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就吴鲁的困惑说开去

(2022-06-16 16:19:52)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书法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就吴鲁的困惑说开去




原创 吴幼雄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2022-05-30 08:18 发表于北京

吴鲁(1845一1912年),晋江钱头村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殿试列第一甲第一名,为科举时代福建最后一位状元。此后,历任陕西典试(主考),安徽、云南督学,云南主考和吉林提学使。吴鲁的困惑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呢?

一、吴鲁的困惑

吴鲁生活于清末,其任职恰逢废科举、倡维新时期。他自记“壬寅(1902年)夏,予奉命视滇学。越癸卯(1903年)秋,复拜留任之命。一科一岁,四年(1902-1905年)于兹矣”。

吴鲁奉清廷之命督视滇学四年,正遇清廷下令废科举,倡维新,办新学。请看吴鲁对新形势的看法和自己的作为。他在《云南校士录序》云:

今之学堂,充中文教习者,多耄而荒于经史、掌故、舆地、政书、性理之学,茫然莫知其领,利其修脯,抗颜为师,拥皋比之虚位。充西文教习者,夷言夷服,嚣然自大,于彼中政治、学术、艺事,末由稍窥其万一,日以捱皮西提之字,钩辀格磔之语,辗转相授,嚼而吐,吐而嚼,皆西人之残沥余滓,而欲以造就人材。其可得乎?其可得乎?今虽科举将停,而经史之学,断不能废。试牍之刻,只循故事。虽不敢言经史之学,然试以经义,由此而知读经;试以史论,由此而知读史。存十一于千百,亦未必无小补焉……呜呼!人材之所以不及于古,而国家少可用之材者,由于为士者志趣卑近,日湛于势利之中。以得第为成材,以居官为事业。求其卓然自立,不为若若累累所夺者,几人哉。名儒有言,道学不明,士子或趋于势利,或溺于词章。予谓今世之病,大半在于势利之中,词章其后焉者。

吴鲁对废科学之后代之而起的学堂教育进行猛烈押击,认为“充中文教习者,多而荒于经史、掌故、奥地、政书、性理之学,茫然莫知其领”;而“充西文教习者,夷言夷服,露然自大,于彼中政治、学术、艺事,末由稍窥其万一,皆西人之残沥余”。从而主张“试以经义,由此而知读经;试以史论,由此而知读史”。吴鲁进而感叹道:“人材之所以不及于古,而国家少可用之材者”,是由于“为士者志趣卑近,日湛于势利之中。以得第为成材,以居官为事业”。吴鲁引用名儒之言,点出这种社会异常现象的原因是“道学不明,士子或趣于势利,或溺于词章”。从而得出结论:“予谓今世之病,大半在势利之中,词章其后焉者”。最后,吴鲁主张“鼓士风,所以培元正气;正学术,所以重圣教”。用以纠正清末废科举,倡维新,办新学其时的社会弊病。

吴鲁利用督滇学“署斋清暇”之机会,“取吕泾野先生宋《五子钞释》及理学诸书,辑而录之”。且在“各条之下,略加案语,蕲于辞达而已。书成,将邮寄家塾”,“乃付梓人,以为读《四书》《六经》者之阶梯”。

由上可见,吴鲁既服从废科举兴新学,但又对“学子或趋于势利,或溺于词章”的混乱社会现象进行猛烈抨击。甚至还亲自辑录宋《五子钞释》,僱人刻板,“邮寄家(晋江)塾,以为读《四书》、《六经》者之阶梯”。则知吴鲁困惑之深刻。

二、胡适、陈独秀、严复和蔡元培等人的困惑

吴鲁逝于民国元年(1912年),他的困惑由下一代人传递争鸣。那就是民国初年的围绕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争论,时间长达2年之久,这便是胡适、陈独秀、严复和蔡元培等人的困惑由来。他们的争论,是继承吴鲁的困惑而来,即中国的教育要如何办才好。这里引一段蔡元培的话,不无参考价值。云:

国文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白话与文言的竞争。我想将来白话派一定占优胜的。

白话是用今人的话,来传达今人的意思,是直接的。文言是用古人的话,来传达今人的意思,是间接的。间接的传达,写的人与读的人,都要费一番播译的工夫,这是何苦来?我们偶然看见几个留学外国的人,写给本国人的信,都用外国文,觉得很好笑。要是写给今人看的,偏用古人的话,不觉得好笑么。

从前的人,除了国文,可算没有别的功课,从六岁起,到二十岁,读的写的,都是古人的话,所以学得很像。现在应学的科学,很多了,要不是把学国文的时间腾出来,怎么得及呢!而且从前学国文的人,是少数的,他的境遇,就多费一点时间,还不要紧。现在要全国的人,都能写能读,那能叫人人都费这许多时间呢?欧洲十六世纪以前,写的读的都是拉丁文。后来学问的内容复杂了,文化范围扩张了,没许多时间来摹仿古人的话,渐渐儿都用本国文了。他们的中学校,本来用希腊文、拉丁文作主要科目的,后来创设了一种中学,不用希腊文了。日本维新的初年,出版的书,多用汉文。到近来,几乎没有不是言文一致的。可见由间接的,趋向直接的,是无可抵抗的,我们怎么能抵抗他呢?

有人说:文言是统一中国的利器,换了白话,就怕各地方用他本地的话,中国就分裂了。但是提倡白话的人,是要大家公用一种普通话借着写的白话,来统一各地方的话,并且用读音统一会所定的注音字母,来帮助他,那里会分裂呢?要说是靠文言来统一中国,那些大多数不通文言的人,岂不屏斥在统一以外么?

所以我敢断定白话派一定占优胜。但文言是否绝对的被排斥,尚是一个问题。照我的观察,将来应用文,一定全用白话,但美术文,或者有一部分仍用文言。

以上蔡元培说的是文言与白话,但实质是说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即对待寓于文言文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严复在《书扎六十四》一文评论道,“北京大学陈(独秀)、胡(适)诸教员主张文言合一,在京久已闻之。彼之为此,意谓西国然也。”又云,“今夫文字语言之所以为优美者,以其名辞富有,著之手口,有以导达奥妙精深之理想,状写奇异美丽之物态耳。如刘勰云:‘情在词外日隐,状溢目前曰秀”……设用白话,则高者不过《水浒》、《红楼》,下者将同戏曲中之皮簧脚本。就令以此教育,易于普及,而遗弃周鼎,宝此康匏,正无如退化何耳。须知此事全属天演,革命时代,学说万千,然而施之人间,优者自存,劣者自败,虽千陈独秀,万胡适、钱玄同,岂能劫持其柄,则亦如春鸟秋虫,听其自鸣自止可耳”。

以上严复对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的批判,反映了民国初年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困惑。文言与白话的争论亦近20年,接下来便是抗日救亡运动和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直到新中国建立,推倒旧教育体系,废除旧教材,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教育体制。

三、现代教育的变化和面临的问题

1951至1953年,恢复国民经济。1953至1957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教育全面向苏联学习,教育方针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材。1965年夏,批判“三家村”,点燃了“文化大革命”,停课闹革命,批判苏联修正主义教育路线。1969年,革命委员会成立,复课闹革命,中、小学复课,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77年,恢复高考。这种新教育体制一直延续至今。

记得改革开放这30多年来,有的同志认为有必要对中学生(初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21世纪初,福建省组织中学教师编写初中《历史乡土教材》和初中《地理乡土教材》,并列入中考考试科目。现列举福建省初中乡土教材《泉州历史》的“前言”于下,以备参考:

《泉州历史》是一部经福建省教育厅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批准正式使用,并获得福建和全国优秀奖的初中乡土教材。2004年10月以来,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国情乡情教育和素质能力培养的要求,参照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中国历史》课本的写法和体例,汲取泉州经济文化建设新成就和泉州历史科研新成果,在我局主持下,由编写组在原版基础上重新编写,经我局乡土教材领导组审定,现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供泉州地区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学习,教学时间为9课时,并纳入初中历史会考范围,考分占20%,各校教师必须认真进行教学。…泉州市教育局,2005年5月。

后因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乡土教材也从中考里删弃,至2016年,乡土教材就不再出版了。

近年来,有的同志提出要对中学生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即提出“国学进课堂”,用意很好的。今次晋江“书院与现代教育”座谈会,提出本次学术会议的“重点方向是书院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途径”,且论文参考题目之首便是“古代书院向现代教育转型的路径”。这里渐且不谈“古代书院向现代教育转型”的命题是否妥当,也不谈随着科举制废除已经废弃112年的书院,现在再挖出来向现代教育转型的命题是否正确。我很理解,会议的组织者用心是良苦的,其用意是如何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人现代教育中去,但愿这是“征集启事”拟稿者一时的笔误。否则,吴鲁的困惑与胡适、陈独秀、严复和蔡元培诸先辈的困惑又要重演了。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的问题。

教育分两个层面,一为学校教育,一为社会教育。先说一说学校教育问题,清代后期。晋江的学校教育形式有:1、府学(包括祀事仪节);县学(包括祀事仪节)。2、书院。3、名宦祠(“除外县各官不开列外,其本府本县名宦共八十五位”。还有“名宦专祠之祭”)。4、乡贤祠(“除外县十人不开列外,本县乡贤共一百八十八人。还有“乡贤专祠之祭”)。5、忠义孝悌祠(“祀神主计一百二十八位)。6、敬字亭、敬文亭。7、正音书院。8、义学。9、社学。10、节孝贞烈祠(“祀节孝贞烈共一百四十二人,每岁以春秋仲丁日,由府遣官致祭,翌日各子孙致祭)。由此可见,清朝后期晋江县学校教育范围之广,树立的各类教育标准人物竞有543人之多。

现代学校教育则不同,即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和各类职业学校,即全日制学校。当今,由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人手一台智能手机,出现新一代的“低头族”,许多家长呼吁必须改变此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已采取入学校信息全屏闭措施,被动地解决“低头族”的问题。在现在初中停授福建省乡土教材——爱国主义和国情、地情教材的情况下,在学校屏闭网络信息的环境下,那就要认真考虑了。首先是了解中学教材内容,厘清中学生需要接受哪些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学校办书院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或在现有教材里增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或在学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讲座?现在的初中学生晚十时,高中学生晚十一时睡眠,已经很不错了,毕竟一天只有24小时。要知道,牵一发是要动全身的。所以,此路是比较狭窄的。

就社会教育的层面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入现代教育,那空间可就大了,可以说是无限的。当今保存下来的书院、文庙、朱子祠大都是作为国、省、市、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下来的,它们是文物,是历史的印记,不是古代实质意义的文庙、书院、朱子祠。但也有一些书院、朱子祠是经破坏后在原址复建的,这些建筑不属文物,也没有古代实质书院、朱子祠内涵,但可以借用。

在以上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和新建建筑物,开展各种适合现代教育需要的活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倒是很好的做法,既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又保护了文物,可谓两全其美。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敦聘“书院山长”,定期讲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甚至进而成为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

社会教育还有许多方面,可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由政府主导的网络、电视、报纸、杂志、标语,这些宣传部门都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再看看民间的宗教寺观、民间信仰宫庙的门联、柱联、碑记,无一不是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清净寺匾额“万殊一本”,关岳庙的“仪范英风”匾额,开元寺的“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等等。还有民间姓氏宗祠里“节、孝、忠、义、廉”警字和家训,以及农历除夕家家户户的门联,都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还有泉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辖下的上百个研究会或协会,都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以上这许多地方,都是我们想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教育的好去处,其空间可谓无限的。试问,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哪个民族有我国这样宽广的社会教育空间呢?

综上所述,从一百多年前吴鲁的困惑,到九十多年前胡适、陈独秀、严复和蔡元培等先辈的困惑,无一不是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他们的抨击和争论,对我们今人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不无启迪意义。

吴鲁说得好:“治术与学术异。治术,贵因时而变通。学术,则亘万古而不可易”。今人再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现代教育问题,说到底还是一百多年来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讨论的余波。比起前辈,现今的社会环境好多了,大大有利于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正如论文“征集启事”所云,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途径,不断增强中华优秀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祝今次学术座谈会圆满成功。

注释:

吴鲁《正气研斋汇稿》卷三,序,《云南校士录序》。

同注,宋《五子粹言序》。

郑振铎编选《文学论争集》,第二编,《从王敬轩到林琴南》,第97至99页,蔡元培《国文之将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印行,1935年10月出版。

同注,第96至97页,严复《书扎六十四》。

福建省初中乡土教材《泉州历史》,前言。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4次印刷。

道光《晋江县志》卷十四,学校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出版。

同注,卷二,《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以理也论》。

(原载何振良、陈金土主编《吴鲁研究》,晋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晋江市池店镇人民政府编(晋江地情丛书),九州出版社出版,2013年9月出版。)

本文选自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丛书《吴幼雄文史类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