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佛学||八识丨“阿赖耶识”,生命的种子库

标签:
佛学林家乐生命学 |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
|| 八识丨“阿赖耶识”,生命的种子库
八识,佛教用语。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五位法中的心法。梵文Astanvijnana的意译。指把人内在的心识分为八类:
一眼识(Caksur)、二耳识(Srotra)、三鼻识(Ghrana)、四舌识(Jihva)、五身识(Kaa),
以上合称前五识。再加六意识(Manovijnana)、七末那识(Man-as,
意译“意”)、八阿赖耶识(Alayavijna-na,意译“藏识”),合称八识。
前五识相当于感觉,以外界的色、声、香、味、触为对象;第六意识相当于综合感觉所形成的知觉、思维等,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第七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源,经常把第七识当作人我的自我意识
;第八阿赖耶识,是世界一切的精神本原,它含藏一切现象的"种子"。并归结为三能变。一些大乘派别亦多沿用此说,但稍有变化。
第七识:末那识,自我意识的迷宫
末那识,即第七识,是一种深层次的自我意识或我执。它不断产生“我”的概念,认为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主体在经历所有经验。在佛教中,末那识被视为轮回的根本原因之一,因为它加强了个体的身份认同。末那识提醒我们要警惕这种深层的我执,认识到“我”只是一个暂时的概念。通过修行,我们可以逐步削弱末那识的力量,打破自我中心的束缚,走向更加自由和广阔的觉悟之路。
第八:阿赖耶识,生命的种子库
阿赖耶识,又称藏识或种子识,是最深层的一个识,被视为一切经验和行为的基础。它储存了所有的潜在能力(种子),这些种子在适当的条件下会显现为实际的经验或行为。在佛教中,阿赖耶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也是转世投胎理论的重要依据。阿赖耶识提醒我们要重视每一个当下的选择和行动,因为它们都会在未来种下相应的果实。通过净化阿赖耶识,我们可以清除过去的业障,创造更加光明的未来,最终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