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生命学/书法||【同一方印】“似曾相识无可名状”命题印微展(上)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生命学/书法
|| 【同一方印】“似曾相识 无可名状”命题印微展(上)
原创 徐正濂印友会 海上文旅
徐正濂先生题:似曾相识 无可名状
壬寅四月,由徐正濂印友会发起,向印友会成员及全国篆刻同道发出同刻“似曾相识,无可名状”命题印征稿。“似曾相识,无可名状”乃徐正濂先生对书法篆刻审美标准的高度概括,短短八字,体现了徐先生审美的智性力量。
30年前,徐正濂先生函授班开班,徐先生皓首穷经,用深入浅出的喻理勉励学生善加运用自身根基,多从事创作,为学生的身教典范。一经多年,对徐先生的爱与敬意促成了本次自发的命题印“微展”。
徐先生的学行典范为学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徐先生教导学生“要有个性”,所以不会有过于“强求”,因势利导,灵性教学。他常言,“重要的是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努力学习,不断探索,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徐师关心的每个细节都包含着学问,多年后始知其理。
本次命题展收到220多位作者来稿,来稿地涵盖24个省、直辖市,有当年函授班的学员,有“国展”获奖作者,也有白发或稚龄的篆刻作者,年龄从13岁至73岁,篆刻风格多样,篆刻作品注重似与不似之间的平衡、情景交融的视觉感应。通过命题展,有些函授班学员重拾放置多年的创作激情,承载着对徐先生的回忆执刀,将心中的情感化为手中的篆刻语言。有些篆刻作者深思熟虑,蒐集资料,领悟似曾相识之趣,一方还未意到,即再思再镌。
书法篆刻艺术其所以感动人,便因为透过刀笔语言,我们读别人的生活,同时也更深刻地看到自己的生活。用刻“似曾相识,无可名状”同一方印的方式阅读徐正濂先生,其实是在通过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方式,品尝那些努力过的岁月,对经典进行当代解读,正应亨利·米勒所说,“目的地,永远不会是一个地点,而是一个新的视角。”徐正濂先生为许多这样的新视角所欣喜,欣然题字“似曾相识,无可名状”,而且,又即兴镌刻此印。(安斋)
徐正濂篆刻
此次“微展”来稿较多,为便于阅读与学习
我们分两集(上、下)发布
特此说明
参展作者(上集)
作品展示
陈正国
常朝辉
雪 泥
高 屾
许涵山
张 铭
杨祖柏
马双喜
杨永久
程建强
闵 青
伏道兴
黄美华
孙守田
陈晓红
顾 翔
王酉博
程从礼
范渝加
傅春来
谢吉昌
王吉鸿
田自顺
刘发林
刘生东
陈铭刚
卢国忠
孙开仁
陈 真
刘昌目
许 棚
张仁君
陈云凤
池法浪
侯 朋
王志刚
成 君
马 君
庞涌湃
刘小平
臧振利
崔向泉
赵 明
谭伟峰
屠陈陀
王正阳
吴成坤
王连庆
冯 铭
陈 浩
王国策
王兆卿
贺 剑
王善元
拜 波
宁明义
梁玉冬
黄敬东
陈道林
刘 彪
费加龙
盛静斋
吴自标
孙国柱
潘黎清
韩献良
桂建民
刘光明
徐 智
李远江
何道川
何雪波
文雨浪
翁石匋
周友田
俞贤宽
何国门
徐咏平
邵德法
蒋温祥
楼泽民
刘德金
任永江
翟天兵
陈紫强
潘颐平
李 文
金 波
胡层华
萧 峻
林飞煌
韩愈飞
黄耀华
李 青
许贤炎
黄 六
马文兵
徐继新
姚崇炎
陈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