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2023-02-09 09:23:22)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书法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原创明子归来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冬日里的辽沈郊野

记得有一天在辽博看得昏天黑地,中午出来觅食。冬日的阳光似乎遥远到没了温度,凛冽的寒风无孔不入砭骨入髓。附近不远一个不知名的小区内居然有家臭鳜鱼,几个“冻人”的造访倒是让小小门面不再冷清。淅淅溜溜吃了,哆哆嗦嗦回返,排队,入场。拜溥仪所赐,不仅辽博一家独大,松辽一域或许都分到了一杯羹。文化自有先机,谁缩膀子谁吃亏。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北宋苏轼行书《阳羡帖》

旅顺博物馆的宝贝——东坡行书《阳羡帖》,纸本手卷,纵27.5厘米,横22.6厘米。元丰二年(1079)“乌台诗案”时,东坡遣家眷居阳羡(今江苏宜兴)。元丰七年(1084)离开黄州谪地,辗转重返朝堂,却是既不能容于新党、亦不能见谅于旧党。元丰八年(1085)回阳羡拟长居,“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未足伏腊(生活之需)”。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北宋苏轼行书《阳羡帖》(局部)。图源网络

此卷行书68字,记载东坡与友人通信商量买田之事,时48岁。字形结构虽似锋芒毕露,却又不失敦厚朴实。书体刚健婀娜、绵里藏针,足见其秀伟之气。帖中钤有元、明、清三代藏家印章及清内府藏玺。溥仪逊位之后,此卷一度辗转秘藏于长春伪皇宫“小白楼”,1945年遭乱兵哄抢而流落民间,1963年发现并征集。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北宋苏轼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8-1)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北宋苏轼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8-2)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北宋苏轼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8-3)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北宋苏轼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8-4)

吉林博物院的宝贝——东坡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白麻纸七纸接装手卷,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作于绍圣元年(1094),时59岁,为其晚年书法精品、遗墨之冠。前后总计680余字,为所见其存世墨迹字数最多者。正文单字大小如古泉,结体短肥,呈左低右高势,于下笔从容、行笔流畅中见其老辣苍健,首尾精气内蕴,无一笔失操纵,隐现汪洋豪宕之象。卷后有元张孔孙,明黄养正、李东阳、王穉登、王世茂、王世贞,明末清初张孝思诸人跋,《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北宋苏轼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8-5)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北宋苏轼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8-6)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北宋苏轼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8-7)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北宋苏轼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8-8)

看作品,更要看其背后。二赋分别作于元祐六、八年(1091、1093),“绍圣元年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均以酒为题材,以戏言成赋,共同反映了“一肚皮不入时宜”的东坡在羁旅中的惆怅心绪。子由说乃兄“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有学友说自己看到此卷时忽然失控落泪。其字里行间可见那种“万里归来颜愈少”的淡定从容,由是“胸有万卷,笔无点尘”。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北宋苏轼行书《洞庭春色赋》(局部)。图源网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北宋苏轼行书《中山松醪赋》(局部)。图源网络

此卷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仪逊位后辗转秘藏于长春伪皇宫,1945年散落民间,其间前隔水及引首处遭人为残损;1982年底发现并征集。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局部)

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宝贝——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纸本手卷,纵48.5厘米,横1500厘米。作于嘉靖十六年(1537),高头大卷,行书大字,与常见文氏小楷、小行书之面貌迥异。文乃苏州人,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与沈周共创“吴门画派”,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24-1)。图源网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24-2)。图源网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24-3)。图源网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24-4)。图源网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24-5)。图源网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24-6)。图源网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24-7)。图源网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24-8)。图源网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24-9)。图源网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24-10)。图源网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24-11)。图源网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24-12)。图源网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24-13)。图源网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24-14)。图源网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24-15)。图源网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24-16)。图源网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24-17)。图源网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24-18)。图源网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24-19)。图源网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24-20)。图源网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24-21)。图源网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24-22)。图源网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24-23)。图源网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明文徵明行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24-24)。图源网络

文氏为人谦和而耿介,晚年辞官归乡专事创作,享年90岁。此卷为其68岁之作,曾入藏清内府,上世纪70年代入藏沈阳故宫。行笔苍秀摆宕,转折处更见遒劲神力,结字尽现其疏朗清新本色,可谓骨韵兼擅、真力弥漫、气度恢宏、愈老愈精,适得黄山谷遗韵。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宋刻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辽宁省图书馆的宝贝——《宋刻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唐韩愈撰,宋朱熹考异,宋王伯大音释,宋绍定六年(1233)临江军学刻本,存五十卷;存世宋代雕版印刷书籍的“冠冕之作”,我国传世古籍顶级国宝。框高21.3厘米,宽14.5厘米。此集为韩愈诗文集,韩愈门人李汉编辑。全书散文三十卷、诗赋十卷,又宋人缉《外集》十卷。朱熹校理本韩集是韩愈文集中最重要、最权威的版本,汇集了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与南宋理学家朱熹两位先贤的学术成就。此临江军学本是宋代军学本之上品,可勘明清传本之讹误。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宋刻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局部)。图源网络

宋人印制此书相当考究,纸张原料采用了楮树皮和麻,色白而厚,两面光洁,且不易霉变。本集自明以后流传有序,从鉴藏印看,文徵明为其较早藏家,后为清宫旧藏;溥仪逊位后辗转携至长春伪皇宫,1945年入藏辽宁省图书馆;后在战乱中一册散佚,此册几经波折现入藏国家图书馆。一部典籍,两地分居。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辽风云:风中凌乱的故宫残叶

宋刻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局部)。图源网络

宋版书以其刻印精工和流传稀少,如今是全世界最昂贵的书籍,明末时就“有以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叶酬钱,每叶出二百……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坊间称“一页宋版,一两黄金”。2003年,一页南宋淳祐四年(1244)的宋版书上拍,成交价竟达49500元。我之所幸,只是见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