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佛学||百法明门论(图讲唯识)

标签:
佛学林家乐生命学 |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
|| 百法明门论(图讲唯识)
来源:崇古尚今图片 安康和顺
大乘百法明门论(图讲唯识)
《大乘百法明门论》
天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译
注:此经出自《大藏经》第31卷 No.1614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分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心法(8)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骄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心所法(51)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色法(11)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时。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不相应法(24)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注)无我。二法无我。
《大乘百法明门论》卷终
注:【补特伽罗(梵pudgala,巴puggala,藏gan%-zag)】即通常所谓‘众生’之别名。也是生命主体(‘我’或‘灵魂’)的别名。——《佛学大辞典》
《百法明门论》
世亲菩萨造
(唐)玄奘 译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根本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不正见。
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色、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
道炁常明制作名色万有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