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生命学/书法||从国展技巧的层面,介绍欣赏书法作品可以入手之处!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生命学/书法
|| 从国展技巧的层面,介绍欣赏书法作品可以入手之处!
来源:书法启蒙
一件优美的书法艺术品,莫不是来自于创作者凭藉著线条媒材,运用创造的技巧,表现出情志的结果。这三个要素,媒材为客观的载体,技巧为表现手段,情志则是书家对外在世界情感的显现。
媒材与技巧有形质可寻,情志则无形质可求。站在欣赏者角度来说,也无非凭藉书作以探索作者的情志为最终目的,但是无形的情志难以捉摸,终须依靠有形的表现方式以理出作者幽微的用心。
小从点画的运行、单字的造型,大到行气呼应,篇章佈置,甚至所用的笔、墨和纸都有助于书法趣味的探索。以此求得书家精心妙义之所在,以及从中看出书家的性情来。可以说,技法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工程,同时也是欣赏者入门的课程之一。基于这个理由,本单元从技巧的层面,介绍欣赏书法作品可以入手之处。
一、笔法
使用毛笔写成各种形态的点画、书体的规律性运动的方法,即是笔法。它是构成书法的审美情趣,表现书家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书法创作可根据字体的不同和审美要求的不同,选择使用各种不同的笔法,写出笔法多变,风格谐调,气韵生动的书法作品来。
元代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可见古人十分重视用笔的方法,甚至强调为书家必须遵守的原则。用笔的方法繁複,重要的有下列几种:
张猛龙碑额
(一) 方圆
方圆即是方笔与圆笔。起笔、收笔处呈现棱角的为方笔。它的运笔通常是逆锋入笔,直切而下,行笔之后,折锋顿笔,作三角形运动,使锋侧作出直线的稜角,最后回锋收笔。方笔的特点是状如刀斫斧劈,峻劲挺直,笔意外露,能呈现出雄强的气势。
魏碑《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额》、欧阳询的字,就是多用方笔的代表。起笔、收笔处呈现圆润的弧形为圆笔。圆笔与方笔是相对的概念,它的运笔通常是逆锋起笔,不露筋骨,行笔之后,转中带顿,作环形运动,使锋侧呈现圆形,最后回锋收笔。
圆笔的特点是状如曲铁盘丝,含蓄浑融,笔意内敛,能呈现出妍秀的风姿。隶书《曹全碑》、北碑《郑文公碑》
(见图)、颜真卿的字就是多用圆笔的代表。
郑文公碑
曹全碑
(二) 藏露
藏露即是藏锋与露锋。藏锋是指起笔、收笔不露锋芒,又称隐锋。它的运笔是逆锋起笔,回锋收笔。藏锋的特点是藏头护尾,含蓄蕴藉,给人沉静持重的感觉。多用于篆、隶、楷等正体书。
露锋是指起笔、收笔锋芒外露,又称出锋。露锋与藏锋是相对概念。它的运笔不逆锋回锋,而是顺锋直入直出。露锋的特点是圭角外露,飞动多姿,给人自由驰骋的感觉。多用于行、草书体,可起到字里行间承上启下,左呼右应的作用。
游虎跑泉诗 宋代 苏轼 吴敬恒题
致严坚中太丞尺牍 宋代 赵孟坚
(三)、中侧
中侧即是中锋与侧锋。中锋用笔指书写时笔锋保持在点画的中间运行,又称正锋。蔡邕在《九势》中说:「令笔心常在点划中行。」由于中锋行笔,毫铺纸面,墨汁流注均匀通畅,因此写出的点画骨劲肉丰,圆润立体。中锋笔法被历代书法家奉为用笔准则。
自叙帖 唐代 怀素
行书七言联 清代 戴熙
赵孟頫《闲居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四)、提按
提按即是提笔与按笔。提笔,是指行笔时把笔稍微上提而不离开纸面的运笔方法,是笔锋在纸面由多到少的运笔过程,目的是使笔划变细。按笔,则是在行笔过程中,将笔毫下按,是笔锋在纸面由少到多的运笔过程,目的是使笔划变粗。提按是书法中的基本笔法,通常需要二者交互运用,提中有按,按中有提,点划才不至于僵滞。用得纯熟,能使点画的变化富有节奏感,从而产生美的效果。
诗帖 宋代 宋徽宗
(五)、转折
倪宽赞一 唐代 褚遂良
转折即转锋和折锋,是笔锋在改变运行方向时的用笔方法。转锋是用笔写出圆转回旋、没有方折稜角笔划的过程。转锋写出的点画,圆劲清秀,无方折棱角。折锋则与此相反,用折笔写出的笔画显的方稜峻拔,骨力外拓。转锋与折锋所得的点画结果一圆一方。
二、墨法
墨是中国特有的产品,它的颜色可以千年不变,乾后见水不散,是构成书法非常重要的一环。向来书法艺术,素重用墨技巧,用墨的优劣关係到作品的神采。有经验的书家均认为,用笔难,用墨浓淡润燥的技巧,深浅层次的变化更难。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都是说书之妙者,不光在于笔法,墨法的发挥也起著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可不用心体会墨的表现效果。
(一)浓淡
浓淡,属书法用墨的一种表现手法。浓,指浓墨,即墨水中墨的浓度大,墨色黑亮。淡指淡墨,即墨水含量水多于墨,墨色浅淡。使用浓墨,厚重光洁,丰腴而有力度为其长处,可表现作品中的浑雄气势。使用淡墨,润妍温雅为其长处,可表现作品中的幽雅意境。
传统书法以使用浓墨为主流,尤其在纯白的宣纸上,效果特别强烈。历来的佳作大都墨色乌黑光亮,墨采逼人。如宋苏东坡用墨如糊,其黑如漆,墨彩鲜豔,数百年不变。清刘墉,喜用浓墨,获得浓墨宰相的称号。当然也有喜用淡墨的例子,明董其昌将绘画调墨的手法使用于书法,墨色深浅层次分明,但主要以淡墨为主。清王文治为擅用淡墨的高手,有淡墨探花之誉。
古人有「墨淡即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的说法,过淡或过浓都会产生问题。如果墨太浓,笔锋拖不动,节奏就无法顺畅;墨太淡,水分太多,必然会产生晕涨,使书面模糊。因此用墨的原则,应该是浓不痴钝,淡不浮薄。至于实际操作的方法,每位书家都有各自独特的一套,实在难以确切说明,端看欣赏者字细去观察了。
行书 民国 谭延闓
淡墨草书条幅
(二)润燥
润燥,同样与浓淡是书法用墨的一种表现手法。「润」即墨色湿润,「燥」即墨色乾枯。墨色湿润常近于涨墨,墨色乾枯常显现飞白。前人用墨有「以润取妍,以燥取险」的说法,即润燥所显现的艺术效果,一为秀丽,一为险劲。
一般来说,表现润燥取决于笔中的含墨量与运笔速度。含墨量少则燥,多则润;运笔快则燥,慢则润。至于说到底何谓多、少、快、慢,这是相对来说,很难说得准,而且不易把握。具体一点的,如写楷书、隶书和篆书,墨宜乾,但不宜太燥,太燥则容易乾枯失神,运笔速度相对较慢;写行、草书,墨须燥润相杂,笔才能运转流畅,气易贯注,运笔速度相对较快。而最高的境界应是润而不湿,燥而不枯。
赵孟頫 《题陆柬之文赋卷》
三、结构
结构又称「结体」、「结字」、「间架」、「字法」,是指点画与点画之间,按照一定规律的组合搭配的方法。它处理的是单字的个别形态,属于小章法的范围。在书法艺术中,一个字的好坏是由笔画摆放疏密、顾盼、粗细、斜正、穿插等布白有关,个别的点画写的再好,如果离开了整体结构,也无法成就字体之美。明代赵宦光《寒山帚谈》说:「能结构不能用笔,犹得成体,若但知用笔,不知结构,全不成形。」也就说,结构是形成书法造型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历来书家无不重视这个问题,曾不厌其烦地强调解说,留下了相当可观的看法。今为方便于学习,归纳了三个原则:
(一)、随体取势
所谓势就是点画在运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係。笔势的运行和组合恰到好处,就有笔力,否则就会鬆散无力。每一种书体都有各自的体势,所以无论篆、隶、楷、行、草哪种书体都应该遵循各自的结字法则,依各书体的特性取势。一般而言,篆书以方、长为主取纵势,隶书以方、扁为主取横势,楷书大体正方,行、草书则长扁方圆斜各种都有。
华清池匾额 民国 于右任
乾陵匾额 启功
(二)、直式章法
直式章法是书法创作运用最广,同时是最主要的章法。自汉字形成以来,到各种书体完备,长期在书写过程中已形成各自的章法规律。多样化的书体,也使书法的布局现出了多彩多姿的局面。一般来说,直式章法通常是字由上而下直行,行序由右而左直至通篇。章法布局有三种形式,即有行有列、有行无列、无行无列等几种方法。
1、有行有列
即纵有行,横有列的佈局方式。这种方式常与画有格线的章法布局相随,它使用的历史长而且较普遍,常用在书写篆书、隶书、楷书时。而且适用于内容较为庄重和字数较多的作品。其优点是齐整平稳,为人们所接受;缺点是种布局方法缺少变化、易致呆板。特别是明清时期馆阁体的出现,则将这种布局方式强调到了极点,字要大小绝对一律,横竖排列要绝对整齐、布阵均匀、上下方正。以致因布局刻板,而尽失灵气。
题元马琬秋林钓艇图轴
隶书 清代 桂馥2、有行无列
即纵成行,而横无列的佈局方式,偶而在纵行加上界栏线作为竖格,起点缀装饰作用。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潇洒流畅,便于掌握,最常用于行书与草书,有利于发挥放纵驰骋的特点。
寒食帖 宋代 苏轼3、无行无列
即纵不成行,横不成列的佈局方式。打破了纵横界格的束缚,与绘画的佈局观念契合,具有较大的伸缩性。这种章法布局比较难掌握,传统书法使用不多,现代书法常使用,是最自由能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
五、落款
落款,又称题款或款文。落有落成之意,作品完成之后,在适当位置书写姓名、时间、场所、出处、用意等等,称之为落款。落款是章法佈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正文同等重视。
落款之难,在于格式并无一定,根据前人的经验,可分单款、双款、上款、下款、长款、短款(又称穷款)数种。通常单款只有下款,也称下款,双款包括上、下款。长款与短款字数并无一定,有像写一篇文章的落款,也有只题名号,甚至钤印代替。实际上这些格式,只有上款与下款的分别而已。另外,款文中应该还包括用印部分,因此,在正文之外,上款、下款、用印三者,构成落款的整体性,同时与正文一样,也是衡量作品高下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