱有角的方笔书法发展,横画不再突出强调“蚕头雁尾”,而是出现了提按顿收的笔法。基本笔画也出现的撇笔、提笔、弯钩这样的楷书笔画,比原来的隶书复杂了许多,丰富了许多。
魏碑发展到西晋,或者就是王羲之时代,已经基本成型,比如这个时候王羲之的小楷已经基本脱离了隶书的样子,出现了全新的楷书形象。
楷书发展到唐朝完全成熟,并达到了顶峰,至今,唐楷仍然是楷书发展的最高水平。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楷书起源于魏晋时代,南北朝时分流发展,到隋开始融合,入唐以后开始成熟并出现了众多楷书艺术家。《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脱胎于汉隶,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