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生命学/书法||蔡襄福州书迹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生命学/书法 ||
蔡襄福州书迹
原创危砖黄 微砖头
蔡襄福州书迹
危砖黄 / 笔记
蔡襄曾两次“知福州”,第一次是宋仁宗庆历年间,任职时间为1045年至1047年,第二次是嘉祐年间,任职时间为1056年至1058年,关心民生,兴修水利,兴文重教,移风易俗,政绩卓著。
据史料记载,蔡襄在“知福州”之前的庆历元年(1041年),还乡途经福州时,应太守沈邈(字子山)之请游乌石山,曾为“幽幽亭”题榜,并书《福州庙学记》,但这些书迹今已不存。
嘉祐二年(1057年),蔡襄第二次“知福州”任上,提倡移风易俗,禁侈丧,整饬吏治和社会劣俗,先后作《福州五戒文》《戒山头斋会碑》《教民十六事》等。其中,《戒山头斋会碑》《教民十六事》由蔡襄亲自书写,刻碑立于福州虎节门下(据《淳熙三山志》)。只是此二碑今亦不知所踪。
唯屏山西北龙腰苔泉古井之“苔泉”二字,今尚存。清代《福州府志》卷二十七载:“苔泉,蔡襄书,龙腰石泉侧。”
1.“忘归石”
蔡襄留在福州的书迹最知名者当属鼓山灵源洞“忘归石”。附近又有“国师岩”三个楷书大字,据《鼓山志》和《闽中金石略》记载,亦为蔡襄书。
“忘归石”摩崖石刻位于灵源洞蹴鳌桥边,高2米多,三个楷书大字,方正严谨,端庄大气,左边有“蔡襄”款,小字,亦楷书。此处往南几步外,有蔡襄等人题名石刻,曰:“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君谟,庆历丙戌孟秋八日游灵源洞。”庆历丙戌即1046年,那是蔡襄到任福州知州的第二年,他和福建提刑观察使苏舜元(字才翁)、福建武臣提刑郭承规(字世济)一起,陪同福建路转运使邵饰(字去华)游览灵源洞。这两处题刻未必是同一次游览的印记,陪同上级官员和同僚的游览,是很难达到“忘归”的境界的。
同游的几个人当中,蔡襄跟苏舜元最为交厚。1045年春,蔡襄初到福州上任,有诗《晚上碧峰亭》云:
城头近晚忽开晴,有色皆鲜是物清。
地势四来州午向,山围一罅水东行。
乘风歌吹无时已,面日楼台触处明。
不比儿曹夸衣锦,自缘恩与养亲荣。
又有《春潮》诗云:
纳纳春潮草际生,商船鸣橹趁潮行。
封书欲寄天涯意,海水风涛不计程。
看来蔡襄心情不错。
当时苏舜元任福建监丞(即福建提刑观察使),蔡、苏常在一起切磋书法,过从甚密。苏舜元是北宋才子苏舜钦(字子美)之兄,兄弟俩也都是书法家。蔡襄后来在《苏才翁墓志铭》中称:“某与才翁兄弟游最久。”苏舜元为官刚正,关心民瘼,与蔡襄性情相投。苏舜元在福州的时候,看到城里百姓生活用水不便,为方便人们就近取水,组织人力择地挖掘十二口水井,后人称之为“苏公井”,有的至今犹存(比如南营巷中)。1047年春夏之间,朝廷罢蔡襄福州知州职,改授福建路转运使。差不多同时,苏舜元调任邓州提点刑狱,蔡襄在福州与他话别,有诗《昼寝宴坐轩,忆与苏才翁会别》云:
投凉下马卧僧家,绕簟清风卷绛纱。
修竹满前微雨过,远山无际薄云遮。
武侯旧隐人应到(自注“京西提点刑狱厅字在邓州”),闽粤孤城日自斜。
解与尘心消百事,更开新焙煮灵芽。
此诗为事后回忆,因而时间稍晚。此后,他们时有诗书往来。1054年夏,苏舜元病逝,不到五十岁,蔡襄为他撰书墓志铭。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四月十九日,蔡襄为福州同年刘弈撰书墓碣文。刘弈,字蒙伯,闽县(福州)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与蔡襄同科。其墓碑今尚存,原在福州北郊马鞍山苏家村刘蒙伯墓前,已移置福州于山碑廊。碑额刻“刘蒙伯墓碣文”,全称为“宋故朝奉郎、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润州军州兼管内堤堰桥道劝农事、上骑都尉借绯刘君墓碣文”。
碣文如下:
宋故朝奉郎、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润州军州兼管内堤堰桥道劝农事、上骑都尉借绯刘君墓碣文
君讳弈,字蒙伯。其先汉唐以来世有显人,至祖考皆仕国朝。考讳若虚,尚书屯田员外郎、赠光禄卿。光禄之碑襄尝铭之,系次详焉。
君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授惠州推官,疾,不果行。次调南康军判官,移知洪州武宁县事;改大理寺丞,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历知郑之荥阳、凤翔府判官,通判漳州、润州事。以皇祐三年五月二十三日终润州,年五十三。明年正月廿四日,葬福州怀安县灵山乡越城里。夫人陈氏,封宝应县君,子康夫、宁夫、岐夫,女长适韩昌国,次明州慈溪令陈章,其季进士林回。
君于文章,要以理道为得,不苟声律。其论性情,推明孔子之法,尤非浮屠所传。力教于人,开晓其路,从之学者咸以吾道自处。久之,贫无以生。就举进士,中乙科,喜曰:“吾不能为时之文章,恐不复得仕进,今幸中第,吾志得矣。”
其在武宁,民憙讼而易,初为令者多严法以止之,犹不能胜。君虽细事为之尽心。有兄弟讼者,譬之亲爱之理,以感动之,辄泣涕自咎引去,刑省而民犕。
庆历中,元昊叛,陕西用兵,韩丞相为经略使,辟君凤翔一道,兵民剧事,多倚君办集。连年兵败民穷,乃上书朝庭(廷),言其兵所以败、民所以穷之状。其略曰:“陕西之要,练兵运粮最为首务,其策皆未为得。都部署者,上将军之任也,而无专制之权,其偏裨才否,不敢辄去留之。军无行阵之法,见利轻进,畏敌遽退,所以每战必败。偏裨不死上将之令,士卒不知什伍之制,其理岂有胜哉?边戍益多,廪粟益广,转运使职其事也。今之转运使皆以序进,不计其能,未更年岁,屡迁易之。文书凡目,曾未能知,其暇以民为意乎?一方之患,内靡度支,外辍两川之赋,调及天下。关陕之民,流离穷困,而边储日窘。不幸天下之患有大于此,何以支乎?盖由转运使不择其才,不久其任,无所归责也。”又言被边宜募土人,给其闲田,使之自卫其境,可以省费。言数十条,率多此类,事格不报。
漳州漳浦,有虔州民四百人入县,买官所卖盐,令捕之,民因斗拒,遂鞫其私贩,而强捍其法,应死囚多,系久,疫殍相属。君为直其非私贩,而出其不斗拒者,坐法数十人而已。
君初仕,顾天下事若无所为而可办。历宦二十年,所至施为谋议,多不能如其意,然后知不可以力为也。于是补吏南归,展省坟域,缅然有退耕之志,而未果也。
其终之岁,予适过润州,君病渍,以手书谓予曰:“吾止于此矣,惟稚子是托。”
既终,敛(殓)无新衣,囊无余资,郡吏民集钱二百千以赙,夫人辞焉,归葬于闽。居无室庐,产无田园,勤劳其家,清节不渝,夫人之力焉。
呜呼!十年之间,康夫以学行自立,又能请文永其先烈。予既悲之,而又庆其有后也。铭曰:
文弊于词,在天圣初。牵拘媲偶,华阑剽肤。君于斯文,本末扶踈。世言性情,沦于浮屠。君为中庸,圣悊之枢。经营万务,于时有需。既官于陕,昼思夕图。条兵转饷,实究民痡。上书于朝,事愿之殊。漳有冤狱,十百其徒。辩处平治,脱释不辜。最后丹杨,声问益敷。斋终克明,归宅海隅。父子兄弟,次序不踰。既顺以安,斯其已乎!
嘉祐六年岁次辛丑四月十九日,枢密直学士、尚书礼部郎中、莆阳蔡襄撰并书。
(陶翼模刻)
刘弈病故于皇祐三年(1051年),这年夏天,蔡襄在北上赴京任职的途中,经过润州(京口),特地看望刘弈。此墓碣为刘弈之子刘康夫十年后重修父墓之时,请蔡襄撰写碣文,即文中所言“十年之间,康夫以学行自立,又能请文永其先烈”者。碣文相当于一篇人物简传,突出人物功绩和品行。从文中可知,刘弈之父名刘若虚。文中提到的刘弈长女婿韩昌国,系福州连江人,熙宁间进士。
文中提到的“韩丞相”,即仁宗朝名臣韩琦,亦蔡襄好友。韩琦曾与范仲淹一起经略陕西,抗击西夏。
《刘蒙伯墓碣文》全文近千字,是蔡襄现存书碑中较长的一件,目前仍然矗立在福州于山碑廊。只是,因年代久远,碑刻字迹已有蚀损,又有涂描痕迹,字形有些走样,已失蔡襄书法原有风采。
3.《海隅帖》和《持书帖》
蔡襄是书法大家,在“苏黄米蔡”四大家当中,蔡襄算是前辈,也是北宋书坛开风气之人。他的与亲友来往的信札,大多已成为书法名帖。在蔡襄的传世名帖当中,有两件是他在“知福州”任上写出的,那就是《海隅帖》和《持书帖》。
庆历五年(1045年)夏,蔡襄到福州上任不久,致书韩琦,即《致资政谏议明公尺牍》(又称《海隅帖》):
襄再拜:
襄,海隅陇亩之人,不通当世之务,唯是信书,备官谏列,无所裨补。得请乡邦,以奉二亲,天恩之厚,私门之幸,实公大赐。自闻明公解枢宥之重,出临藩宣,不得通名。下史齐生来郡,伏蒙教勒,拜赐已还,感愧无极。扬州天下之冲,赖公镇之,然使客盈前,一语一默,皆即传著,愿从者慎之!瞻望门阑,卑情无任感激倾依之至。
襄上,资政谏议明公阁下。
谨空。
“海隅陇亩之人”,意思是我是个海边乡下人。此信受信人“资政谏议明公”,最近刚“解枢宥之重”。“扬州天下之冲,赖公镇之”,这说的是韩琦。信中言语谨慎,并且提醒“一语一默,皆即传著,愿从者慎之”,当是不想给韩琦、也不想给自己惹麻烦。然而开头“不通当世之务”之语,仍然难掩因朝中事务而产生的烦恼。这跟此前的朝廷风波有关——
庆历三年(1043年)春,吕夷简罢相,仁宗以晏殊为辅相,又先后提拔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四人为谏官,时称“翰林四谏”。这年春夏之间,诏以夏竦为枢密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夏竦的任命引起谏官们的不满,《宋史记事本末》载:“谏官欧阳修蔡襄等交章论竦:在陕西畏懦,不肯尽力,兼之挟诈任数,奸邪倾险,陛下孜孜政事,首用怀诈不忠之臣,何以求治?”王拱辰、余靖也参与弹劾,仁宗不得不诏改杜衍为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当时正经略陕西、抗击西夏,以“西寇未宁”恳辞枢密之任,在蔡襄的建议下,韩琦留在西北,范仲淹回京任职。当时吕夷简虽罢相,仍然以司徒身份预议军国大事。蔡襄上疏请彻底罢免吕夷简,使两府大臣放开手脚,直接承担职责。数月后,吕夷简获授太尉虚衔,蔡襄、欧阳修亦有弹劾。
庆历四年(1044年)夏,夏竦等在朝中制造“党锢”舆论,欧阳修作《朋党论》予以驳斥,夏竦又指使内官诬告范仲淹、欧阳修、尹洙、余靖、蔡襄等结党营私,仁宗虽未采信,但已引发风波。这年六月,范仲淹以“防秋事近”奏请“愿罢臣参知政事”,遂诏命为陕西、河东宣抚使。八月,诏以富弼自枢密副使出为河北宣抚使,同时,欧阳修罢知谏院,调为河北都转运按察使。十月,诏以陈执中为参知政事,蔡襄等上奏言陈执中“不可任以政”,仁宗很生气,当月,蔡襄以父母年迈请求归乡任职,旨授右正言、知福州,次年春到任,这就是《海隅帖》中所说的“得请乡邦,以奉二亲”。庆历五年(1045年)春夏之间,韩琦亦调任扬州知州。
写下《海隅帖》十年后,至和二年(1055年),蔡襄经历了极其伤痛的一年。他求知泉州的奏请获朝廷批准,但在回闽的途中,他不仅失去了长子,还失去了妻子。这年六月,他的长子蔡匀染疾,在商丘去世,十二月,他的结发妻子葛氏夫人又卒于衢州道中。葛氏之逝,本身也是因为痛失爱子,哀伤过度,郁疾而亡。连失两个至亲,这使蔡襄痛彻心扉。
至和三年(1056年,亦嘉祐元年,九月改元“嘉祐”)正月下旬,蔡襄带着妻子和儿子的灵柩回到家乡莆田。二月到泉州赴任,但两个月后,即在这年的闰三月,就接到诏命改知福州。蔡襄申请依旧知泉州,未获批准,最终于此年八月赴福州之任。
此时蔡襄写下了《持书帖》:
襄启:
数日前遣使持书棨戟之下,辄邀行舸光临弊境,计已通达当直,未审尊怀如何?惠然一来,殊为佳事。病躯不常得安,多缘饮食而致。山羊涩而无味,虽食不过三二两,鱼鳖每食便作腹疾。以此气力不强,日久必须习惯,今未凋适耳。蒙书并海物,多感多感!
谨奉手启上闻。不宣。
襄上。宾客七兄执事。
八月二十四日。谨空。”
这是蔡襄第二次“知福州”之初,写给亲友的一通信札。信中谈到自己当时身体状况欠佳,情绪低落,身心疲惫,“今未调适耳”,需要调整。信中还谈到日常饮食,对亲友馈赠“海物”(海产)表示感谢,特邀他乘船“光临弊境”。由此看来,受信的这位亲友,必居海滨,又“数日前遣使”,说明距离不算太远。“宾客七兄执事”,虽然姓名不详,但很可能是莆田乡亲,甚至有可能是蔡氏族人。
《海隅帖》现藏于台北故宫,《持书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分别是蔡襄两次“知福州”之初的心情的记录。
此文1、3部分刊发于2022年3月25日《福州晚报》
笔记 || 蔡襄手札里的“朋友圈”
蔡襄,福州,忘归的时光
曾巩写福州:杂花飞尽绿阴成
辛弃疾:自是三山颜色好
附
《刘蒙伯墓碣文》原碑拓本全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