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生命学/书法||【同一方印】“似曾相识无可名状”命题印微展(下)
(2022-05-31 16:33:26)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生命学/书法
|| 【同一方印】“似曾相识 无可名状”命题印微展(下)
原创 徐正濂印友会 海上文旅
壬寅四月,由徐正濂印友会发起,向印友会成员及全国篆刻同道发出同刻“似曾相识,无可名状”命题印征稿。“似曾相识,无可名状”乃徐正濂先生对书法篆刻审美标准的高度概括,短短八字,体现了徐先生审美的智性力量。
30年前,徐正濂先生函授班开班,徐先生皓首穷经,用深入浅出的喻理勉励学生善加运用自身根基,多从事创作,为学生的身教典范。一经多年,对徐先生的爱与敬意促成了本次自发的命题印“微展”。
徐先生的学行典范为学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徐先生教导学生“要有个性”,所以不会有过于“强求”,因势利导,灵性教学。他常言,“重要的是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努力学习,不断探索,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徐师关心的每个细节都包含着学问,多年后始知其理。
本次命题展收到223位作者来稿,来稿地涵盖24个省、直辖市,有当年函授班的学员,有“国展”获奖作者,也有白发或稚龄的篆刻作者,年龄从13岁至73岁,篆刻风格多样,篆刻作品注重似与不似之间的平衡、情景交融的视觉感应。通过命题展,有些函授班学员重拾放置多年的创作激情,承载着对徐先生的回忆执刀,将心中的情感化为手中的篆刻语言。有些篆刻作者深思熟虑,蒐集资料,领悟似曾相识之趣,一方还未意到,即再思再镌。
书法篆刻艺术其所以感动人,便因为透过刀笔语言,我们读别人的生活,同时也更深刻地看到自己的生活。用刻“似曾相识,无可名状”同一方印的方式阅读徐正濂先生,其实是在通过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方式,品尝那些努力过的岁月,对经典进行当代解读,正应亨利·米勒所说,“目的地,永远不会是一个地点,而是一个新的视角。”徐正濂先生为许多这样的新视角所欣喜,欣然题字“似曾相识,无可名状”,而且,又即兴镌刻此印。(安斋)
徐正濂先生题:似曾相识 无可名状
此次“微展”来稿较多,我们对所有来稿作品进行了把关,有的作品因个别字有误;有的作品相对弱一些;有的作品不完整,只刻了其中的四个字等,对这些作品我们没有采用,敬请谅解。为便于阅读与学习,我们分上、下两集发布,特此说明。
参展作者(下集)
作品展示
张 毅
乔铁强
徐志勇
薛 奡
向文军
黄爱平
徐 静
戴安然
顾红生
李丽莎
曹 兵
何栋秀
孙凤庭
孙静娴
颜飞宇
魏玉麟
汪艺宸(13岁)
赵辰宇
殷 智
袁 铭
曲志刚
赫永福
柳项旭
苗 雨
张海山
杨宏录
鲍明琳
邵志国
马世荣
路鸿峰
程星琰
李 强
李克东
古富文
李宗强
廖学刚
阴凤华
陈卫新
毛新辉
吴占波
王二龙
张云岗
邬 实
马砚国
韩校辉
侯方臣
王悦伟
郭振坤
曲春平
娄华青
张 显
张月德
付辉江
郭树杞
李 娜
刘开元
张志广
陈世忠
侯君明
宋吉祥
李春雨
黄 镛
王 焘
张旭辉
张 华
吕昭成
周功林
邓 蛟
邓晓东
倪 率
刘广清
陈敢新
潘哲明
戴琪琪
周志军
程友桥
余 红
李兴贵
熊 毅
项新建
罗 实
王文雄
姚方旭
陈 希
王俊隆
谭 晓
王永靖
林 升
刘国南
凌 剑
王明远
陆军辉
朱毫挥
杨建民
郭梦生
朱水根
吕松霖
符祖祥
董敏飞
钟晓明
施育煌
蒋学仁
穆彭年
陈海林
林德佳
黄 飞
温华时
朱旭东
饶一凡
王外军
祝健镪
廉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