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现代画隐批评——陶博吾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现代画隐批评 —— 陶博吾
来源:寒味芳心
《画院画家》第二十三期
(福建省画院主办)
研究版块
栏目主持:罗方华
现代画隐批评
画 隐
文/洪惠镇
徐生翁
文/唐吟方
陶博吾
文/汪为新
沈红茶
文/唐吟方
懒 悟
文/汝悦来
沈耀初
文/吴新斌
潘君诺
文/汝悦来
尤无曲
文/朱京生
陈子庄
文/魏学峰
吴藕汀
文/许宏泉
黄秋园
文/余久一
刘知白
文/朱京生
张 朋
文/王 犁
朱豹卿
文/范晓文
朱家陆
文/郎绍君
主持人语:
画隐,为画之隐者逸士也。画隐古而有之,大多“身处江湖之远”而其人其画不随流俗、志趣高迈,古人或称为在野派,西人则以非主流画家谓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陈子庄、黄秋园等湮没不彰的传统派文人画家被画坛师首与学界名流郑重推出后,受到画界空前关注。其后,又有陶博吾、张朋、沈耀初、刘知白、尤无曲等艺高运蹇的画家被相继发现并为识者所重。重所周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社会形态、教育背景、文艺体制、审美风尚及个人性情的多重作用下,他们或主动或被动的“隐”着。这些现代画隐的艺术或许在特定的时代“不合时宜”,但他们延续了民族传统艺术的精要,焕发着人文精神的辉光。
三十年前,也就是1985年前后,中国画坛有几件事不应忘却:一是'85新潮美术思潮的开始;二是1985年李小山在《江苏画刊》发表《当代中国画之我见》,文中曰:“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三是“新文人画”运动悄然兴起,蔚成风气;四是陈子庄、黄秋园相继为画坛所识。这些事件,无疑对其后中国画的进程产生深远影响。这三十年是中国画坛急剧变化的时期。期间,最引人注目是对中国画传统认识上的论辩与争鸣。
鉴此,《画院画家》特辟“现代画隐批评”专题,对已发现或有待挖掘的部分画隐(1949年后去世)作品作专题展示,并邀请来自北京、浙江、江苏、四川、福建等地的学者、艺术家撰写批评。今天我们对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画隐作重新解读,不仅仅是为了突显个体,更重要的是籍此重拾一种逐渐被遗落的精神,进而引发研究者对传统的深层思考与追寻。
陶博吾(1900--1996),江西彭泽人。名文,字博吾,别署白湖散人、栗里后人。自幼喜习书画诗文。1926年考入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从沈溪桥、梁公约、谢公展诸先生学习书画。1929年考入上海昌明美术专科学校,从黄宾虹、王一亭、潘天寿、诸闻韵、贺天健等先生学习书画,从曹拙巢先生学习诗文。生性谈泊名利,不求闻达。艺术上极为推崇吴昌硕,一生受其影响至深。诗、书、画造诣皆深。著述颇丰,主要有《习篆一径》、《石鼓文集联》、《散氏盘集联》、《博吾诗存》、《博吾词存》、《博吾联存》、《题画诗抄》、《博吾随笔》等。
汪为新解读陶博吾
经历过动荡不安的灾难频仍,博吾先生流离颠沛而以书画陶冶品格,形喜怒表哀乐,譬如镜花水月而水澄镜朗。近代以来,大都诗文芜烂,鄙俚杂沓,而博吾老人却以澹远幽微之思,脱尘泥之念,岂粗心浮气涂脂抹粉之辈所能望其背哉?尝有诟病者言先生未脱怨气,去之即有仙气云云,而感文人之感者精气不减,犹如名卉为寒气所勒;有联照其心迹:“尝遍苦辣酸甜几番东扑西颠浊骨敢追超脱者,历经风霜雨血纵使千磨万折黄泉不作可怜魂”、“曲径入双峰清幽浊酒何妨邀月饮,闲游逢九月痛尘寰飘渺黄花须插满头归”。令人恍惚而隽永常在颊舌。
先生之书画神气不群,真若饮梅盐在咸酸外,殊释文字,合以书言情,盖其才力既高却孤影遥怜。
作 品 赏 析
陶博吾
《榜书简朴》
陶博吾
《幽谷古寺图》
陶博吾
《孤村古寺七言联》
陶博吾
《清溪图》
陶博吾
《知言难觅图并篆书联》
陶博吾
《行书题沙滩渔笛图诗》
陶博吾
《山水》
陶博吾
《横行图》
陶博吾
《山水》
陶博吾
《行书多栽独上联》
陶博吾
《山水》
陶博吾
《致兆荣札》
陶博吾
《石鼓文八言联》
陶博吾
《柳阴归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