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般若道体》出版了。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主体
|| 《般若道体》出版了。
来源:林家乐 林家樂生命学一一般若重要吗
《般若道体》读前提示:
战争、瘟疫与自然灾害此伏彼起越来越严重势不可挡!我编写好三册一套书稿让你明白此中道理、知道“生命的真相”。
世人都在“眼见为实”的“物种性质现象”上做学问、求知识!
但“宇宙人生”却是“意识决定能量,能量决定现象”的呢!“现象”只是浮浅表面的“东西”。
陈道明先生是演员,深知“思想意识”產生“表演形象”!喜、怒、哀、乐、悲、忧、惊、恐、狂都產生于“心识的觉知”!“觉知”对了,“现象”也就跟着对了!“觉知”错了,“现象”也就跟着错了!“觉知”来自“心识”!“心识”来自《道》。
毛姆说: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心识》是“宇宙人生”的“真能”与“真主”!
“人”有“十心识”。
第九识:起心动念前的先天“般若道体”。起心动念后演化成为人类生命的“阿赖耶识”。
第八识:“阿赖耶识”,人体的“无我心识、大我心识”,具体提供起心动念“种子能力”給“末那识”成为人类的“小我心识”让衪不断不止的流动成为“小我的意识流”。並且含藏演变历史的重要讯息。
第七识:“末那识”,接受“阿赖耶识”的般若道体原本心识智慧“演变幻化”成为后天“阴阳合一”的“小我意识”,形成“我执”。
第六识:“我识” 变现人类“实际物象现实”可感可知可见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色、受、想、行、识:六识五蕴之
“我执”。“我识我执”逐渐彰显“小我”的重要性,阴性物化的本能就绵延不断的开拓、提升、追求“小我”生存在世间的平顺、安稳、满足、成功、幸福、圆满!
中国道家古贤谓:“象中有气,气中有理。理生气,气生象。理、气、象,贯彻整个宇宙!”
愛恩斯坦最后的探索研究结果也是“意识決定產生气质能量,气质能量決定產生物变形象。”
人类竞争,比拼的是人类的生命学与生命管理学是否正确。人们日常都在为“公益权力”或“私利权力”而斗争。“利人与利己”,“利己与利人”的争斗所遭遇的困难困惑,具体衍化了人类对天地、人我、有无、得失、是非、正邪、成败的困难和困惑!这就是《道》所演化的“阴阳二元世界”。“阴”(小我)
的“物化、物慾、邪毒”属性逐步“长大”必须吸索、吞噬、污染“阳”的“神化、神圣、正清”属性。“阳”被“阴”逐渐弱化而萎缩,逐步悖离《道》原本的正知正觉,逐渐失去对《道》的敬畏忠孝!跟随“物慾”沉迷于“物妄”!令阴阳二元对立平衡共存的世界失去了大公无私、光明正直、健康正常的阳气!整个世界就陷入黑暗痛苦的无惧、无怕、无敬、无畏、无忠、无孝的迷茫之中以错当对胡作非为!战争、瘟疫和各种前所未见的“自然灾害”由此而生(意识產生物象)!“科学的贪慾”也会衍变成为人类失控的灾难!!
当《道》要收回“小我阴变”的“我识我执”之自由自主贪婪无羁失控时,却需要“小我阳变”的“回归意识”作为內在衍化的根据!可是“小我阳变”却大部分早已被“小我阴变”污染吞噬“变质”了!因此,“小我阳变”必须尽快觉醒过来,变“阴毒邪恶”为“智慧贤圣”,使人类的《阳》越来越强!(“无始”、“原始”是纯正纯善纯阳无相的愛。)如果“阳变”已经“衰弱”到了需要自问:“人为什么需要自我神化?”你说应该怎么办呢?!
2022年3月30日
迦乐元禅
《金刚经》里的这四句话,让人如大梦初醒!
1
《金刚经》是佛祖跟须菩提的对话,共5000字。
里面有这样一段对话:
佛祖问须菩提:恒河里的沙子多不多?
须菩提说:当然多!
佛祖又问:如果有人散尽家财,像恒河里沙子这样多的财富,去做慈善,这算不算一种功德?
须菩提说:这当然是莫大的功德!
佛祖说:有一种功德比这个更大!
那就是你开悟之后,把《金刚经》里的最核心的四句话解释给世人听,让更多的人都开悟,这才是莫大的功德!
如果有这样的人,那么世界上所有的寺庙都应该供奉他!
为什么这四句话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和功德呢?
2
我们就来看看这四句话:
第一句: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皆非菩萨。
佛祖说:如果你看到的菩萨,他长的像我这样的人,或者你这样的人,或者像路人甲乙丙这样的人,再或者像一个长寿的人,那他都不是菩萨。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拜的那个菩萨,他拥有像人一般的样貌,那都不是菩萨。菩萨根本就没有“人相”,也没有相。
大家想一下,我们在寺庙里看到的佛祖和菩萨,都是留着古印度人的发型,穿着古印度人的衣服,用的都是古代印度文字。佛祖为什么那么偏心,不穿中国人的衣服,留中国人的发型,说汉语?
所以我们在寺庙里看到的佛祖,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佛祖。那只是一个相而已。
第二句:“凡以色拜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意思是:凡是看见我就拜我的人,或者听到我的声音就来求我的人,都是执迷于佛祖表相,这是邪道,永远都见不到如来。
很多人遇到寺庙就烧香,遇到菩萨就作揖。他们认为给菩萨烧一炷香,菩萨可以保佑自己,这是非常荒谬的认知,简直就是歪门邪道。
如果内心有如来(开悟),那么你随时可以见到他,你们就像熟悉的朋友,经常拜来拜去反而会尴尬。相反,如果你内心没有如来(不开悟),即使你天天拜他也没有用。
其实很多人烧香拜佛,拜的是自己的欲望,他们是在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比如财富/名利等等。
如果一个人放弃了现实中的成长,而靠烧几柱香就可以福禄双全了,那这也太容易了,大家还需要奋斗做什么?
第三句:“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能看透各种事物表象背后的本质,就相当于见到佛祖的真身了。
所谓“如来”,并不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能够看穿真相和本质的能力。
我们平常直接可以看到的相都是假象,一切表象都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虚设,一旦你可以穿透表象而看到真相,那么如来就在你心中了,你就彻悟了!
大家之所以看不到真相,也是因为真相往往都是复杂又残忍的,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即便你把真相和价值呈现在他面前,他也接纳不了。
第四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意思是:一切能被表述出来的方法,都不是永恒的方法,就像露水和闪电一样,随时都会破灭。
《道德经》开篇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凡是能被表达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道理,都有不成立的时候。
因此,凡是直接告诉你方法、技能、答案的老师、书籍、课堂,都是滥竽充数的。很多人总是企图从别人或外界那里找到方法,就像去求一把万能钥匙,让自己不用思考/成长,躺着不动就能把所有问题给解决了,这就是典型的找捷径,偷懒。
方法是认知提升到一定阶段自己悟出来的,是靠执行和实践逐渐摸索出来的,这个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更不会有直接拿来就可以用的办法。无论多么高明的老师或者成功人士,他们最多只能给你一个启示,真正的方法必须靠你自己去悟,这就是“求人不如求己”。
“应作如是观”的意思是,我们不要被方法束缚,而是要掌握住本质和规律,也就是那个“道”,一旦抓住本质和规律了,一切表象在你面前都如梦幻泡影。万事万物在你面前,如同洞若观火,你可以随时将红尘世俗置之度外,这就是一种洒脱。
这种能力,瑜伽称为“梵”,上帝称为“爱”,儒家称为“仁”,佛家称为“空”,中国人称为“道”。我们经常说的得道高人,指的就是这个“道”!
不着相,不住相,才能见如来!
在《金刚经》末尾,也就是佛祖和须菩提的对话即将结束的时候,佛祖问须菩提:我对你说什么了吗?
须菩提说:不不不,你什么都没说。
佛祖笑着说:那说明你懂了。
这就是《金刚经》里的那四句话!
读完以上这四句话,是不是若有所思的感觉?
这就是这四句话的价值,它帮我们开悟!
如今我终于想通了一件事,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开悟”。
无论是孔孟、佛祖、老庄,还是瑜伽,上帝,它们存在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引导我们进入开悟的状态。
3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为了开悟和修行,逃离所处的环境,就宣称要离开世俗,然后去某个清净的地方去修行。它们开始求神告鬼,迷恋那些玄乎的东西。这其实是现代人逃避现实的一种表现,这其实就是南辕北辙。
我们要记住一句话:人要向内求,向外修。
所谓向内求,就是当我们有所求的时候,要明白在关键时刻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答案,别人只能给自己一个指点或者启示,最终拯救自己的还是自己。求人不如求己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向外修,就是当我们想修行提升的时候,要借助他人才能修自己,而不是把自己关闭起来谁也不见,甚至跑到深山老林里躲着,红尘俗世就是最好的修行。
而绝大部分人都搞反了,有困难的时候总是先想着去求别人,想修行提升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想跑到深山老林里,以为自己变高明了,其实就是傻叉一个。
真正的修行,既不需要藏在深山老林,也不需要躲在寺院庙宇。你若真能参透规律和本质,你闭眼的那一刻就能望见净土。
水木然经常说:最好的修行道场就是“红尘俗世”,最好的修行方式就是“红尘炼心”。所谓红尘炼心就是:当你遭遇困难的时候,你要从容应对,当你遇到惊喜的时候,你能坦然处之,用苦难磨砺自己,用诱惑锻造自己,这就是红尘炼心。
要明白,我们经历的每一件事(好事或坏事),遇到的每一个人(好人或坏人),都是来度我们的,我们经历的每一份惊喜,遭受的每一份痛苦,都是让我们觉悟的。或好或坏,或痛苦或开心,都是只是我们修行的参照。
修行不是一种对现实问题的逃避,恰恰相反,每一个现实问题,都是你修行的最佳入口,都是你的道场:
如果你创业的道路艰难险阻,创业就是你的道场;
如果你的爱人之间有隔阂,夫妻关系就是你的道场;
如果你的孩子沟通有问题,教育就是你的道场;
如果你的身体有了问题,生死存亡就是你的道场。
每一件烦恼是道场,每一次情绪是道场,每一次恐惧都是道场。
道场就在你人生的每一个痛苦之处,在你每一次想冲动的时候,在你每一次急不可耐的时候。
千万不要试图跳过现实的各种问题,妄谈修行和各种高尚,那一定是空谈。工作的问题,婚姻的问题、教育的问题、生死的问题,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是我们的道场。
当一个人发现,一切都需要自己才能给予自己的时候,他就开悟了。
开悟不是为了与世隔绝,绝尘而去,而是为了一种人生的洒脱,因为你将拥有一种看穿真相和本质的能力,能对世事和人心抽丝剥茧,一眼看穿人心,直达事物本质,于是你将看到最真实的世界。
这种人的人生从此只能自己做主了,因为没有人再能给他们提供鸡汤了。
最后,希望大家能把这四句话分享出去,因为这是莫大的功德!
(作者:水木然
选自:微信公众号:smr8700)
明朝来知德发现伏羲古圣创作的先天太极图:
这个太极图破解了生命的疑惑!
世人都认为人活在世上只要阴阳平衡、夫妻和顺美满,就是十分幸福的人生。
但是,保持长期阴阳平衡似乎不可能!
保持“阴阳平衡”的关键在于“阴阳中央必须有一个同心圆支持着管理着”:
这个同心圆
就是《般若道体》!
《般若道体》被藏在先天太极图的中央和被作为同心圆的外壳。
《般若道体》来自下面七个图:
图解:
中央的“后天太极图”衍化自先天的《般若道体》。阴鱼的头暗藏着的同心圆《般若道体》可以注心扩大,以至脱壳升天;阳鱼头暗藏的“黑小点”是“阴物”的起首端点,人类的物慾注心扩大至此生命体《般若道体》的天命极限会失控消亡!
人类竞争,比拼的是人类的生命学与生命管理学是否正确。人们日常都在为“公益权力”或“私利权力”而斗争。“利人与利己”,“利己与利人”的争斗所遭遇的困难困惑,具体衍化了人类对天地、人我、有无、得失、是非、正邪、成败的困难和困惑!
这就是《道》所演化的“阴阳二元世界”!
毛姆说: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心识》是“宇宙人生”的“真能”与“真主”!
“人”有“十心识”。
第十识:《道》净寂不露、不可知、不可说、无所不能,一无所有而无不有,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所不托又不可见的《造物心识》(暗物质)。
第九识:《起心动念》前的先天《般若道体》。《起心动念》后演化成为人类生命的“阿赖耶识”。
第八识:“阿赖耶识”,人体的“无我心识”具体提供“起心动念种子能力”給《末那识》演化阴阳人道的“小我意识”,不断不止地流动成为“小我意识流“,並且秘藏演变过程的重要讯息。
第七识:《末那识》,接受“阿赖耶识”的般若道体心识智慧幻化演变实现“小我意识”形成“我执”。
第六识:“小我意识” 进一步变现为”物象现实”可感可见可知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色、受、想、行、识:六识五蕴之
“我执”。“我识、我执”逐渐彰显“小我”的重要性,阴性物化的“本能”就绵延不断的拓展、提升、追求“小我”生存于世间的平顺、安稳、满足、成功、幸福、圆满!
生命的实际衍化过程,“阴”的物化、物慾、邪毒属性逐步“长大”却必须吸索、吞噬、污染“阳”的“神化、神圣、正清”属性。“阳”被“阴”逐渐弱化而萎缩,人就会逐步悖离《道》原本的正知正觉,而逐渐失去对《道》的敬畏忠孝!跟随“物慾”沉迷于“物妄”!令阴阳二元对立平衡共存的世界失去了大公无私、光明正直、健康正常的阳气!人的生命就陷入黑暗痛苦的无惧、无怕、无敬、无畏、无忠、无孝的迷茫之中以错当对胡作非为!人世间的战争、瘟疫和各种前所未见的“自然灾害”即是由此而生!
当《道》要收回“小我阴变”的自由自主贪婪无羁失控时,需要“小我阳变”忠孝敬畏的“回归心识”作为衍化的內在根据!可是“小我阳变”却早已被“小我阴变”污染吞噬“变质”了!因此,“小我阳变”必须尽快觉醒过来,急切地内心连接融合《天道》,变“阴毒邪恶”为“智慧贤圣”,使人类的《阳》越来越强!
而须知: “无始”、“原始”的道是纯正纯善纯阳无相的愛。
故,《金刚经》里面才有这样四句话:
第一句: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皆非菩萨。
第二句:凡以色拜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三句: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第四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022年3月31日
迦乐元禅
还有话要说:
我們只要二六時中把一句話頭,靈明不昧,了了常知的,行也如是,坐也如是,故前人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寒山祖師曰:“高高山頂上,四顧極無邊,靜坐無人識,孤月照寒泉;泉中且無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禪。”你我大家都是有緣,故此把這些用功的話再與你們說一番,希望努力精進,不要雜用心。
活在世上,好像每一个人都必需“自以为是!” 但,不相信 “人”
是《道》所演化,忽略对《道》的确知,就摆脱不了“阴阳善恶是非正邪对错” 的困惑和苦痛!
影响他人的办法是谈论他们的需求,并且告诉他们如何满足这一需求。
“社会管理”必须从“个体管理开始”。“个体管理”必须用《道》的原始智慧来管理。因为“阴阳、正邪、善恶”是《道》所演化!“个体”似墙磚,每一块墙磚都能优质坚实,则磚墙必定优质坚實像中国的“長城”数千年不倒猶存!
《般若道体》节选 :(一)
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爱恩斯坦的女儿 Lieserl 将他写的 1400 封信捐给了希伯来大学。一直到爱因斯坦死后
20 年才公开部分内容。下面就是他写给女儿 Lieserl
的信,文笔优美,传递出一种对人类命运的精髓解读,和相信爱无穷力量的呐喊!
当我提出相对论时候,知己甚少,而今天我要传达的更与这个世界的误解和偏见格格不入。
我希望你能好好保存这些邮件,也许几年,几十年后,直到社会进化到能接受我的观点。
有一种极其强大的力量,在科学界也无法解释。这是一种统治其他所有的宇宙运行的现象却不被我们认知的力量。这种伟大的力量叫“爱”。
《般若道体》节选(二):
这就是“般若道体”的象征!
这个,不就是数字表达的“0”吗?
“般若道体”是无心智慧,是“道”的直接有相具体化身代理,是“阴阳变幻意识”的前身。祂也叫做:《般若如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0”未曾现形、宇宙人类未曾诞生之前,它是白茫茫一无所有、不可言状的“总意识总能量状态”,自从出现一个“小黑点”以后,“物体”就產生了!这个“小黑点”就会沿着物变的“心向”自然本能的慢慢移动,当它经过漫长的、足够的时空历练,逐渐成为一条线,当心灵的引力告诉自己:“必须回归原点!”这个小黑点就会回归原点,形成一个“圈”,告示一个“完整无缺的生命”诞生了!这个“圈”在佛学里叫做“般若圈”、“金刚圈”、“大圆满智圈”。这个“圈”衍生了五个“圈”构成了人类和其生存空间的“初始原形”,“有形的阴象”也因此由隐而显、由微而著、由小至大、由大到极,动极而静留下一个返回“原始”的种子:“0”。
因此,我们才说:“道”是“家”,是“来处”,是“万物与人未出生之前的真面目” : 炁——道体般若——性——心。
《般若道体》节选(三):
《般若道体》如何现形?
注:以下视频只支持电脑观看。
(请看视频)
《般若道体》节选(四):
清朝刘一明在《周易阐真》说: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釋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个字(中:道)。篆文中字从〇从丨,在人即秉篆之良,为至善至正无恶,元明不昧之物,所谓“先天真一之气”者是也。〇中有丨,浑然天理,一气上下,流行不息之义。且丨在〇之当心,Φ左为阳,右为阴,即河图左阳右阴,一气上下之象。薛道光曰: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寂寥即〇,万象主即丨(真空(真如)无相,醒者说有即有,迷者说无即无。从“|”只是从一
“体会认知”的“至善概念”——“对应”而生。),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故谓“中”。是中也,不偏不倚,无前无后,无背无面,无头无尾。非有非无,非色非空,虚圆不测,无相而能主宰万象,无形而能造化有形,生天,生地,生人物。在人
非四大一身之中,非中外之中,无方所,无定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古人推其理而肖其形,强名之曰“黄庭”、“天谷”、“绛宫”、“十字街”、“四会田”、“通衢路”、“戊己门”、“元牝门”、“元关窍”、“生杀舍”、“刑德门”、“生死关”、“阴阳户”、“性命窍”、“天地根”、“人兽关”、“悬胎鼎”、“造化炉”,名号多端,总而言之曰“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恒古圣贤仙佛,皆从此中出。其大无外,其小无內,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淪。盖此中乃性命之根,在先天性命如一
而为中性命,在后天中分而为性为命为性中命,其实后天中返出先天,性了命凝,性命归根,仍是一中。老子云:谷神不死,是为“元牝”,元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紫阳云:要得谷神长不死,顺憑元牝立根基。谷神即中也,元牝为阴阳,即性命也。谷神不死,中含性命,元牝立基,性命成中。守此中者,圣人也;失此中者,凡人也。圣凡之分,只在得失之间耳。一切常人,为气质所拘,为积习所染,性命分居两处,中有虧损,曰虧曰损,性乱命摇,神昏气浊,将中之原物,全然失却。中有一失,性命无本,形虽动神已丧,焉能长久乎?三教圣人以中为本者,欲人择守此中,保全性命耳。中之一字,为修道者始终之要著,築基在此,採药在此,烹炼在此,温养在此,进阳在此,退阴在此,结丹在此,脱丹在此。 明朝理学家蔡清先生
说:太极者,至中之意,独一无二,无对之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太字是大字加一点,盖大之有加焉者也,既曰极矣,而又加之以太,盖以此理,至大至广,至精至微,至中至正;一极字猶未足以尽之,故为太字于极上,则至矣、尽矣,不可复加矣。《易》曰:“刚健中正,纯粹精者”亦此意。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因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准南子》曰:“托小以包大,在中以制外,行柔而刚,转化推移;得一之道。”宋代罗沁曰:“太极者在天地之先而不为先,在天地之后也不为后,终天地之终而未尝终,始天地之始而未尝始。是故道得之而为太一;天得之而为天一;帝得之而为帝一。万物无不禀而谓之命;无不本而谓之性;无不生则谓之天;无不主之则谓之心。自古自今,无时而不存,亦无时而不有,固非今曰有太极,而明曰有两仪,后曰有八卦而四象隐也。”由此可见,太极之理高度概括了宇宙万物最本源,最初态
然而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整体运动变化规律。朱熹说:“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一书中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亁》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至于如何观太极?蔡清曰:“今学者但知
之为太极耳,而不知此一圈子,周子本欲其团圆旋转百千万周不已,乃是形容其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之妙也。但画之笔下则无可奈何,仅得如此而已。况太极虽一气循环,而实界分阴阳,今此圈子终是不见得阴阳动静之别,至是则周子之技又穷矣。于是再为阴静阳动图,而以左白者为阳,右黑者为阴。白中有黑为阴之根,于黑中有白为阳之根,于阳而中复结之以小圈子以为太极。盖此圈子原非小也,与上面大圈子就是一个,而阴静阳动实皆其中原有之物也。”“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阴阳五行兗合而化生万物。亁为父,坤为母,阴阳交安,六子生焉,万物生焉。生生化化,乃至无穷!
感觉兴趣或者感觉需要的朋友,请把收件的地址电话姓名告诉我,我会尽快用快递赠送给您。图片图片图片
我的邮扯:(请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