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佛学入门手册:八识图解(经典必读)

(2025-07-21 17:14:50)
标签:

佛学

林家乐生命学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 ||  佛学入门手册:八识图解(经典必读)






「中和道塾」以文化教育及心理学的深度研修内容为主,相信您在这里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哲学观,继而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持之以恒形成自己的信仰体系。

道本结缘此书于长春般若寺,

现摘选其中关于“意识结构”的经典佛学理论唯识学内容分享给大家,

共同启迪心性,觉悟人生。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佛学入门手册:八识图解(经典必读)

一、八识简表及图解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佛学入门手册:八识图解(经典必读)

八识图解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佛学入门手册:八识图解(经典必读)

佛教的唯识学,把一心分八识,它的道理很深,只能从浅易的分析八识作用的互相关系,将八识归纳为一简表及八识图解列下,附加说明,作为研究“心识”的门径。

【备注】

无记是非善非恶,没有记别。第八识是无覆无记,异于第七末那的有覆无记。

【附说明】

1、根本识:阿赖耶识是含藏外来六尘缘影所薰习的善恶种子,所积聚含藏的种子在此识中不失也不坏,将来遇到外缘的激发时,又会生起现行,故华译把阿赖耶识叫做藏识,(即含藏种子如库藏)又名根本识。这根本识就是前七转识生起之根,故名根本识。

2、七转识:第六意识,第七识末那及前五识共七识叫做七转识。

3、第六意识:意识是依第七识末那为根(意根)生起。所缘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之法尘,发生认识的作用,叫意识。

4、第七识:梵语末那(MANO),华译思量,又名为“意”。(第六识因依意根生起,称为意识,第七识即是“意”,依梵文则称为未那)在唯识学上,说它从无始以来,常执第八阿赖耶识为自内我,恒审思量没有间断。是因为有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跟着它。故我执的成见很深,许多烦恼便是这第七识的执着而生起的。

5、八识中哪一个识是生命活动的中枢?

有情生命活动的中枢是在“意”处,因为由意(末那)的意根生起前六识(第六意识及前五识合称为六识),第八识阿赖耶又为“意”所执,这“意”便是引发业力的主人翁。由它的活动引生识向外攀缘六尘境界;由识的攀缘而又集起种种善恶种子,含藏于内心,使阿赖耶识成为生死流转的生命原动力。

6、八识中,哪一识活动力最强?

第六意识活动力最强,因为我们日常工作,整个生活活动都是用第六意识。

7、心、意、识这三个名词的意义有何分别?

一、“心”梵语是质多(CTTTA),“集起”为义,指阿赖耶识含藏积集的善恶种子。

二、“意”梵语末那(MANO),“思量”为义,是指第七识的恒审思量执取第八识为自内我。

三、“识”梵语毗若南(VIJNANA),主要的意义是“了别”为性,是指依“意根”生起的前六识之了别作用。

8、心识是有情生死的根本动力,唯识学所说都是关于心识的问题。以“万法唯心现”的理论去破我法二执。

9、阿赖耶识华译藏识,藏字有三义:

一、能藏:阿赖耶识能含藏一切法的善恶种子。

二、所藏:阿赖耶识为前七识薰习的杂染法所覆藏。

三、执藏:阿赖耶识为第七识所执为自内我。

10、八识中哪一识能缘过去、现在、未来法境?哪一识执持根身?

第六意识能缘过现未法境,第八识阿赖耶是执持根身,才能得生存。

11、八识中哪两识的作用最微细?

第七识和第八识的作用最微细,不很为人了知。

12、如何转八识成四智?

一、首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

二、次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

三、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

13、转识成智的妙用:

一、成所作智一一能现种种化身说话。

二、妙观察智一一能契机说法,恰到好处,使听者不退转。

三、平等性智一一已证自他平等,无我法二执,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没有亲疏内外之分。

四、大圆镜智一一如大圆镜,现诸色相一一即如来镜智中能现众生诸善恶业。且依大悲,恒缘众生,依大智,观诸法性平等,常能执持无漏根身,为一切善法功德所依。

14、意识分五俱意识和独散意识。

15、五俱意识:即当前五识现起时,意识一定随同俱起,故名五俱意识。

16、独散意识:“独”的意思,是它能独起思构,独自分别一切法,或独作回忆过去的事。独生出极猛利的势用。散的意思。是凡夫心常散乱,故名独散。因它不必和前五识俱起,又名叫独头意识。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佛学入门手册:八识图解(经典必读)

长春护国般若寺

二、十八界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

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

合此六根六尘六识,叫做十八界。

六根又名内六处,“处”是出生之义,谓出生六识之处,指六根缘六尘,是由六根生起六识的处所。又名六入,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或根境均为识之所入的缘故。“根”是能生义(即知觉神经),识依根而生,故六根缘六尘而生六识,正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一样。六根生六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淆,例如眼根只能缘色尘生眼识,并不能缘声尘生耳识,余可类推。

诸根皆有浮尘根与胜义根之别。浮尘根亦名扶尘根,地水火风四大所成,虚假不实,故名“浮”,昏翳真性,故名“尘”。又名扶尘,是因此尘能扶助胜义根之故。此浮尘根,即六根表见于外的器官。胜义根又名净色根 ( 知觉神经)。此根以净色为性,虽不可见,然诸根各依其增上胜力,照境发识以成根用。故此浮尘胜义二根。须相互为用,才能发生功效如眼根以色为境,净色为性而能见,耳根以声为境,净色为性而能闻,余可类推。

六尘又名外六尘,尘是染污义,谓能染污情识,使真性不能显发。亦名六境,谓六根所缘的境界。

六根各有其界限,名眼根界,乃至意根界,六尘亦各有其界限。名色尘界,乃至法尘界。六识亦各有其界限,名眼识界,乃至意识界,合三六成十八界,各不相越。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此,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效用。其关系如下表: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佛学入门手册:八识图解(经典必读)


【备注】

1、法尘——意根所缘之境,意根对五根所缘之境,分别好丑,而起善恶诸法,是名法尘。吾人日常动作,虽已过去,而前尘影事,忆念不忘。是意缘法尘境界的作用。
2、六根表现于外的器官——经云: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意如幽室见。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佛学入门手册:八识图解(经典必读)

三、心意识的研究

心意识的研究,是学者重要的课题。佛法以有情为本谈佛法是必谈有情问题。而心识却是有情问题的核心,心识是有情的特征,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有情的生命相续,业果缘起,乃至一切活动的功能,其根本动力即在心识。所以佛法对心识的情状,有特别精细的发挥。全部唯识学,都谈的心识问题。

《俱舍论》说:“集起为心,思量为意,了别为识。”同是有情精神主体的情识,但在有情心理的作用差别上,就分为心、意、识的三个名词来说明。

“心”的梵语是质多(cit ta),义为“集起”。就是积集种种善业和不善业的“习气”所在。习气是种子的异名。我们的内心,平日受外来的六尘缘影所熏习,使遗留下来的习气种子在心内,积聚一起,含藏不失,亦不灭坏,将来遇到外缘的激发,又会生起现行的果法。所以在唯识学上,把这心名“阿赖耶识”(藏识),就因它能含藏受薰的种子功能,永远不会失坏,因此得名为心。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佛学入门手册:八识图解(经典必读)

但是这心内的许多种子从何而来呢?是从前六识的攀缘外境而来的。所以从六识攀缘方面说,又把这心叫做“识”。识的梵语是“毗若南”(Vijnana),主要的意义是“了别”为性。了别有粗有细。粗的了别多在前六识,细的了别则在七和八二识。现在说的前六识是以了别为性的,因它善于攀缘外境,侧重在所能对的境界。起内在的生起能了别的认识功能。如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鼻识了别香尘,舌识了别味尘,身识了别触尘,意识了别法尘。尘就是外境,因识是要依根缘境而生起的。由于能依有六根和所缘有六境,所以中间生起的识亦有六识。这好像生理学上说的视觉、闻觉、嗅觉、味觉、触觉、知觉的道理一样;只不过在心理学上是很抽象的名词,在佛学上就把六根、六尘、六识的畛域,很具体很精细的分划出来了。

六根虽为六识所依。使识生起了别的作用;但眼等前五根是属于生理的物质机构,只不过是有为识所依而有生识的作用,却不是生识的源泉。产生心识活动的源泉,是即潜在里面的意根,也就是现在所指的在心意识中独得意名的“意”。意的梵语“末那”(Ma No),华译作“思量”。在唯识学上,说它从无始以来,常执第八阿赖耶识为自内我。恒审思量,没有间断,所以独得意名。因它恒有审察思考的功能,前六识遇到外境依根生起时,它对于所缘的行相,就生出深刻了别的作用。所以经中说“依意生识”,可见意的特义,是能生六识,为六识所依,也是外界一切认识活动的枢纽。

意在精神界的主要任务,向内是执取根身,向外是认识境界。根身是指眼、耳、鼻、舌、身的五色根 (这五种都是有形色可见的)。所以我们人的身心自体,为六根的总和。前五色根,是物质的生理机构,后之意根则为精神的,属于心理的。为物质的生理机构的五色根,必依心理的存在而起作用,假使意根一旦放弃执持的功能,生理的五色根也即时变坏了例如眼等五根能为眼等五识生起的增上缘,就因为有意根的执持,如果意根放弃执持的任务,眼等五根也失去活动的能力了。生人和死人同样有五根存在,生人的五根有灵活的作用,死人却没有。关键就在意根的存在与否。所以说意根在内的功能,是执取在外的根身。同时,意根不但执取内面的根身,亦是由于意根的存在,五根就产生认识外界一切活动作用。如果没有意根,五根宣告崩溃腐烂,更谈不到发识而认识外界的活动了。

总之:

有情生命的中枢是意处,而意处是从精神界统一性的心而来的,即由于心的集起五识外缘谢落的影像,承受意识内取根身的积习余势 (习气),引发业力而策动意处,而生起生命活动的作用;又由意的活动而引生识的向外警缘六尘境界;由识的攀缘而又集起种种净不净界的种子,而充实于内心。这样识从意生,而又生于心,心是种种的积集和统一,故说识是了别,意是动力,而心是精神界的总和,由外而内,从识到心;由内而外,从意到识。

无始以来,这心、意、识就不断地交流,成为一切有情心理活动的现象,世界生命不绝的源泉,和业力不灭的所在。明乎此,知生命相续生生不已,业果缘起,循环无息,我们应不忽略现实行为的努力!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佛学入门手册:八识图解(经典必读)

般若寺老照片

般若寺不仅是一座佛教活动的中心,‌也是吉林省和长春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寺院自建成以来,‌一直是长春佛教的中心,‌每逢佛教节日,‌周围各地的佛教徒云集于此,‌举行法会等佛事活动。‌1983年,‌般若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庙,‌1987年9月23日,‌举行佛像开光和寺院正式对外开放仪式,‌标志着寺院的正式对外开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