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生命学/书法||吴悦石|“澄怀观道”之我见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生命学/书法
|| 吴悦石 | “澄怀观道”之我见
来源:兰亭书会
吴悦石,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艺委会主任;中国国史研究编修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东方美术交流学会理事。
“澄怀观道”之我见
《香雪海》
《雨后竹趣》
《硕果》
仔细想想,自宋元而来的中国画,其品质是日渐提高了呢?还是相反?自现代以来特别是不断学习西洋艺术以来,中国画的独特之美是增强了呢?还是消弱了呢?我们在其中可以玩味的东西是愈来愈多还是愈来愈少?
《高台泉韵》
《丰年红柿》
《西山清兴》
而这些现象的症结无疑就在于国学文化理念的日益贫瘠和“道”人文精神的逾趋沦丧。中国画的内核已不复存在,则中国画的外壳与表皮也就如此而已了。
《寒林卧雪图》
《双鸭图》
《高节》
六朝宗炳“栖丘饮壑,三十余年”,好山水,爱远游,归来将所见景物绘于壁上,卧以游之,谓“澄怀观道”。自赞其至美至乐之境,曰
“抚琴动操;令众山皆响”。自此“澄怀观道”便进入画家、诗人、禅境之中,以一种中华文明精妙地呈现在主客体交融升华中,达到最
高的审美境界。
《松声琴韵》
《蜘蛛》
《向日葵》
其实在宗炳之前,老庄思想中非常明确地提出“常无欲以观其妙”和“惟道集虚”的思想。澄者,清也,静也,忘记尘世间的欲求,返本归真,深沉静默,荡涤心胸,即“静照忘本”。因此说澄怀首先要静默,所谓静后能思,思后能得,至于荡涤心胸则需在学养中陶冶磨炼、温养变化,
渐至佳境。人之修养不同,澄怀亦有深浅。因澄怀有深浅,观道亦有深浅。人之种种不同亦有种种不同之观道结果,不必强求一致,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至于“道”,我们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说,故学子求道毕生致力未必能得“道”,庄子说“惟道集虚”,是极为精准的解释。王维有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此诗既
有禅境,又有实境,从虚而入,见实而出,故而禅宗视“澄怀观道”为微妙至深禅境。
《夔门天险》
《坐禅》
《福到眼前》
今日大家关心“澄怀观道”是学界思想之进步,远离喧闹,远离浮华。淘洗尘世中已沾染的尘滓,复现自然本真,则可以澄怀;既能澄怀,则离观道不远矣。
《霜中菊开分外香》
《古博雅集》
《凤舞苍龙》
本文选自《荣宝斋》期刊2011年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