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元明小楷风格比较及成因探究——以赵孟頫、黄道周为例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元明小楷风格比较及成因探究——以赵孟頫、黄道周为例
来源:汉府古文化
文崔永升
摘要:小楷虽然是一种静态的书体,但也能以小见大体现书写者的性情。解析赵孟頫、黄道周小楷代表作《汲黯传》和《孝经颂》的书风差异,进而从二人生平、性情、书写背景等角度,考察二者小楷风格差异的原因。并得出以下结论:赵孟頫、黄道周二人的处世哲学、性情、对待书法的态度都有很大的差异,相应的是其书风的巨大差异。可见,书家个性、书写背景是决定作品风格的主要因素。二者小楷对当时及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并对当代小楷创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
赵孟頫、黄道周、小楷、比较研究
正文
中国书法史上历来都重视书品与人品的关系,虽然二者没有绝对必然的联系,但研究书家书风时必然要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思考。毋庸置疑的是,书家的性情对其书风的影响是直接的、必然的。然而在各类书体中,在表达性情方面,小楷无疑是比较隐晦的,小楷以小见大的特性正是本文研究的兴趣点所在。元明时期是魏晋以后小楷的兴盛期,赵孟頫、黄道周堪称代表,就其人品道德而言,也是世俗所谓“贰臣”与“忠烈”的代表。赵松雪小楷《汲黯传》与黄道周小楷《孝经颂》风格的面目迥异,究竟原因何在?正是本文有待探讨的问题。
黄道周《孝经颂》局部
首先,考察其二者代表作风格的差异,进而研究其成因。黄道周小楷《孝经》用笔简洁明快,峭劲凝重,点画多短促,下笔爽利,结字险劲奇崛,章法疏朗有致,这三点都和《汲黯传》有很大的差异。
仔细观察《孝经颂》的点画,横画与捺画令人感触最深。横画短小精悍,露锋入纸,即刻变粗,一弹即止抑或末端上挑,多取斜势,其爽劲之感犹如小鸟啄食。而赵松雪《汲黯传》的横画舒展悠长,如道士拂袖,而其势多平,书写时易于柔弱。与赵相比黄字的捺短而厚重,取势斜纵。点也多有不同,黄字之点多呈三角状,棱角分明,有向下连带之势。与点画方劲相映照的是其结字上的险劲奇崛,绝无四平八稳的平态,多欹侧生姿。章法上,行距远远大于字距,尽显清雄之气。《汲黯传》与《孝经颂》缘何有如此大的差异?谈及赵孟頫和黄道周,首先引起人们关注的往往是他们的政治际遇,落实到人品上就是“贰臣”与“忠烈”的不同观照。鉴于理性的思考,且不去纠结人品对书品的影响,我们来探讨一下赵孟頫和黄道周二人的性情和书写背景或可窥其端倪。
赵孟頫《汲黯传》局部
一、赵孟頫之性情与《汲黯传》的书写背景
赵孟頫(1254—1322),元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赵氏青少年时,便已才华出众,声名远播。赵氏二十五岁时,宋亡。“学而优则仕”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赵氏虽有报国之心,但对于蒙汉易代必然有所顾虑,故而其报国之思表达得极为含蓄,他在《赠别夹谷公》诗中说“青青蕙兰花,含英在林中。春风不披拂,胡能见幽心”。
元代国势稳定后,元世祖便派程钜夫下江南寻访遗逸,第三次赵孟頫才决定出仕。然而入仕之后的第二年,赵氏便生归隐之心,此后这种欲仕欲隐的矛盾心态始终伴随了他的一生。赵氏入宫后,在铲除桑哥丞相的过程中,显露了政治才能,深得元世祖赏识。忽必烈意欲重用之,然赵氏处事谨慎,做事始终很有分寸,以免引起蒙古人的猜忌和排斥,常常借故远离京师任职,而留心于书画金石文词佛老之间。仁宗即位后,赵氏又一次受到宠遇,官至一品。赵氏地位虽高,但于成宗朝起,大抵不涉政要。总之,“孟頫入仕之初,因种种不如意,常流露牢骚不满之语;但后来习惯仕途生涯,特别是晚年得到仁宗的恩宠,早年的心境也就发生了变化”。赵氏以此态度从政,虽然内心堪惭苦闷,倒也风平浪静。
赵氏极好交游,也深深懂得为官之道,他见风使舵,见人赋诗,因人而异,呈现出其思想复杂的一面。在赵孟頫内心里隐藏着三种语言:一是面对元朝皇帝,多表耿忠并歌功颂德。二是在当朝走红的官僚面前呈趋附之态。三是赵孟頫只有在至交面前和自吟中倾述心声,林泉之志是这方面的主题。
从赵孟頫政治生涯的总结可以观其性格:“纵观赵孟頫的一生仕途,平步青云,有惊无险。程钜夫下江南搜访遗逸,赵孟頫以退求进;入朝后,借刀杀桑哥又怕世祖死后失宠,退避三舍到济南府上。直到得到仁宗的恩宠,方才再次供奉朝中。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赵孟頫之仕元,是择官而仕,择地而居,他既不愿失去内廷的俸禄,又不愿失去江南的遗民群和文化圈,因而采用举荐江南文人入朝的方式以影响江南的文人群,这使赵孟頫和对方都在心理上得到某种平衡。可以说,赵孟頫周知官场韬略、通晓权术,处世圆滑审慎而不漏痕迹,维持了他在官场中和在隐士间的形象。”
从赵孟頫家世及身体状况看其性情:赵氏十二岁时,父亲卒于咸淳元年,精神极受挫折。南宋灭亡的第二年,赵父墓被盗,被迫转移墓穴,这对赵孟頫来说是一次极大的精神打击和羞辱。不久,其母丘氏故(赵孟頫是其父后妻所生,在家族中的地位很低)。再加一世疾病缠身,在此创痛中的赵孟頫,其心理是很难健全的。“在他的一生中,最缺乏的是来自父辈的阳刚之气,取而代之的是处世隐讳柔顺,加之以后特定的朝廷生活,遂练就了他多猜疑、警觉和过敏的个性。”
在赵孟頫的诗文里,时常流露出洒脱不羁的浪漫情调,但这掩饰不住他的本质性格。“在他复杂的个性心理中,最突出的是富有阴柔特性的多愁善感和抑郁惆怅”。儒家的道德修养以及抑郁性格和生活环境造成了他言行内敛、谨小慎微的处世态度,甚至自卑的病态心理。
赵氏书法,以二王为本,由宋高宗、智永追东晋之风,研习《兰亭序》《圣教序》《黄庭经》《洛神赋》《十七帖》,继承王羲之不激不厉的平和书风,潇洒蕴藉,沉稳而秀丽,极具东晋士人风流倜傥的气度。
赵氏小楷为历代推重,鲜于枢跋其《过秦论》云“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赵氏小楷主要得力于王羲之、王献之、锺繇、杨羲。赵孟頫的传世小楷中除了《书褉帖源流卷》《洛神赋》《过秦论》《汉汲黯传》等外,写有大量的佛道经卷。赵氏于写经用功之勤,历代书家无一过之,故其用笔精熟,下笔神速而备极楷则,笔力柔媚且风神奕奕。元末顾仲瑛跋赵书《参同契》云:“终七千余言,而无一滞笔也”,鲜于枢跋其《过秦论》云:“笔力柔媚,备极楷则。后之览者,岂知下笔神速如风雨耶。”
赵孟頫书《汉汲黯传小楷册》是在1320年。而管夫人死于延祐六年(1319),也就是管夫人死后一年赵书《汲黯传》。管夫人去世令赵孟頫悲痛不已,赵与其子将管夫人运至吴兴。延祐七年(1320)赵孟頫六十七岁居吴兴,忘却悲痛浸心于书画之中,这一年九月十三,与明远游西湖诸名刹,录东坡遗诗“古致错落,深得二王遗法”。清·安岐《墨缘汇观》曾著录评曰:“法唐人,清劲秀逸,超然脱俗,公书之最佳者”。至治二年(1322),赵孟頫六十九岁,这一年六月十六日,赵孟頫仍观书写字“笑谈如常”,至黄昏,逝于吴兴。
赵孟頫《汲黯传》局部
二、黄道周之性情与《孝经》的书写背景
黄道周(1585—1646),字幼平,或作幼玄,一字螭若,号石斋,漳浦(今福建省漳浦县)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他曾任南明吏部、兵部尚书,积极招募义兵,抵御清军南进,不幸兵败被俘,殉节于南京。他曾上疏斥宰辅杨昌嗣,并批评皇帝“忠佞不别,邪正淆矣,何以致治”。其直言不讳,令人敬畏,绝无婉约圆滑之态。死前留下“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的绝命书,可谓“壮怀激烈”。黄道周学问渊博,精天文历数诸术,工书善画。《明史》称其:“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严冷方刚,不谐流俗”。
黄道周的楷书溯源钟繇,用笔方劲刚健,有一股不可侵犯之势,主张遒媚加之浑深,因此他的楷书虽刚健如斩钉截铁,而丰腴处仍流露其清秀遒媚。一反元、明以来柔弱秀丽的书风,以刚健笔锋和峻肆的体势来表达性情。王文治《快雪堂跋》说他的“楷书遒劲,直逼钟、王。”其小楷代表作有《孝经》、《壬申元日诗册》、《张溥墓志铭》等,用笔简洁明快,多用方折,字势劲峭。
崇祯十一年(1638)七月平台抗辩获罪以后,八月调任江西布政司都事,实为流放。因时时直谏顶撞崇祯皇帝,并得罪对立派杨嗣昌等,黄道周受到他们的惩罚与迫害实是在情理之中。崇祯十二年(1639)冬,解学龙擢南京兵部右侍郎,1640年春解学龙将解任,遵例荐举属吏,其中就有黄道周,并对黄道周推具备至。崇祯大怒,削二人籍。逮下刑部狱,责其党邪乱政,并杖八十。后逮赴刑部西库司,黄道周因此卧病八十日,几乎丧命。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攻破洛阳杀福王朱常洵。
就是在这种外忧内患的背景下,在狱中身负病痛的黄道周“时时为书《孝经》以当役钱,凡手书孝经一百二十本,皆以狱卒持去,散尽无余。”我们不妨计算一下,黄道周在狱中呆八个月,平均每月要写十五部《孝经》,一部《孝经》三千字左右,而且有三个月只能俯卧以避杖疮。能否想象,只能俯卧以避杖疮的三个月是如何写孝经的呢?而其《孝经》无一不是恭谨不苟的精品,字字独立千钧,无一懈笔。其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艺术原动力来自何处?究其处世哲学就是以“孝”为核心的儒家哲学,艺术哲学上以“遒媚为宗”,实质上就是以“钟繇为宗”。大凡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在人生的危难时出精品,像屈原、司马迁、苏轼等。黄道周也是如此,他在人生危难之际就写出了大量的书法杰作,特别是一百二十本《孝经》。其身处危难志坚、心静正是大丈夫本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黄道周以被他视为“学问中第七八乘事”的书法来书写生命的追求与信仰。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正是黄道周的精神写照。
黄道周《孝经颂》局部
三、影响《汲黯传》和《孝经颂》风格因素及特色比较
对于赵孟頫、黄道周二者处世哲学、性情、对待书法的态度、书写背景等方面进行比较,其小楷代表作《汲黯传》和《孝经颂》特点的明显差异,自然就呈现出来。
处世哲学与处世态度方面,除了“学而优则仕”的共同点外,截然不同的是,赵孟頫显然有着明哲保身的意味;而黄道周则秉持着以“忠孝”为核心的儒家哲学,矢志不移。处世态度上也有着巨大的差异,可以说,赵孟頫乐事新朝,工于权术、为官圆滑而又谨小慎微、隐讳柔顺;黄道周则是“忠孝”为本,刚正不阿。
就性情而言,赵孟頫潇洒倜傥的背后是多愁善感、抑郁惆怅,多疑敏感、警觉审慎;黄道周则是始终如一的严冷方刚、不谐流俗、刚毅坚韧。
在对待书法的态度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赵孟頫提倡复古,崇尚二王,在观念和实践方面积极推进变革,关注整个时代的书法发展。“功名亦何有,富贵安足计。唯有百年后,文字可传世”而黄道周则将书法视为文人余事,以家国天下为重,他说:“作书是学问中第七八乘事”,“切勿以此关心”。
小楷《汲黯传》与《孝经颂》均作于晚年,可以说极具代表性。《汲黯传》书于去世前两年即1320年9月,时赵孟頫居吴兴,游西湖名刹,录东坡遗诗。1316年7月,进拜赵孟頫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用一品例,推恩三代,可谓荣耀之至,心境平易,又不乏和畅,因而《汲黯传》笔力柔媚、平和端详,呈现出雅静安娴、妍丽润秀的风姿。《孝经颂》作于去世前四年,即1641年,时外忧内患国之将亡,黄道周在狱中呆八个月身负病痛,其中,有三个月只能俯卧以避杖疮,平均日书千字,因而《孝经颂》方折劲峭、凝重奇崛,呈现出遒媚浑深、端严浑穆的儒者气象。
小楷虽是一种静态的书体,但往往也能以小见大体现书写者的心性,《汲黯传》与《孝经颂》在这方面表现得极为突出。通过论述与比较,若抛开道德层面因素对书法的影响,则可以看出书家个性、书写背景是决定作品风格的主要因素。
黄道周《孝经颂》局部
四、余论:赵孟頫、黄道周小楷书风的影响
赵孟頫、黄道周的书风对于当时及后世的书法创作有着积极的影响。在赵孟頫之后形成了“赵派书家群”以郭畀、钱良佑、张雨、朱德润、俞和等为代表。其中,俞和(1307—1382)终生以赵氏为追踪目标,其小楷与赵孟頫小楷“缜密”、“飞动”的特点逼似。黄道周的书风在当世就极具影响,影响到王铎(1592—1652)等人。黄道周长王铎七岁,天启二年,黄道周与王铎、倪元璐同举进士,在翰院相约攻书,他们都以锺王为宗。黄、王二人虽然政治追求与对书法的态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其小楷均出自锺繇,气息高古,体势宽博。
就当代书法创作而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小楷风格及其成因对于当代小楷书法创作有着很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当代小楷的创作取向大抵有三:
其一,以王羲之、王献之、赵孟頫、文徵明一派为取法对象。以古淡闲雅、俊朗秀逸为基调。章法以横成行竖有列、竖成列横无行为主。另外,在此基调的基础上间以行草,使小楷作品更加灵动流畅。
其二,以钟繇、黄道周、王宠为取法对象。以质朴古拙、宽博雄厚为基调。章法以竖成列横无行、竖无列横无行为主。其三,在以上两种主流书风的基础上吸收楼兰残纸、敦煌写经的意趣,来增加小楷创作的丰富性和趣味性。章法以无行无列为主,显得一派烂漫率意。因此,通过对小楷风格及其成因的对比探究来揭示书法风格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内在规律,对于书法史的研究及当代小楷书法创作有一定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